第二节 农机 第二节 农 机
一、农机标准化管理
1985年,北安垦区开始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全部转让给个人。由于改革不配套,以包代管,农机管理基本处于宏观失控状态。原有的“三库一场”(油料库、农机库、农机零件库、农具场)折散了,农机装备分家了,机务队长改行了,管理制度失效了,修配企业转产了,农机形势非常严峻。这期间,北安垦区有 7个农场(龙门、龙镇、襄河、引龙河、尾山、格球山、长水河农场)隶属关系几经更换,也给农机管理造成了一定混乱;加之连续遭严重自然灾害,农业欠收,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
1986~1987年期间,国务院批转了三部一委《关于当前农业机械化问题报告》,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垦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会议;省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机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关于大力加强农机基础建设的决定》,都强调,为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保护和提高生产力,“必须首先加强农机管理”。根据国家、省和农场总局的指示精神,结合北安管局农机管理情况,北安管局制定了《改革农机管理体制》和《农场农机设备管理》两个规定(简称“双八条”),提出了“三个恢复”、“四个统一”和“一个开展”的要求,即:恢复管局、农场、生产队三级农机管理体制;恢复“三库一场”设施;恢复农机具维护修理制度;统一农机转让承包办法,统一调配使用农机具,统一农机更新配套,统一提取定期修理资金;开展管理标准化,创“五好”车组活动。
从1988年起,在稳定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开展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标准作业为重点,以恢复农机具状态和提高人员素质为基础,以健全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为保证的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通过采取经济、技术、行政、法规等一整套科学管理措施,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和调节,全管局农机管理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各农场普遍恢复了农机科建制,充实了机务人员,有80%的生产队配上了机务队长,60%的“三库一场”恢复了专人管理。
1989年,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的决定》,北安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八条”规定,加强农机管理的通知》。《决定》和《通知》下发后,北安管局农机化管理工作出现了转机,采取了优化农机组合,强化维护工作,严格标准作业,稳定农机队伍等项措施,制定了《农机田间作业规范》,统一调整了农机田间作业收费标准和农机维修收费标准。管局党委下发了《迅速行动起来,力争两三年在全局基本实现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决定》,并在年中召开了由各农场场长、机务副场长参加的全管局农机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安管局农机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90年,农机标准化管理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当年 6月中旬在二龙山农场进行了达标生产队现场模拟验收。对申报第一批达标的 7个农场81个生产队进行了初检,达标合格69个生产队,占申报生产队数的85%。二龙山农场参检的22个生产队一次全部达标,有 4个农场合格率在60%。到年末,全管局农机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达标生产队有192个,占机械化生产队的71%;有8个农场实现全部达标,占农场总数的87%。管局对达标的二龙山、赵光、红星、格球山、建设、红色边疆、龙门、尾山 8个农场的主管农机副场长和机务科长给予上浮一级工资的奖励。闻名垦区的二龙山农场二十六队东方红-54张守常车组(276号车组),在新车长王太平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科学维护,标准作业,节能降耗,无私奉献,在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中再立新功,创下了26年不大修的好成绩,提前10年进入21世纪的工作。1996年由孙心义、陶喜军、曹树清和张守常代表北安管局参加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庆典活动,并将东方红 -54 276号拖拉机送回厂家,做为展品永久保存。
“八五”期间,北安管局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逐渐步入正常轨道。1991年,全管局14个农场和一个科研所全部实现管局级农机管理标准化达标单位。1992年,全管局256个机械化生产队和17个农机修配厂全部达标,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奋进达标、兴机促农,具有北安管局特色的发展农机化的道路。
