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牧业 渔业 第四节 畜牧业 渔业
一、发展概况
1985年,北安管局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使全局经济进入十分困难的时期。1986年是受灾后的第一年,各业生产形势都面临坚难的处境。在这一关键时刻,北安农管局党委根据垦区资源优势、气候特点、经济区域和生产发展的可行性,决定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的发展被确定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把养殖业生产纳入各级领导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及全北安垦区干部职工共同努力,1986年畜牧业生产初见成效,各类牲畜、禽类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畜牧业产值比1985年增加 1倍,产品产量也有所增加。其中:奶牛存栏6 105头,比1985年增加3 369头,增长了123%;黄牛存栏10 843头,比1985年增加6 028头,增长了125.2%;绵羊15 552只,比1985年9 722只,增加5 830只,增加了59.9%;生猪54 588头,比1985年减少了55 700头;貉5 544只,比1985年增加3 944只,增长了246.5%;禽类434 678只,比1985年增加35 473只,增长了8.85%。1986年全管局畜牧业总产值(全民、集体、个体)全口径为1 427万元,比1985年增加727万元,增长了103%。
1987年,是实现北安管局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一年。畜牧生产坚持以千家万户为主体,充分利用水草丰茂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奶牛、肉牛、绵羊生产,并在渔业生产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奶牛存栏10 472头,比1986年增加4 367头,增长了71.5%;黄牛存栏13 038头,比1986年增加2 195头,增长了20.2%;绵羊存栏15 408只,与1986年基本持平;貉存栏10 603只,比1986年增加5 059只,增长了91.3%;禽类存栏 432 331只,与1986年的基本持平。1987年全管局畜牧业总产值(全民、集体、个体、)全口径为1 680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7.7%。
1989年,北安管局渔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取得了网箱养鲤鱼乌籽成功,而且养殖水面不断扩大,全北安垦区养殖水面达4 047亩,鱼产量达 482吨,比1988年产量增长了15.6%;生产鱼种5万公斤,是1988年的5倍。
1990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提出;“两稳、两兴、一良化”的畜牧业生产年战略方针。北安管局党委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继续深化改革,以家庭饲养业为基础,以公养种畜基地为骨干,以大力发展奶牛为重点,加强领导,健全措施,制止滑坡,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的畜牧生产思路。通过全管局上下积极努力,经受住了全国奶牛滑坡大气候的严峻考验,整个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局势。全管局大牲畜存栏达33 026头,比1985年末增长了3.34倍,其中:奶牛存栏达16 923头,比1985年增长了6.18倍;鲜奶累计产量29 807吨,单产3.5吨。奶牛存栏数居黑龙江垦区第二位;黄牛存栏 13 130头,比1985年增长了2.72倍;生猪存栏40 722头,比1985年增长1.13倍;绵羊存栏13 669只,比1985年增长了1.4倍;禽类达435 814只,比1985年增长了 2.1倍。1990年北安垦区畜牧业总产值(全口径)达 5 165.9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27倍。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许多贫困职工靠养牛、养貉、养鸡致了富,很多贫困农场靠养畜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
1991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把50万头奶牛基地建设作为垦区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北安管局党委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农场总局这一战略目标,于1991年 9月16~19日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管局畜牧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经验,分析了形势,统一了认识,确定了北安管局以发展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作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会上讨论并修改了管局制定的《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些措施,促进了北安垦区的奶牛业的迅速发展。1991年奶牛存栏17 150头,1992年存栏19 343头,1993年存栏达20 257头,突破了两万头大关,1993年比1985年提高了19.7%。
