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林业

第三节 林业



                第三节 林  业
  一、植树造林与苗木生产
  (一)植树造林与幼林抚育
  北安垦区造林绿化事业作为独立的业体,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从开始,它就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因此,在制定政策、发展规划、施工设计等方面都是围绕着这个双重使命进行的。“六五”期间是北安垦区植树造林的高峰期。“七五”以来,坚持“稳造重管”的原则,把造林、抚育、管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稳定造林数量,提高造林质量,注重幼林透光抚育,保证造一亩活一亩,造一片成林一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建成了百万亩人工林基地。人工林基地的建成,使北安垦区旧貌变新颜,昔日的80万亩荒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海,把20万亩低产次生林改造成了人工林或人工天然混交林,将10万亩风蚀易涝低产田建成了人工丰产林,在 380万亩耕地上营造15万亩农田防护林,庇护农田90%以上。
  在百万亩人工林建设中,不仅改造了大自然,而且也锻炼了人们的意志,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涌现出了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北安管局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格球山农场、锦河农场荣获“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称号。全管局有7个单位(部门)11次获省部级以上荣获称号(含护林防火)。1992年,省农场总局组织由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林业厅、农垦系统各管理局林业处处长组成的专家验收鉴定评委会,对北安管局百万亩人工林,进行了工程验收和成果鉴定。评委会对百万亩人工林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规划设计、工程造林、综合治理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百万亩人工林成果(与东部管局百万亩合称双百万)曾荣获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在百万亩人工林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农场总局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关怀和大力的扶持,同时还得到了黑龙江省林业厅、黑龙江绿化办公室、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中国林业报、国家林业部科技司、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的指导。省农场总局授予北安管局百万亩人工林为“优质工程”奖,奖励有功人员,并决定为百万亩人工林立碑,给孙玉春局长、申立国局长、王志学副局长等9人各记大功一次,给金汉君、郑德金等31人各记功一次。
  1995年9月9日,省农场总局在锦河农场为北安管局隆重举行了“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揭碑仪式。农场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出席揭碑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农场总局局长刘文举为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文的全文是:“造林绿化,发展林业,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之千秋大业。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高瞻远瞩,团结全局各族人民,发扬北大荒精神,励精图治,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十载有余,截至一九九二年营造人工林一百万亩之多。业绩卓著,特立此碑,昭示来者,谨记前辈之功德,续绿色长城于后代”。百万亩人工林基地的建成,只是为北安垦区生态林业建设打下一个基础,还有繁重的人工幼林培育管护、透光扶育等项任务,需要继续完成,并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高。
  根据省农垦总局黑垦发[1997]1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垦区生态农业(林业)建设的决定》精神,“九五”期间林业工作是高举“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旗帜,以决战“两化”(即农田林网化、营区与道路绿化)为重点,为全面完成“1276”林业发展战略任务奠定基础。“1276”具体任务是:确立1个奋斗目标: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把握2条战线:增加资源、保护资源、利用资源和发展多种经营;记住 7项任务:造林、义务植树、绿化营区、生产木材、增加资源、林业产值、人均收入5 000元;建成6个基地:商品林、生态林、种苗、花卉、林产品加工、食用菌和中草药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决战“两化”成效显著。农田防护林基本完成补齐配套任务,形成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累计面积达1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使 90%以上农田得到庇护,为种植业的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营区道路绿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今天的绿化美化香化取代了昔日的脏乱差,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格球山农场、长水河农场荣获农场总局“两化”决战“标兵单位”称号,郑德全、孙永吉等 8人荣获农场总局“两化”决战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农垦总局在北安分局召开了“两化”决战现场会,与会同志参观了二龙山、格球山两个农场绿化现场,格球山农场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十几年间,在稳造重管、积极抚育、“两化”决战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北安分局全面完成了造林绿化任务。1986~2000年,全分局累计造林99.2万亩,验收合格面积达89.2万亩,合格率为90%。
               分局植树造林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23                                 单位:亩



  
  截至2000年底,全分局人工林达成面积128.8万亩,其中:防护林17.6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13.7%;用材林107.3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83.3%;经济林0.1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0.1%;薪炭林0.6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0.4%;其它林3.2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2.5%。全分局森林覆盖率平均为12.7%,其中有9个农场森林覆盖率超过10%,有4个农场森林覆盖率在5%~9%之间,有一个农场森林覆盖率不足5%。
               分局人工林保存面积统计表
                   (2000年) 表3-24                                 单位:亩