“九五”期间,北安管局农机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标准化管理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上。推行技术与实物结合,有偿服务,增强农机管理推广系统的总体服务功能。管局每年分春播、夏检、年终机具入场入库三次对各农场机械化生产队,以10项标准为内容进行检查。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使北安管局的农机管理在黑龙江垦区处于领先地位。1998年7月,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北安分局格球山农场召开,来自全省68个县(市)的农机管理部门领导参加了现场会,省农机局安文忠局长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做了题为《转变观念加大力度开创全省机务管理工作新局面》的讲话;省农机监理站站长陈建成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北安管局农机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着北安分局农业“两自”、“三不”、“四到户”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管理工作除继续执行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外,坚持实行了“五个坚持”、“四化”、“三全”。五个坚持是:坚持动力机械的计划预防维修和农具的常年维修制度;坚持对春播机具、夏检机具及入场入库的全年农机管理标准化验收制度;坚持达不到标准的机具不参加田间作业制度;坚持优机、优质、优价政策;坚持“六统一”管理(六统一:统一机械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收费及结算、统一到农具场停放保管农机具、统一提取机械定期修理基金、统一组织定期修理、统一农机具维修标准)。
四化是:农机措施标准化,农机技术状态标准化,农机管理标准化,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
三全是: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实施标准化。
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保证了规范化措施的到位,确保了农时标准,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为北安分局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农机装备与更新
1986~1990年间,由于开展了农机标准化活动,使得北安管局的农机管理工作登上了一个新台阶,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北安管局各农场建场早、底子薄,农机具陈旧老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农机具处于超期使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优势的发挥。1988年以来,各农场普遍提高了对农机更新投入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格球山农场和赵光农场,这两个农场的联合收获机的更新始于1986年。多数农场筹集相当数量的资金,进行农机更新,使农机具陈旧老化状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就全管局而言,农机具陈旧老化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在全管局所有农机具中,联合收获机的状态,要优于履带拖拉机和农机具,由于侧重于收获机械和动力机械的更新,农机具只是进行了必要的补套配套工作,因此,农机具的状态更为严重些。
管局农机具超期使用情况统计表
(1985~1995年) 表3-14
1989年,北安管局党委下发了《迅速行动起来,力争两三年在全局基本实现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决定》以后,各农场都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对农机具设备更新补套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全管局投入资金 1 326万元,用于恢复、兴建“三库一场”、新建保养间、农具棚、副油库、单车库、农具场围墙和购置收获机械与动力机械等。1990年,各农场又筹集 410万元资金,新建油料库33座,农具场53个,单车库 117个。1989~1990年两年间,全管局新增大马力联合收获机125台,东方红-802拖拉机70台,各种农机具1 000多台件,增强了全管局抗灾夺丰收的能力。
1991~1995年间,全管局用于农机更新补套资金达到2.07亿元,新增大中型拖拉机 807台,大马力联合收获机285台,各种农具5 436台件,分别占1996年末保有量的 33.7%、30.3%、44%;新建日处理300~600吨粮食处理中心7座,每小时处理8~10吨粮食的小型烘干机32个,全管局粮食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10 400吨,相当于麦收日平均进粮的 25%。农机总值达34 482万元,净值20 889万元,新度系数达到了0.61。“八五”期间全管局麦播纯作业时间不超过 8天,大豆播种不超过7天,麦收不超过10天。全管局一般在8月20日全部完成麦收,9月5日前全部完成油菜的收获。
1995年,农机更新出现重大改革,主要特点是:改变了过去由农场拿钱购买农机具,再转让给职工的传统做法,而是采取由职工个人筹集资金,农场给予适当贷款或扶持的农机具更新途径。1995年一年内全管局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71台,其中:履带拖拉机117台、轮式拖拉机54台,联合收获机6台,各种农具675台件,总投资2 260.35万元,仅襄河、引龙河、尾山、格球山4个农场职工集资合计即达961.1万元,购置农机具 300多台件。由于农机经营者成了农机更新的投资主体,不仅提高了职工更新农机具的积极性,而且拓宽了农机更新资金筹措渠道。
1996~2000年期间,为了增加农业生产后劲,提高增产增收抗灾能力,各级领导加大了农机更新力度。1996年全管局投入农机更新资金3 751.7万元,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90台,大马力自走联合收获机26台,各种农具706台件。1997年,全分局投入农机更新资金5 370.2万元,主要购置了大量的 80~100马力的履带拖拉机。1998年全分局农机具更新达到了高潮,总投资达到9 616万元,新置履带拖拉机东方红-1002 220台、东方红-80 245台、轮式拖拉机天津-65 468台、纽荷兰大马力轮式拖拉机2台,收获机JL-107 532台、E51 454台、东风-1 208台,其它农具1 559台件。1999~2000年间,全分局共购入农机具1061台件,其中:M160(110)大马力拖拉机30台,东方红-100 295台,JL107 537台,天津6 544台,通用机44台,精播机40台,气吸式播种机19台,共投入资金6 692.66万元。