1996~2000年间,北安分局畜牧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态势。5年奶牛存栏平均达 19 920头以上,平均产奶量3.97吨/头,比1990年单产提高9%;黄牛5年平均存栏达25 878头,比1990年增长了6.3%;肉牛出栏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28%;生猪出栏率由原来的 31.3%,提高到48%;肉禽出栏率由原来的21.3%,提高到61.6%。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有了明显的进展。奶牛专业大户10头以上的有350户,20头以上的有186户;30头以上养猪大户93户;50头以上养羊专业大户148户;500只以上肉禽及蛋禽大户50户。在布局上,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全分局建成奶牛生产小区23个,奶牛一条街9个;肉牛生产小区30个,一条街6个;生猪生产小区 5个,一条街3个;绵羊生产小区9个,一条街 7个;建成股份制饲养场19个。由于合理布局,规范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
分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1 单位:万元
续表3-31
二、畜禽饲养
(一)奶 牛
1、奶牛生产的发展与滑坡
北安管局奶牛生产是1983年起步的,当时以赵光、长水河、二龙山 3个农场为主,有奶牛472头,1985年达到了2 914头,比1983年增加了 6倍。1986~1990年间,北安管局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把发展草食家禽奶牛作为重点,从而使奶牛饲养数量迅速增长。1986年奶牛存栏达6 105头,1987年突破万头大关,达到了 10 472头,到1990年达到了16 923头,居黑龙江垦区的第三位。1991~1995年,奶牛稳步发展,在全国性奶牛滑坡大气候的影响下,曾一度受到冲击,但经采取措施,滑坡得到控制,1993年奶牛存栏突破两万头大关,达到了20 257头。1996~2000年间,奶牛业迅速发展,成为北安垦区一大支柱产业, 5年奶牛存栏平均达到19 920头。
1989年,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全国奶牛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黑龙江省奶牛47万头,一季度下降了 3万头。在全国、全省奶牛滑坡大气候影响下,北安垦区奶牛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现象,截至当年4月末,全管局奶牛存栏减少了474头,下降3.2%。经调查总结北安管局奶牛滑坡原因,主要有 6个方面比较突出,即:长期拖欠奶资,奶牛户无力养牛;饲料屡次变价,供应不及时;奶源管理混乱,交奶困难;合同不兑现,带牛落户者思走;畜牧兽医队伍不健全,求医治病难;养牛户素质差,养牛不讲科学。
针对上述问题,北安管局下发了《关于制止奶牛滑坡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对于奶牛滑坡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奶牛滑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为使奶牛业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养牛户的利益,爱护养牛户的积极性,保护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第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健全队伍,落实责任,迅速扭转奶牛滑坡;第二,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及时兑现奶资;第三,要认真解决饲养奶牛所需饲料;第四,要加强领导,坚持标准,解决交奶难问题;第五,认真落实带牛落户问题”。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发出的关于制止奶牛滑坡紧急通知精神,北安管局于1989年12月到1990年1月8日又先后复查了长水河、襄河、引龙河、龙镇、二龙山等 5个农场的有关制止奶牛滑坡的情况。从复查中看到,奶牛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导致奶牛滑坡的因素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管局又重申了有关政策规定,并抓好政策规定的落实工作,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北安垦区奶牛滑坡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2、公养奶牛基地建设
黑龙江农场总局党委为加速北安管局产业结构调整,帮助贫困农场尽快脱贫,特地组成专家小组为北安管局的锦河、襄河、引龙河、长水河、龙镇5个贫困农场从北京南郊农场选购500头优质黑白花奶牛,从1990年4月17日~5月12日, 500头优质奶牛先后接运到农场安家落户,成为北安管局的公养奶牛核心群。
500头优质奶牛组成50头和100头的公养承包群7个,其中:锦河、长水河农场分别将100头集中饲养在一个牛场,襄河、引龙河、龙镇 3个农场分别组成50头为一群,每个农场建两个集中饲养牛场。
公养奶牛核心群基地的建设,从接牛开始就得到了北安管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在1990年初管局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部署,成立了以管局主管畜牧工作的副局长为首的接牛领导小组,畜牧处领导亲自赴北京抓接牛工作。 5个接牛农场均由分管畜牧工作的副场长挂帅,抓接牛准备工作。5个接牛农场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156万元,用于牛舍的修建和饲草、饲料的准备,共新建、维修、改建牛舍9 251平方米,运动场 7 560平方米,种青贮玉米1 655亩。狠抓科学饲养,对进场奶牛建档立卡,开展了规范化饲养评比竞赛活动,管局主持了北京奶牛科学饲养经验交流会,举办了青贮学习班,召开了青贮现场会,使北京奶牛一踏上北安这块土地,就建立在在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饲养,这批奶牛成长发育健康。进场时18个月龄以上的大育成牛220头,占44%,其中妊娠178头,进场后陆续分娩、配种。1991年有425头参加配种,妊娠353头,妊娠率达83%,情期受胎率59.1%,初产牛平均每头产奶量达4.6吨。