  
  退耕还林继续有计划地进行。上世纪80年代初,长水河、引龙河两农场营造的变低产田为丰产林的“三自林”(自己营造、自己管护、自己抚育),为北安管局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就能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对幼林透光抚育,始终抓住不放,每年完成 5万亩以上,保证幼树正常生长,提早郁闭成林,增加森林资源。
  (二)苗圃建设与苗木生产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整顿和理顺体制关系,苗圃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1986~1990年期间,先后有5个中心苗圃搬迁换地,对7个中心苗圃进行了扩建,在管局科研所还建立了花灌木繁育基地,使苗圃建设初具规模,苗木产量大幅度增加,基本解决了造林外买苗问题。1991~1995年间,重点抓了苗圃标准化作业和新技术应用,并强调由林业科长亲自抓苗圃工作。在标准化作业方面,总结推广了锦河、格球山、建设3个中心苗圃的育苗经验,如锦河农场的机械喷灌经验,格球山农场的规范作业全过程经验,建设农场的增施有机肥经验等。在林业科长抓苗圃方面推广了二龙山农场经验。该农场林业科长于维双,狠抓苗圃不放,长年蹲在苗圃跟班作业,带领技术人员去外场学习,一点一滴地学,一招一式地学,“你干什么我干什么,你怎么干我怎么干”,硬是用“笨”功夫改变了苗圃面貌,一跃成为北安管局的先进苗圃。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重点解决了苗圃根除阔叶杂草(主要是繁缕)的难题。针叶树育苗,应用新药果尔杀除阔叶杂草,收到降低成本、作业简单、不伤苗木、省工省力的效果。襄河农场中心苗圃,过去由于繁缕杂草蔓延,工人束手无策,致使苗木绝产,应用果尔除草后,杂草根除,幼苗建壮,工人们都说果尔是“神药”。果尔除草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杀除阔叶杂草的问题,把工人从繁重的除草劳动中解放出来,深受育苗工人的欢迎,果尔新技术的应用曾获北安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管局科研所花灌木种苗场,对各农场及局直单位绿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场长徐庆荣通过引进、训化、自繁等方法,培育出很多品质好、品种新的花灌木、草本花卉及盆花,有些品种如玫瑰、垂榆、南方盆花等是经过种苗场培育后,推广到各农场扎根定居的。十几年间,种苗场为北安分局局直单位乃至北安地区提供花灌木10万株,草木花卉50万株,盆花5 000余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苗圃建设也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结构调整,大量应用推广新技术,增加新内容。1996~2000年间,根据生态林业建设所需苗木,按照“增加苗木品种,提高育苗质量,达到自给有余,创造经济效益”的原则,做到苗圃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集约经营,逐步实现生产工厂化。首先对二龙山农场和格球山农场两个中心苗圃进行了工厂化扩建。二龙山中心苗圃建成温室两栋400平方米,塑料大棚四栋400平方米;格球山中心苗圃建成温室一栋 200平方米,钢架大棚三栋1 980平方米,木架大棚四栋2 400平方米;锦河农场中心苗圃建成木架大棚两栋1 300平方米;长水河农场中心苗圃建大棚四栋2 600平方米;龙镇农场中心苗圃建大棚四栋1 000平方米,为全管局实现育苗工厂化奠定了基础。
  在苗圃经营体制改革中,积极发展股份制苗圃和家庭苗圃,扶持生产队发展绿化大棚基地。到2000年,全分局已有个体经营苗圃3个、40亩,股份制苗圃1个、68亩,个人自费育苗大棚 5个、 4 600平方米。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扩建更新,现在基本实现各农场有稳定的苗圃基地,能生产多品种高质量的苗木,保证造林绿化的需要。
               分局育苗面积及苗木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25