“九五”末期,基于“一固定”、“两自”、“三不”、“四到户”等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进到位,家庭农场真正成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情况,北安分局农机装备原则,充分考虑了地域、时空、规模、体制、效益、五统一,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式,进行了重新组合,为适应种植业结构向粮、经、饲三元化过渡的趋势和受自然规律及市场经济影响,能种啥就种啥,啥好卖就种啥,种啥都需要机械化的新情况,确定农机装备需选用具有一具多用,一架多机的通用性好,互换性强、性能优的机械。
分局农机装备情况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3-15 单位:台
续表3-15
三、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北安分局夺取农业丰产丰收发挥了强大的威力,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引进、研究、开发、推广新技术、新装置,提高了效益,促进了生产;同时,生产的发展又推动了农机化的进程,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益。1989~1991年间,应用推广农机新装置、新技术34项,8 450台件,其中:大豆精播机 471台,累计精播面积128 133公顷,每公顷平均增产204公斤;E512清粮大摆幅14台,每公顷减少损失 15%,每公顷增收22.5公斤;割晒机加装散铺器 671台,对于防止麦铺发芽、保产增收效果显著。此外,还有液压平地器、悬挂割晒机锥形辊、茎秆还田装置、合墒器、圆盘除草器和链轨道松土器等。
1995年,为加强对基层的服务,农机处成立了农机技术推广站,本着服务基层,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装置的目的,开始了农机有偿服务的新偿试。对全管局的1000系列联合收获机和加拿大进口8570联合收获机,及西方 200自走割晒机,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转和机械效率的发挥。同时,还积极推广了气吸式播种机、磁化节油器、天润抗磨剂、东方红支重轮密封装置、液压耙轴承、进口胶带国产化产品的引进等农机新技术、新装置,既保证了为基层服务,又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当年,全管局推广的10项农机新技术,效益显著的有7项,共获得经济效益932.10万元。具体推广数量作业面积、经济效益见附表:
管局农机新技术推广情况统计表
(1995年) 表3-16
由于各农场把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作为实施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在推广过程中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责任明确、目标层层分解,取得了节肥、节药、节种、节油、节约机械工作量及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1995年与1994年在播种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履带拖拉机工作量减少了51万标准亩,标亩耗油少 0.02公斤,共少耗柴油1 022吨,按履带拖拉机平均标亩成本 5.13元计算,全年共节约机械作业费261万元,联合收获机亩耗油降低0.03公斤,全年节约柴油165吨。
1998年,各农场先后都成立了一科四站,即农机科、农机监理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化指导站和农机市场管理站。按照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方针,全分局完善了以分局农机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农场农机技术推广站为骨干,生产队农机管理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农机具的定期修理与保养
定期修理制(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推行的二级修理制即大小修制和70年代到80年代推行的一级修理制都属于定期修理制),是最适应农垦系统的农机修理的制度。它的最大优点是:保证机车在农忙季节的完好率,并具有计划和预防两个特点。这种修理制度,在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6年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机具以三种形式,即承包、租赁或转让由家庭农场经营。农机具的修与不修,归家庭农场说了算,这就影响了定期修理制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农机管理部门已无法再制定修理计划,整个机群的技术状态失去控制,正常的技术管理也无法进行。另外,农机化的后勤基地——农机修造企业(三级修理网),由于没有及时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其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方针不明确,修理制度被打乱,片面强调经营利润,忽视了“以修为主”、“为农业服务”的原则,从而造成生产的萎缩,无法适应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局面,这也是造成定期修理制度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北安管局制定了农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拖拉机和其它动力机械,实行计划预防维修制度和定期修理制度,克服重使用、轻修理、现得利、拼设备的短期行为;坚持预提修理基金制度,修理基金随车不随人,节余留用,超支计入当年成本;农具坚持常年维修制度。当年初见成效。一级修理拖拉机,由前些年的100多台上升到396台,占保有量的22.7%,全部在修造厂(所)修理,返修率降到3%以下。拖拉机“四率”(生产率、完好率、出勤率、时间利润率)比前3年分别提高33.7%、5.96%、7.44%、13.23%;主油单耗下降5.55%。