公养奶牛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公养牛群推行了规范化饲养,并搞了评比竞赛活动,推动了全管局畜牧饲养规范化进程。公养奶牛核心群基地的建立,不仅成为北安管局良种奶牛的繁育基地,也是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业体,对农场脱贫,振兴北安管局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奶牛基地的建立使乳品工业有了稳定的奶源,北安管局在1991~1995年间乳品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原有赵光农场一家小型乳品厂(日处理鲜奶 5吨)的基础上,又相继新建和扩建了锦河、襄河、引龙河、长水河、赵光、格球山、二龙山、龙镇、红星等 9家乳品厂,日加工鲜奶能达到 200吨。奶牛的发展不仅使后联产业乳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而前联产业的饲料生产和加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北安管局的奶牛业,确实起到了中轴产业的作用。
3、奶牛生产方向性措施
(1)坚持搞好玉米青贮
“玉米是饲料之王”,玉米在中国畜牧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垦区奶牛业的发展,解决常年不断青,提高产奶量,搞好青贮玉米的种植和贮备是养好奶牛不可缺少的能量饲料。
北安管局自1990年在公养牛群中开展玉米青贮喂牛,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省农场总局给北安管局选购 500头北京优质奶牛时,同时给购入10台赤峰生产的玉米青贮收割机,加上原有老式青贮联合切割机14台,全管局青贮机械达到24台。青贮机械、窖贮设施的不断增强,加强管局多次举办培训班,召开青贮现场会,培养了一大批场、队干部和畜牧技术人员,掌握了青贮技术,为搞好青贮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北安管局搞青贮玉米是从1991年起步,到1993年达到高潮,1991~1995年间共贮备青贮玉米约16万吨,平均每年度约3.2万吨,平均每头成母牛约3吨,饲喂青贮玉米的奶牛平均单产鲜奶达 4.5吨,比没有饲喂青贮玉米的奶牛平均单产鲜奶多产1.3吨。由此可见,饲喂青贮玉米对奶牛发展,提高产奶量,效果十分明显。
1996~2000年间,北安管局养奶牛向股份制经营,专业化、规模化奶牛场发展,加大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科学饲养水平。期间重点推广了格球山农场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的经验。1997年 9月,在格球山农场召开了全分局青贮现场会,会上重点表彰了青贮工作开展好的长水河牛场、格球山的 7个股份制牛场、二龙山农场十六队、尾山农场四队。这些牛场多年种植青贮玉米,奶牛平均单产鲜奶均在 5吨以上。二龙山农场于1993年突击建永久性青贮窖25个,总容积近1.9万立方米, 该场实行统种、统管、统收、统贮的“四统”经验在各农场普遍推广。
(2)饲养管理规范化
奶牛繁育、饲料、畜舍、防疫、管理等各项技术,配套组装,实行全方位的规范化,使饲养管理工作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一致。实行饲养管理规范化是科学养牛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奶牛生产能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最实际的工作。省农场总局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提出了奶牛饲养管理要实现规范化的口号。北安管局1990年开始制订了《奶牛规范化饲养管理方案》,并在长水河、引龙河、襄河、锦河、龙镇等 5个农场的公有奶牛群开展达标检查评比竞赛活动。1991年 6月,北安管局党委书记马学利亲自率领各农场场长和部分农场工会主席去哈尔滨农管局香坊农场、牡丹江农管局八五一一农场考察学习奶牛规范化饲养管理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大部分农场奶牛建档立卡,实行选种选配,配种体系健全;二是大部分养牛户采用配合饲料,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三是奶牛“两病”检疫密度近100%,阳性牛全部处理;四是鲜奶产量逐年提高。
1990年9月,对5个公养奶牛群进行了标准化饲养达标检查。奶牛饲养管理标准化方案分为牛群标准化、繁育标准化、牛舍标准化、防疫卫生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饲养标准化 6大项,每项为100分,合计600分。通过认真检查打分评比,引龙河牛场以 573分总成绩在全管局名列第一,得到了流动红旗,六个专项奖分别被引龙河、襄河、长水河 3个奶牛场获得。其中:引龙河奶牛场获得管理标准化、防疫卫生标准化奖;襄河奶牛场获得牛群标准化、牛舍标准化奖;长水河奶牛场获得饲养标准化、繁育标准化奖。1991年,在贯彻落实农场总局[1991]47号文件《关于奶牛饲养管理规范化达标农场》检查中,北安管局有5个农场奶牛单产奶量在4.2吨以上,基本达标。
(3)奶牛村屯及一条街建设
北安管局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有 95%的奶牛为个体饲养,开始大都是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牛场表现出脏、乱、差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管局党委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农场、文明生产队的形势下,曾一度出现了把养牛和精神文明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既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奶牛生产,又要搞文明场、队建设,很多农场对千家万户的个体养牛,进行了重新规划,搞了奶牛村屯、奶牛公寓建设的试点。红星、赵光、长水河等农场在奶牛户建牛舍时,在原材料方面均给予了大力的扶持。赵光二分场还曾由生产队出资建造奶牛公寓,提供给奶牛户使用。截至2000年末,全分局形成奶牛小区(奶牛村屯)33处,奶牛一条街 9条。通过奶牛村屯和奶牛一条街建设,体现出很多的好处,第一,由于统一规划畜牧区建奶牛舍,与居民区分开,便于环境建设和防疫工作的开展;第二,统一解决了水、电供应问题,便于饲养管理;第三,统一安排更夫,不但节约了人力,还提高了安全保障;第四,便于规范化饲养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第五,互看互学,比学赶帮,更有利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第六,牲畜集中,便于服务;第七,有利于发展,体现了规模效益。