  
  (三)义务植树与营区绿化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11岁至60岁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每年植树 5株、并负责保证管好,秋季由林业部门验收”。根据这一规定,北安管局各农场都组织适龄公民参加义务植树,每人每年至少植树 5株,包栽包活包管。1986~2000年,全管局适龄公民积极义务植树,平均尽责率达95%以上,总植树株数达1 500万株以上,人均年植树10株以上。在义务植树过程中,广泛开展了“全民植树,绿我中华”的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录制绿化录像片8部,电视讲座 400小时,绿化竞赛8次,林业部门与管局团委合办参加农垦总局“腾龙杯”青年绿化知识竞赛2次,发放《中小学生绿化知识问答》100册,办绿化学习班20次,自编绿化技术资料及优秀论文集11册、 300篇,并在《国土绿化》、《林业资源管理》、《林业月报》、《林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与管局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绿化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其中龙门农场场直小学学生安鸽获全国绿化知识竞赛个人三等奖;长水河农场第二生产队小学获黑龙江省绿化知识竞赛集体二等奖;局直高中、二龙山农场场直小学获黑龙江省绿化知识竞赛集体三等奖;勾玉石获省个人一等奖,麦俊杰、韩登攀获省个人三等奖。林业部门与管局团委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农场总局倡导的垦区植绿护绿活动,其中有两个农场团组织和 5名个人获先进集体(个人)称号。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公民的绿化意识,同时也增强了绿化垦区、美化家园的自觉性。特别是决战“两化”的战斗中,通过义务植树,营区绿化、美化水平有明显提高,绿化先进单位更上一层楼,后进单位一步到位,“绿色城堡”各有特色,绿化通道比比皆是,小公园、小花园、小花坛到处可见,真可谓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截至2000年,全分局居民点287个已达到百分之百绿化;全分局道路2 132公里,两旁绿化率达99%;公共绿地 3 733处,人均绿地31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29.3%。
               分局义务植树与营区绿化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3-26



   续表3-26



  二、林产品开发与综合利用
  (一)  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
  北安分局境内森林,主要由人工和天然次生林组成,其特点是:人工林面积大,单位蓄积量少,每亩仅为2.7立方米;天然次生林面积小,单位蓄积量多,每亩为5.7立方米。全分局森林总面积172.9万亩,其中:人工林128.8万亩,占总面积74.5%;天然次生林44.1万亩,占25.5%。森林总蓄积量591.6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林346.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 58.6%;天然次生林245.2万立方米,占41.4%。人工林多集中在锦河、红色边疆、逊克、龙门、襄河、二龙山、引龙河、尾山、长水河、格球山等农场,天然次生林主要集中在逊克农场,占全分局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的84%,龙门、龙镇、二龙山、引龙河等农场有少量天然次生林。
                分局森林蓄积量统计表
                   (2000年) 表3-27                             单位:亩 立方米



   续表3-27



  
  1993年,由北安管局林业处组织30余人,历时 6个月,完成了逊克农场天然次生林二类调查,获得了该天然次生林的完整资料。人工林经过两次普查,也取得了完整的资料,掌握了变化规律。这些都为以后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经营管理上,提出了以抚育采伐为主,加快低产林改造,严格控制小面积皆伐的原则,目的在于培育森林,提高林管质量,为今后永续利用奠定基础。在抚采作业上,坚持限额采伐,伐前标界挂号,伐中现场指导,伐后检查验收。由于加强了管理,特别是现场指导,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十几年没有发生无证采伐、超量采伐等违法违规现象。
  根据黑垦局[1998] 241号文件《关于印发“黑龙江农垦总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北安分局为境内的天然林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按照生态林、兼用林、商品林的特性和功能,实行区别管理,分类经营,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根据农垦总局规定的天然林分类原则,北安分局44万亩天然林分为:商品林12万亩,占 27%;生态林13万亩,占30%;兼用林19万亩,占43%。十几年来北安分局在抚采作业方面严格按规程办事,达到了增加收益,培育森林的目的。
  1986~2000年间,历年抚采作业面积均小于或等于审批面积,总审批面积97 400亩,实际作业面积82 805亩,占审批面积的85%。总生产木材68 036立方米,价值2 381万元(按350元/立方米计算,下同),平均每年生产木材4 536立方米,价值159万元。平均每年抚采作业面积为5 520亩,占森林总面积的0.3%,年均采伐蓄积 量9 072立方米(出材率按50%计算),占森林总蓄积量的0.2%,净生长率按3%计算,年生长量为17.7万立方米,采伐量占生长量的5%。
             分局林木抚采作业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28