管局农机具的定期修理与保养情况统计表
(1986~1990年) 表3-17
到1990年,拖拉机技术状态达到甲级的1 124台,占保有量的67.02%,其余均为乙级;8 152台春播机具合格率达到94%,其中有5个农场达到 97%以上。全管局25个农机修造企业,全部承担了拖拉机的一级修理,计划修理346台,又修又造,1990年产值达1 000多万元。
1991~1995年间,北安管局加大了行政干预力度,进一步从强制农机具的维护修理抓起,建立健全农机具作业前验收制度、按号保养制度、定期修理制度和动力机械定期修理基金提取制度。管局下发了北垦局发[1993] 2号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机工作的决定》,强调全管局要建成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及时、机制完善、具有实力、上下贯通,以管局农机服务组织为主导,农场为骨干,生产队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个集农机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农机修理、物资与油料供应于一体,能够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修配企业逐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的机制,并探索试行出租、股份、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在农机维修服务上,充分发挥维持机群正常技术状态的保障作用,改“等客上门”为主动服务,与生产队签定包修合同,责任落实到人,责任返修者包赔损失,包修效益好给予奖励。坚持旧件修复专业化,提高旧车上车率。使北安管局农机具技术状态得到恢复和提高,充分发挥了农机具的效率。
五、农机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
1976年组建北安农管局后,在局机关设机务处,1993年改为农机处。农场设机务科,生产队设机务队长。1983年以前,管理局有一名副局长主管机务工作,各农场都有一名副场长主管机务工作。1983年以后,管理局实行农机总工程师负责制,管局农机总工程师曾建华。1986~2000年间,农机处历任处长有:马文起、韩晓忠、戴洪斌、任宏斌;历任副处长有:孙心义、戴洪斌、任宏斌。截至2000年,全分局有农机管理人员 39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1人,大专128人,中专 171人,其它66人;具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64人,初级职称299,其它20人。全分局农机工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的1 512人,占农机工人总数的16.4%;职业高中文化的1 000人,占农机工人总数的10.8%;初中文化的5 956人,占农机工人总数的64.3%;其它787人,占总数的8.5%。
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以后,土地、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原有农机队伍变化较大,大部分车组都变成了父子车、兄弟车。老农机人员纷纷离岗改行。1988年统计,在全管局农机工人当中,小学文化水平占28%,初中占 40%,高中占11%,全员技术等级平均只有3.6级。全管局履带拖拉机配员平均只有2.86人,少的只有1人,有三分之一的车组农忙时无法进行双班作业,全管局农机工人也由1983年的13 300人,减少到1987年的10 100人,并且整体素质下降。
1988年,针对农垦兴办起家庭农场的新形势,北安农管局在稳定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和农机承包经营形式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稳定农机队伍的政策和规定,主要有:调整机耕作业收费标准,实行优机、优质、优价政策,优惠承包耕地,免费短期培训,发放修理工时费补贴等,以保证农机工人的年平均收入高于普通农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的 20~30%。除此以外,各农场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二龙山农场实行作业亩补贴,尾山、引龙河农场在生产期内,按月发给农机工人作业补助费,龙镇农场按月兑现劳务收入。还有很多农场,由农场出资给农机人员发放劳动保护用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广大农机工人的积极性,老机务工人纷纷要求归队。到1990年末,全管局农机队伍人数达12 347人。
在稳定壮大农机队伍的同时,北安管局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机务人员素质。一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级负责,定岗施教,长短期结合的全员培训制度,即:管理局培训农机管理干部,农场培训车长和驾驶员,生产队培训助手和学员;二是对农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在岗定期培训等方法;三是各农场建立培训中心,利用职高学校培养农机后备力量。同时,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岗前练兵。普遍做到了培训有计划,上课有地点,讲课有教材,师资有安排。