(4)发展集资股份制牛场
发展个人集资入股,搞股份制经营的奶牛场,在北安垦区投资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动员出职工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奶牛生产,增加奶源,拓宽生产领域,是利场富民的最佳途径。
格球山农场实验站,于1991年办起了北安垦区第一家股份制经营的奶牛场。当时这个实验站在有限的资源条件和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谋求给多余劳动力找出路,充分发动群众,把职工手中的资金集资起来,共集资6万元(每股1千元,计60股),办起了股份制奶牛场。由于采取科学管理,规范化饲养,产奶量很高,一直经营有利,充分显示出股份制经营的优越性。股份制奶牛场的好处大致有 5点:一是不用企业资金,不用国家贷款,利用职工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生产,利国富民;二是领导支持,饲养者精心,人人关心集体,关心切身利益;三是有利于内部机制的改革和资金的积累运用;四是有利于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矛盾;五是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及规范化饲养管理。股份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到2000年末,股份制奶牛场在北安垦区遍地开花,全分局出现股份制奶牛场18个,其中存栏超百头的 9家。在股份制奶牛场的带动下,养猪业上也搞起了股份制。其它方面也出现了股份制,如龙镇农场筹办了股份制屠宰场、畜产品收购站、饮食服务站,格球山农场畜牧兽医站办起了股份制兽药、饲料、添加剂商店。股份制集资容易,群众有积极性,符合尽快走向市场,实现“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奶牛场的兴起,对北安垦区奶牛业的发展,加快奔小康的步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绵 羊
自1985年起,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北安分局绵羊生产逐步由公养转为个体饲养。1985年只有少数农场保留公有羊群,当时龙门农场绵羊存栏超过 2 500只,分布在四、五、七生产队集中饲养,是北安管局绵羊存栏超过2 000只的3个农场之一。作为东北细毛羊育种基地场之一的龙门农场,由于多年不进种羊,杂交乱配,近亲繁殖,生命力不强,毛质变劣,产毛量下降,由原产毛量5公斤/只,退化到3公斤/只。
鉴于龙门农场养羊的历史和基础条件,遵照农场总局加强种羊基础建设的指示,北安管局为发展养羊事业,决定把龙门农场建成种羊基地场。农场总局通过扶贫给北安分局拨款35万元,专用于龙门农场种羊基地建设。1989年 9月,新疆农垦科学院绵羊育种专家刘守仁院长、石河子农学院李一善教授和省农场总局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师金殿福等专家,到北安管局龙门、襄河两个农场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发展细毛羊及提高现有细毛羊品质,首先要有自己的优良的种羊,引进当前在国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美利奴羊是符合黑龙江垦区实际情况的;同时,恢复龙门种羊场,建立小型的种羊基地,条件也是具备的。
根据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们的考察意见和恢复龙门种羊场,改变和提高北安垦区绵羊生产实际需要,1990年预计购入中国美利奴种公羊(农垦型)20只,种母羊200只。5月份由管局畜牧处、畜牧兽医站派人陪同龙门农场场长赴新疆考察并订购种羊。1991年11月 2日,龙门农场订购的中国美利奴种公羊50只,种母羊 200只,运抵龙门农场,放在第五生产队饲养,配套建种羊舍 600平方米。从此新疆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在龙门农场落户,为改变北安垦区的东北细毛羊,提高绵羊生产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肉 鸡
1986年,北安分局养禽业只有二龙山农场的肉鸡生产形成规模,其他均为家庭副业的鸡、鸭、鹅,以自食为主。1985~1986年,二龙山农场从哈尔滨青年鸡场引进“白洛克”肉鸡种鸡,实行统一孵化、统一收购、统一屠宰、分散饲养的方法,并实行送料、送雏、收蛋、防疫四到户。由于没有饲料场,实行分散户养的饲养方式,有很多弊病,一是不利于防疫,二是不利于技术措施的落实,导致鸡产蛋率低,受精率低,鸡场处于亏损状态。1987年,种鸡场从美国引入艾拔益加(AA)肉用种鸡,饲养成功,把二龙山农场养鸡业带入一段鼎盛时期。采用先进科技的饲养管理方法,使肉鸡出栏从60~70天,缩短到45~56天,到90年代二龙山农场的肉鸡饲养已初具规模。
1987年7月,二龙山养鸡场从艾拔益加公司两批引入(AA)父母代肉用种鸡雏 11 754只,饲养效果理想,34周产蛋率达 77.9%。由于该种鸡的遗传性很好,商品增重快,肉料比低,成活率高,很快打开种蛋市场,种蛋销往沈阳、吉林(市)和黑龙江省各市县,供不应求,并以“二龙山种弹(蛋)无虚发”而远近闻名。