  
  从抚采作业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北安分局1986~2000年间,采伐量远远低于生长量,符合森林采伐作业规程,达到了培育森林永续利用的目的。按照国家和农垦总局关于保护天然林资源的要求,近十几年抚育作业稳中有减,年平均作业面积减少10%左右。
  (二)森林资源开发及多种经营
  北安分局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每年可以生产 5 000立方米左右的木材,除销售原木外,还发展加工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目前,全分局有木材加工厂(点)20个,规模较大的有长水河农场、格球山农场木材加工厂。长水河农场林场木材加工厂,年加工木 材1 500立方米,盈利35万元,运销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格球山农场林场木材加工厂,年加工木材300立方米,盈利2万元,除格球山农场自用外,还销售给周边单位。
  北安分局境内的林区,山产品极为丰富,野生猴头、木耳、都柿、榛子、蕨菜及上百种中草药,都是采集业的重要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分局采集榛子22吨,价值22万元;采集都柿50吨,价值10万元;采集黄花菜10吨,价值 4万元;采集中草药10吨、价值10万元;采集蕨菜2 400吨,价值480万元。发展采集业既富裕了职工又活跃了市场,今后的方向是加强组织、科学管理,防止掠夺式经营。
  多种经营是林业职工致富的重要途径,鼓励职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林区半林区职工重视发展木耳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分局个人散养木耳段1 000万段,年生产木耳50吨,价值250万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用菌生产逐渐走上了工厂化,龙门农场双龙食用菌厂,年生产菌袋40万袋,其中:香茹35万袋,木耳 5万袋,年生产香茹80吨,价值24万元;生产木耳1 000公斤,价值5万元。锦河农场食用菌基地,年生产黑木耳120万袋,可生产木耳50吨,价值200万元;香茹30万袋,生产香茹68吨,价值20万元。食用菌是高级营养保健食品,在国内外销售市场潜力很大。发展食用菌具有变废为宝,原料廉价,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效益显著的特点。目前,北安分局食用菌生产尚属试生产阶段,今后的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生产规模,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食用菌生产建成独立完整、自强不息的产业化体系。
  (三)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业
  北安分局地处小兴安岭西麓,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兼有山脉、河流、森林、草原等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和科学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方兴未艾,成为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新兴行业。90年代初建成的锦河农场锦山公园,集山峦、水库、森林、建筑于一体,是游人的好去处,成为黑河地区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接纳游人上万人次。此外,还有建设农场的东湖公园,红星、尾山农场的水库公园也初具规模,成为农场职工的休闲场所。北安分局还有很多初具旅游条件的资源,只要做好规划,稍加投入,就可建成很吸引游人的旅游景点,如红色边疆农场的黑龙江沿岸,逊克农场的天然林区和乌底河,二龙山农场的龙山水库,格球山农场的西林岩浆地。随着垦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旅游业势在必行。今后方向是协助有关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充分利用以森林为主的自然资源,建设具有垦区特色的旅游景观,丰富职工生活。
  三、森林保护
  加强森林“三防”(防火、防盗、防害)建设是巩固造林成果,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火灾是明目张胆地毁林,乱砍滥伐是偷偷摸摸地毁林,病虫害是不声不响地毁林,三种灾害都可致森林于死地。因此,在森林保护工作中,北安分局始终把三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的损失面积,保护好森林资源。
               分局森林防火设备统计表
                   (2000年) 表3-29