1988年冬训班培训机务队长247人,车长驾驶员 3 248人;生产队培训助手和学员4 186人。1988~1989年的两年内,全管局农机在岗人员普遍轮训一遍。为提高农机工人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对农机工人实行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制度,将每次培训学习情况,记入农机工人业务培训档案,并做为今后定、升级的依据;对无故不参加培训和考试不合格者,实行该车组机耕费下浮 3~5%的处罚。为了提高培训质量,管局和农场还采取了统编教学大纲、调配师资、电视教学、现场讲解、智力竞赛、技术练兵、统一考试等多种形式,对驾驶员进行培训。北安管局先后于1992年和1994年春季组织了两次农机技术运动会,通过竞赛涌现出一批思想红、作风正的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农机运动会的召开,在全管局反响很大,有力地调动了全体农机人员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
为维护好和使用好外国进口农业机械,北安管局多次举办加拿大8570收获机、西方 200自走割晒机、纽荷兰M160(M110)等机械的学习班及研讨会,农机工人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六、农机安全监理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属国家行政部门,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辖区内拖拉机(包括农用非营业性运输的轮式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及驾驶员的检验、考核和核发牌证,以及农业机械在田间、晒场和场区道路上作业和行驶的安全及技术状态的监理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国家有关农机安全法规、规章、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制定实施国家有关农机安全的规章和规则的细则或补充规定;组织进行农机监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审验工作;勘查、鉴定和处理农机肇事;组织动力机械和驾驶员的年度检审,驾驶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核发拖拉机、自走联合收获机号牌和行驶证;负责拖拉机、自走联合收获机驾驶员的异动登记,签发转出通知单;征收农机监理技术服务费及提出经费计划和使用情况报告;开展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检查,总结交流经验,填写车辆、驾驶员月报、年报和事故报告。
北安管局农机安全监理站成立于1985年,至2000年,历任站长有:黄仁波、孙心义、戴洪斌、任宏斌。1985年,锦河、红色边疆、逊克、二龙山、赵光、红星、建设、五大连池 8个农场成立了农机监理所,专职监理员29人,兼职 6人,安全检查员139人。机车牌照发放1 212付,其中:链轨车249付,大中型轮式车714付,小型轮式车 174付,联合收获机75付;行驶证发到车组969个,驾驶证发放1 263个。
管局监理工作开展情况统计表
(1995年) 表3-18
1986年,从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归回的龙门、襄河、龙镇、引龙河、尾山、格球山、长水河7个农场相继成立了农机监理所。
由于农机监理部门与农机管理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偏少,工作效率相对比较低,再加上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农场把本来是上级奖励配备的农机监理专用车辆收归农场做它用,管机械化的本身不能实现“机械化”,给正常的监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1991~1995年间,经过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充分认识了抓监理促管理的重要性,北安管局农机监理工作基本步入正常化轨道。每年1~3月,都对辖区内的机动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年检年审,审验率、检验率均在 90%以上;年中,进行多次技术状态检查工作,通过自检自查、路检田查,确保机动车辆特别是轮式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完好,消除了不安全隐患。1992年4月至6月,北安农垦农机监理站,对辖区内的 5 235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了复训复试和换证工作,共换发了机动车学习驾驶证、实习驾驶证、正式驾驶证上万个。
1996~2000年间,随着农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型拖拉机特别是小四轮车,有明显的增长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黑车黑驾”现象出现了。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及驾驶员的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更好地为农机化生产服务,北安农垦农机监理站加大了依法治机的工作力度,抽掉各监理所的精干人员,组识农机监理的联检联查活动,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机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广大有机户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分局农业机械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19
分局农业配套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20
续表3-20
分局农机人员培训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21 单位:人
分局农机队伍状况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22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