1988~1990年,二龙山养鸡场连续3年盈利。1990年产种蛋320万枚,每只鸡提供种蛋由原来的130枚,提高到158枚;肉鸡60日龄出栏,平均每只重2.5公斤,年盈利120万元。1991年种蛋市场疲软,积压了大量种蛋,种鸡被迫提前淘汰,当年亏损 105万元。1992年肉鸡市场不景气,连续两年亏损 130万元。1993年因进口(AA)种鸡价格高,而且北京家禽育种公司引进艾维茵父母代肉用鸡种,但经济效益也随种蛋市场波动而时好时坏。1994年形势稍有好转,年饲养种鸡2万套,品种仍有(AA)和艾维茵,一枚种蛋最高售价达2.2元,当年经营盈利。1995年又进入低潮,亏损50万元。1996年经营收支平衡。1997年形势又不好,至 6月份亏损就达80余万元,7月份转由个人经营,1998年初二龙山养鸡场正式解体。
分局各种畜禽存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2 单位:头 匹 只
分局畜产品产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3
三、渔业生产
北安分局辖区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乌裕尔河、讷谟尔河、通肯河、沾河、石金河、二道河、公别拉河等20多条。水库塘坝40多处,其中中型水库7处,小型水库26处,蓄水库容2亿多立方米。这些水面资源是发展渔业生产的良好资源。此外河谷两岸还有大量的低洼沼泽地,经改造也可发展养鱼业。
饵料是发展养鱼的物质基础,北安分局的饵料资源比较丰富,全分局年均种植大豆在 100万亩左右,蛋白饲料豆饼、豆皮十分丰富,能量饲料玉米每年种植约3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12万吨左右,其它农副产品如麸子、油脚、豆腐渣和酒糟等都是养鱼的理想饵料。分局内有自然草原135万亩,大量的干草可制成草粉和颗粒饵料,近5万头的大牲畜和50万只的各种家禽粪便经发酵处理均可做为养鱼的良好饵料。
北安分局的气候条件很适合鱼类生长,养鱼适温期长,昼夜适温范围广,每年从 5月上旬到10月下旬的150天中,适温(18~27℃)日数约占总饲养日数的70%,只要掌握住鱼类生长与水温的相互关系,不失时机地加强昼夜按温投料,就能获得鱼的高产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1986年以前,北安管局经营方针单一,缺乏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思想,因此,大好的渔业生产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1986年以后,管局党委提出“要把养殖业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的指导思想,使养殖业生产有了新的生机,渔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管局畜牧处设置一名专职渔业技术人员,各农场在畜牧科或水利科也相应配备了渔业生产专职技术人员,从这时起全管局渔业生产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国家和农垦总局也相应加大了渔业生产的投入。红色边疆、建设两农场分别向上级请示建立600吨和500吨商品鱼生产基地。赵光农场兴建了400亩种鱼基地,龙镇农场建设了淡水养殖基地。
1987年 1月,在农场总局科协、北安管局科协的支持下,畜牧处在尾山农场举办了第一期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班,全管局有60多名渔业技术人员和将要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请省水产局渔业专家李桓授课。李桓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渔业生产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结合北安管局渔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加快发展渔业生产的优势和机遇,并对渔业生产的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讲授。参加培训的每位学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刻苦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北安管局的渔业发展培养了骨干,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6月,省水产局渔业专家李桓又在农场总局科协周干的陪同下到北安管局先后考察了尾山农场、引龙河农场、龙镇农场和二龙山农场渔业生产情况,并对这几个农场的渔业生产在技术和渔业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具体指导。7月,农场总局科协主席郭燕再陪同李桓教授到尾山农场现场指导规划养鱼生产。8月,由李桓教授牵线,日本国广松正嘉来到北安管局考察渔业生产,并初步达成了与尾山农场合作发展渔业生产的协议。至此,更加坚定了北安管局快速发展渔业生产的信心,由畜牧处负责做好与日本国广松正嘉合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始筹建天龙水产有限合作公司。
1988年 2月,为落实日本国广松正嘉与尾山农场合作经营的天龙水产有限公司的法人资格,根据日本国广松正嘉的要求,及为了加快北安管局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管局成立了专业的渔业公司(正科级),经营范围是各种水产品及其制品和副产品,渔业生产资料等,公司编制定为12人。渔业管理的职能由管局畜牧处负责。1989年 8月,天龙水产有限合作公司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完毕,正式签订合作合同书,制定公司章程,由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营业执照。黑龙江省天龙水产有限合作公司开始正式营业。
1992年,农场总局根据省水产局下发的黑渔函[1992] 2号文件精神,下发了黑垦局办发[1992]10号文件《关于垦区渔政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北安管局根据农场总局黑垦局办发[1992]10号文件的要求,管局编委下发了北垦编字[1992] 8号文件《关于成立渔政、渔船、渔港管理机构的通知》,同时在管局畜牧处设置了渔政科,挂“黑龙江省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渔政渔船渔港检验监督站”牌子,由畜牧处副处长刘胜昌任站长,业务受农场总局渔政渔船渔港检验监督部门领导,同时在红色边疆、逊克、赵光、龙镇、二龙山、建设等农场建立相应的机构,为管局渔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他农场设专职渔政检查员,也是管局渔政主管部门的派出人员。