  (一)森林防火
  北安分局的森林防火工作,在农垦总局和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十几年来全分局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森林防火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农垦总局的肯定和表彰。分局防火办,曾被省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锦河农场曾被国家林业部授予“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称号,王福祥、何有春、杜销群、王志学等人分别获国家及黑龙江省级森林防火先进个人称号;逊克、二龙山、尾山等农场分别获农垦总局、黑河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谭福新、姜学军、郑德金等20人分别被农垦总局、黑河市评为森林防火先进个人。
  北安分局森林防火工作的具体做法是五到位:一是宣传教育到位。每年春秋防火季节,充分利用宣传车、大标语、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深入宣传防火重要性及规章制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从而把防火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防火责任到位。在防火中坚持首长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管局、农场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其它领导分片包干,指挥部成员协同作战,做到一旦发生火情,能调动千军万马,迅速出击,打早打小打了,做到有火不成灾。三是专业队伍到位。管局、农场两级都设森林防火办公室,负责防火日常工作,生产队有防火员,负责宣传、监督、检查防火工作,每个农场组建 1~2个(50~100人)专兼职扑火队伍,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四是防范措施到位。每年打烧防火线 500公里左右,烧荒(秆稞)5 000公顷左右,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总长度300公里,做到家火不外延,野火不连片。五是设施设备到位。80年代初在农场总局支持下,管局、农场自筹资金建起无线电防火通信网络,并投入使用。防火了望塔自80年代初在锦河、龙门两个农场建成后,到2000年已有7个农场建了了望塔8座,其它防火设备也更加现代化,全分局现有防火指挥车15辆,摩托车37辆,风力灭火机84台,电台8部,对讲机62部,计算机11台,传真电话15部,GPS15个,2号工具582把。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保证了防火通信畅通无阻,现场指挥统览全分局,火情火警迅速扑灭,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二)林政管理
  林政管理工作是社会性、政策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十几年间,北安分局坚持普遍教育与重点打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依政策办事,杜绝了毁林大案的发生,一般毁林案件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二龙山、尾山、长水河、赵光、红星等农场曾荣获农垦总局林政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李政凡、宫静、徐朝录等人曾荣获农垦总局林政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北安分局林政管理的具体做法有: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下发文件,学习法规、张贴标语、电视讲话、案例剖析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把“毁林可耻,护林光荣”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林政队伍建设。分局、农场两级都设有林政管理专业人员,生产队有专兼职护林员,上下形成一支林政专业队伍,通过专业培训和工作实践锻炼,基本成为懂得政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训练有素的林政工作者。三是深入实际搞好林政检查。根据北安分局地域辽阔、森林面积大、人员多而杂的特点,坚持以经常性自查为主,突击性联合检查为辅的原则,每年林业部门与公检法、宣传、广电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突击性检查,发现毁林现象,就地办案处理,起到很大的震撼作用。四是调查研究提高办案率。搞好调查研究,掌握证据,是提高办案率的基础。对于大要案触犯刑律的移交给执法部门处理,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一般毁林案件由林政部门处理,在事实确凿的基础上快结案,一般结案率都在 95%以上,特别是对林业部门内部的毁林案件,更要严肃处理。有两个农场的林业科长因易地采伐、无证采伐被撤销行政职务处分,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为加强林政队伍建设,正确行使林政执法权力,加大执法力度,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农总林字[1998] 4号文件形式委任北安分局孙彦波等40人为农垦总局北安辖区林业行政管理及执法人员。受委任执法人员,可根据省林业厅委托行使农垦总局林业局的林业行政管理职能,依法管理北安辖区的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和农垦总局关于认真做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病虫害普查的通知精神,在做好苗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检疫工作的同时,还注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80年代初,发现比较严重的几种病虫害,如:锦河农场落叶松枯梢病、樟子松鼠害,逊克农场的樟子松疱锈病,北安管局科研所杨树锈病,长水河农场落叶松鞘娥,尾山农场的落叶松松毛虫,格球山农场落叶松红腹小蜂等。1991年,全管局完成了第一次人工林病虫害普查任务,其中:虫害有19种,发生面积8.6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7.4%,病害14种,发生面积7.5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6.4%。在33种病虫害中,属于省检疫对象的5种,占病虫害总数的15%,占全省总检疫对象的 31%。针对病虫害情况,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分局没有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属于持久性的林业工作。90年代初北安管局和农场两级都配备了专兼职植物检疫员,并参加了农场总局检疫员培训班,统一颁发了服装、检疫员证书和专用印章,实行持证上岗,着装执行任务。90年代末根据农场总局《关于加强森林病虫防检疫站建设和全面完成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及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标准》的精神,对全管局专兼职检疫员做了调整和补充,加强了检疫工作。同时着手管局防治检疫站的组建工作,就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植检设备、生物标本等都认真做了研究和论证,本着边建站边工作的原则,到2000年防治检疫站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防治检疫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工作中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北安分局和农场两级检疫员,加强了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掌握了其发生、发展规律,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外销和内购的苗木、木材等加大了检疫力度,严格控制检疫对象流入垦区,从而使森林得到了保护,为垦区生态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与林业政策
  (一)林业管理机构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省农场总局龙农总[1979]24号《关于加强林业生产领导的通知》和龙农总[1979] 184号《关于建立专业林场的通知》文件精神,北安管局和农场两级相继组建了林业处和林业科。林业处历任处长是:金汉君、张志俭、孙彦波,历任副处长是:张志俭、赵荣汉。1986年以后,在大办家庭农场的带动下,各农场林业科又陆续组建了林业公司,由行政管理型变成了生产经营型,由原来的行政机构变成了经济实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组建公司以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管理与经营的矛盾,有的农场林业科长(经理)身兼数职、经验不足,工作顾此失彼,行政管理没抓好,经营也没搞上去。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有待于调整和改进。90年代初,各农场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有的恢复林业科单独行使行政职权,实行科场(林场)分离,林业科经费由农场负责;有的实行科场(林场)合一,组成林业公司,行政经费由农场补贴。经过几年的运行,效果都比较好。到90年代末,林业机构基本定型,机构的变革给林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实行科场(林场)分设的有锦河、红色边疆、逊克、襄河、长水河、赵光、红星、建设农场;实行科场(林场)合一的有龙门、龙镇、二龙山、引龙河、尾山、格球山农场。截至2000年,全分局有专业林场18个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经过机构改革,林业机构现已基本稳定,各级林业班子都有所加强,更加专业化、年轻化。
  (二)林业队伍建设
  北安分局林业专业队伍,自80年代组建以来基本稳定,全体干部职工为北安垦区生态林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支队伍在北安垦区生态林建设中,不仅为分局、农场争得了荣誉,而且也锻炼了自己,成为林业战线的骨干力量。格球山农场造林班长张宝英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并由一名工人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尾山农场林业科长姜学军从事林业工作20多年,多次被评为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先进工作者;全分局林业职工共有21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特别是一批从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自80年代初陆续来到北安垦区,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磨炼,涌现出了一批林业战线上的姣姣者,如郑德全、孙彦波、荆培强、何洪海、穆允录、蔡喜友、许长青、张晓华、伊丽滨、孙洪举、李学春等人,他们有的成为林业工作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各级领导。正如农场总局的一位领导在80年代曾经说过的:“以后垦区的林业是农垦林校的天下”。
  到2000年,全分局共有林业专业人员1 722人,人均管护森林750亩,其中:处、科(含防火办)管理人员69人,占4%;林场、苗圃职工1 654人,占96%。林业科技人员5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占4%;中级职称15人,占29%,初级职称35人,占 67%。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自80年代初,有28人调出林业部门或改行从事其它专业工作,这部分人占林业科技人员的35%。在1992年林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班结业的13名优秀学员中,就有9名调出或改行,还有下岗的。这种状况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今后要保持科技人员的相对稳定,方可保证林业工作顺利开展。
              分局林业机构与队伍人数统计表
                   (2000年) 表3-30