根据省水产局黑渔函[1992] 2号文件精神,北安管局畜牧处先后与逊克县、黑河市、德都县进行了渔政(捕捞证及档案)交接工作,接管了黑龙江红色边疆农场江段25公里渔政管理权以及13本船政、45本渔业捕捞证;黑龙江逊克农场江段24公里渔政管理权以及14本船政、14本渔业捕捞证。1992年全管局14个农场配齐了渔政检查员,并按国家规定统一进行了渔政着装,全管局渔政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1996年,根据省政府和农场总局文件规定,北安管局各类养殖水面全部进行承包经营,通过承包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后,全管局渔业产量逐年上升,养殖的新品种也逐年增加,1995年全管局已实现养鱼种苗自给。
四、畜禽疫病防治
北安分局畜牧兽医机构比较健全,分局设畜牧兽医站负责全分局的兽医卫生指导及服务工作。各农场设兽医院,分场设兽医所,生产队设兽医室。“八五”期间,取消分场,农场只有兽医院、兽医室两级。管局、农场、生产队形成三级防疫体系。全管局在“八五”期间,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达到460人,其中:高级兽医师27人,中级兽医师 110人,助理兽医师183人,兽医防疫员 132人。到2000年,全分局兽医技术人员尚有270人,其中:高级兽医师5人,中级兽医师40人,助理兽医师 158人,兽医防疫人员67人。这支队伍是北安垦区畜牧兽医战线的主力军,在防疫灭病、卫生检验、保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贯彻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和常年补针的方法,全分局防疫注射密度达到 95%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禽畜传染病的发生。在主管业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牲畜“五号”病(口蹄疫)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农场都成立了“防五”领导小组,组织联防,采取严格的封、隔、毁、消、治等防治措施,并采取应用痊愈血清给新生仔猪接种预防感染,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国开展扑灭“五号”病活动中,北安管局于1988年、1993年两次跨入全国“防五”先进单位行列,畜牧处徐淑艳被黑龙江省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评为模范工作者。
1987年,按照农牧渔业部农牧字[1986]第58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禽畜疫病普查的通知》和黑龙江农场总局下发的黑垦局[1987] 104号文件《关于开展垦区禽畜疫病普查通知》精神,北安管局成立了以管局主管畜牧工作的副局长冯承志为组长的禽畜疫病普查领导小组,各农场也都相继成立了疫病普查领导小组。同时,对各级疫病普查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自1987年11月开始,对北安管局禽畜疫病进行普查,历时一年半时间,到1989年 2月,基本查清了现有主要禽畜疫病情况,总结了经验,找出了发生的原因,为制订防疫政策、规划,改革防疫管理和指导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次普查除红色边疆农场外,13个农场均报了调查材料和疫病分布图,并总结了狂犬病等5个专题材料。
通过普查,基本查清了北安管局禽畜疫病的种类。其中:马的疫病主要有鼻疲疽、流脑、流行性淋巴管炎、仿贫、腺疫、丝虫、破伤风等 7种;牛的疫病主要有口蹄疫、牛结核、布病、副结核、丝虫、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等 7种;羊的疫病主要有羊痘、疥癣、羊布病、羊肠毒血病 4种;猪的疫病主要有口蹄疫、水疱病、猪瘟、猪丹毒、副伤寒、猪肺疫、气喘病、弓形体病、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胃肠炎、坏死杆菌病、蛔虫、囊虫等14种;禽的疫病主要有鸡瘟、禽霍乱、马力克氏病、雏白痢、鸭瘟、鸡支原体、鸡喉气管炎、鸡伤寒等 8种;兔的疫病有兔瘟、兔球虫、兔疥癣、兔巴氏杆菌病等4种;貉的疫病有犬温热、传染性胃肠炎2种;犬的疫病有犬温热、狂犬病 2种。危害比较严重的普通病有奶牛难孕、难产、乳房炎、代谢病等。除普查系列中的疫病外,在普查过程中,还发现了梅花鹿狂犬病、鹿布病、绵羊脑多头蚴病、奶牛网尾线虫病(肺丝虫)等。
在农场总局禽畜疫病普查总结会上,北安管局被评为垦区第二名,赵光、锦河两农场被评为垦区先进单位,常殿文、徐淑艳、杨树发等10人被评为垦区禽畜普查先进工作者单位。
兽医卫生检疫是80年代初期开展的重要工作,对保障北安垦区人民的食品安全和促进禽畜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项工作是受黑龙江省畜牧局委托进行的,北安管局从1988年组建队伍,并于11月份聘请哈尔滨卫检专家可首正教授在赵光农场举办兽医卫检人员学习班,培训人员83人。1991年农场总局畜牧处在北安管局畜牧兽医站举办了全垦区兽医卫检学习班,北安管局有30人参加学习。此外,还有50多人次参加了省、农场总局举办的兽医监督、兽医卫检、毒物检验及普及法律、法规等学习班。通过这些技术和法规培训,为北安管局培养了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熟知兽医卫检法律、法规,业务本领过硬的卫检专业人才。经省畜牧局考核批准,北安管局兽医检疫员20人,兽药监督员 2人,兽医卫检员28人。1998、2000年两年,又补充了20名卫检人员,并通过了省级业务考试。