  
  (三)林业政策
  北安分局林业事业,是在各级机关出台的政策的指导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早在80年代初,农场总局关于组建林业机构和专业林场的政策出台,加强了对林业的领导和科学管理水平,加速了植树造林的进度。1986~2000年间,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北安分局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影响较大的政策有以下几项:
  1、1987年4月,北安农管局以北局林字[1987]29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林业生产中奖励问题的有关规定》,提出,每年从造林投资中提取2%作为林业奖励基金,奖励林业战线的有功单位和个人。这是一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起到了鼓舞斗志,大造其林的作用。但是,1992年上级审计部门认为,从专项投资中提取奖金不符合专项资金的使用规定,此项奖励规定自行取消。
  2、1987年9月,在总结大兴安岭“五六”森林大火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农场总局的要求,北安农管局党委决定配一名副处级(管局级)干部任管局防火办副主任,专门抓森林防火工作,并相应增加防火办工作人员,配备防火指挥车。首任管局防火办副主任是;赵荣汉。后来又配备两人,主要从事森林防火为主的森林保护工作。
  3、1992年1月,省农场总局下发了黑垦局发[1992] 7号《关于完善“八五”“九五”期间造林绿化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通知》指出;提高造林补贴投资标准,实行重点投放,专业林场营造水源涵养用材林,每亩投资由原来的30元提高到55元,其中农场自补15元。另外还规定了四旁绿化以奖代投政策,绿化林和农防林更新采伐减免收缴育林基金政策,重点专业林场和专业苗圃投资扶持政策等。
  4、1998年11月,北安分局下发了北垦局发[1998] 32号文件《关于对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的决定》,分局决定,对逊克、龙门、襄河、龙镇、引龙河 5个农场的部分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封育总面积19.3万亩,封育年限暂定 5年,要求在封育区内严禁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和野生动物繁衍的人为活动,以封山达到育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