1986~1992年间,每年 5月份定为法制宣传月,利用广播、电视、宣传版块等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特别对从事饲养、屠宰、畜产品加工单位和个人,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宣传《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关于禽畜检疫工作的规定》、《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黑龙江省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
兽医卫检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因此,要把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关。为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各农场都相继建立了屠宰场(点),其中达到省级标准挂牌的有二龙山、龙镇,格球山、尾山 4个农场。由专职的兽医监督和卫检人员对从事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发放兽医卫生合格证,凭合格证办理经营执照方可经营屠宰禽畜。整顿农贸市场,限定卖肉场所,发现病害肉类,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垦区人民吃上放心肉。对经营兽药的企业(含个体户)进行审核批准,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并与工商部门密切合作,取缔无照经营。
1986年,二龙山肉鸡屠宰场、农贸市场、长水河农场兽医院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兽医卫生检疫先进单位,徐淑艳、裴华等10人被总局评为兽医卫生检疫先进工作者。
“九五”期间,坚持开展兽医防疫及卫检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管局范围内畜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大牲畜1%、羊2%、猪5%、禽8%以内,加快了无规定疫苗区建设,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五、草原管理
1987年,由畜牧处主持在畜牧兽医站进行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的栽培试验,共种植进口和国产紫花苜蓿10个品种,经过两年的试验种植筛选出了国产品种肇东苜蓿和进口品种披期 (Piece)比较适合北安垦区种植,从而为北安垦区畜牧业发展大面积人工种植牧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1990年,又在省农垦科学院的支持下,在长水河、龙门两农场进行多品种紫花苜蓿种植栽培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种植又筛选出了“工农一号”、“草原一号”、“草原二号”等品种适合北安垦区种植。
1990~1991年,畜牧处针对草原退化情况,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长水河、龙门两个农场进行了草原生态综合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摸清了草原植被类型、地貌、草群结构、草场等级、牧草产量及载畜量,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奠定了基础。
1991年,根据省农场总局下发的农总编字[1991] 2号文件《关于成立垦区草原监理机构的通知》精神,北安管局成立了草原监理站,隶属畜牧处,为内设科级机构,挂“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草原监理站”牌子,锦河、襄河两农场在畜牧科内设立了草原监理所,挂“北安国营农管局草原监理站锦河(襄河)监理所”牌子,其他各农场在畜牧科内设专职草原监理员,其职责是贯彻执行和监督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本辖区的草原资源调查和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对草原使用单位进行草原保护、管理、建设的指导,按规定收缴草原管理费。到1991年底,全管局草原监理站(所)和专职草原监理员全部到位,草原监理体系初步建成。1991年,长水河农场申请30万元草原建设资金,1992年被正式批准动工。
1994年,省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授权省农场总局对垦区草原工作实行系统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垦区各级草原监理部门有了正式的执法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条例》进行草原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进行检查和监督。省农场总局根据《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条例》有关条文规定,下发了黑垦局文[1994] 130号文件《关于检查草原面积和草原分布图绘制工作的通知》。北安管局据此下发了《关于成立草原面积检查和草原分布图绘制领导小组的通知》。经过两年的工作,到1995年底,完成了全管局的草原面积检查和草原分布图绘制工作。1996年,省农场总局为北安垦区各农场颁发了草原使用证。经过检查,北安管局草原总面积为1 597 560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 340 000亩。
1994年,按照省农场总局关于加大“五荒”(荒山、荒地、荒草、荒滩、荒水)开发力度的要求,各管局、各农场都成立了“五荒”开发利用领导小组,目的是尽快把“五荒”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五荒”开发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掌握好“五荒”界限,一些草原被开垦,特别是1996年以后,受“二次开发再造一个黑龙江”口号影响,大量优质草场被开垦,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畜牧业失去了很多赖以发展的草场资源,也是造成畜牧业滑坡的因素之一。北安管局也同样受到一定的影响。
1996年,根据省及农场总局文件精神,要求把现有草原资源全部承包,管局和农场都成立了草原和水面承包领导小组。由于北安垦区有大面积优质草场被开垦,北安垦区又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垦区,畜牧业比重较小,草原承包工作难度较大,最后管局采取了以生产队承包形式进行草原承包,全管局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生产队。
1997年,引龙河农场申请,查处引龙河农场部分职工违法开垦引龙河农场场区南部草原案,分局畜牧处草原监理站在分局法院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两个月时间,严格查处了这起违法开垦草原案件,有效地保护了草原资源,严厉地打击了违法开垦者的嚣张气焰。通过以法治草,为草食畜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畜牧科研及新技术推广
北安分局畜牧科研体系,是以畜牧处、兽牧兽医站为领导,以畜牧兽医学会(畜牧业经济学会)为核心,团结广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职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
北安分局正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现已确定要把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建成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并提出靠改革求发展,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的要求。在1993年管局召开的科技大会上,又提出了科技兴牧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下,畜牧兽医学会以大胆创新精神,紧紧围绕科技兴牧的宗旨,充分发挥各学组的专长,结合北安垦区的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畜牧科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1987~1999年召开的北安管局第三、四、五次科技大会上,获得了24个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四等奖 3项。其中,万国友等人的《野貉人工饲养驯化研究》,获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2000年间,北安管局在畜牧生产中共推广和普及了14项新技术,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14项新技术是:(1)牛的冻精配种;(2)全价饲料的配合应用; (3)青贮、微贮;(4)氨化饲料;(5)精氨酸提高奶牛的产犊率;(6)低奶量育犊;(7)奶牛规范化饲养;(8)绵羊药物脱毛;(9)塑料棚养猪;(10)颗粒饲料喂鱼;(11)细绿萍养殖越冬保种;(12)无鱼粉饲料喂鸡;(13)畜禽主要疫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14)猪三无杂交直线催肥技术。
七、机构队伍
1979年,北安管局在机关设置了主管全管局畜牧工作的业务部门畜牧处。历任处长有:栾国斌、常殿文、刘胜昌,副处长是:刘胜昌。畜牧处下设畜牧兽医站、草原监理站和渔政渔船渔港检验监督站,负责全管局的畜牧疫病防治、草原管理和渔政检验监督工作。畜牧兽医站历任站长是:张文、万国有、王传宪、张常山、王成立,历任副站长是:杨树义、刘元军、李新民、常良、庞振山;草原监理站站长是:刘胜昌;渔政检验监督站站长是:刘胜昌。
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畜牧管理体制也多次发生变革。1985年,全管局15个农场(当时五大连池农场尚未划出)办起了14个畜牧公司,实行人、财、物统管,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由行政指挥向经营服务迈出可喜的一步。1986年,由于畜牧公司还不够健全,其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之人们对“抱铁饭碗吃大锅饭”的留恋,很多农场又恢复了畜牧科、兽医院的管理体制。1988年,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畜牧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有5个农场实行了公司体制,其中:红星、尾山、建设3个农场成立了畜牧公司,赵光农场成立了奶品联合公司,龙镇农场成立了畜牧渔业公司,其它 9个农场仍是畜牧科、兽医院的行政指挥体制。1991~1995年间,畜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大部分农场成立了畜牧公司,加速构建商业性畜牧业体系,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路子。全管局除红色边疆、逊克、龙门、襄河 4个农场外,其他10个农场都先后成立了畜牧公司,加强了对畜牧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全管局建起了14个兽医站,57个兽医所, 256个兽医室,62个配种站,在防疫、治疗、配种、技术咨询全方位服务上做到了“四到户”。
1996~2000年间,随着垦区50万头奶牛基地建设的发展,畜牧业摆上了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为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对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农场都配备了主抓畜牧业的副场长或总畜牧师。各农场基本上又恢复了畜牧科、兽医院的编制,农场设畜牧科、兽医院,生产队设兽医室,形成了三级防疫体系,加大了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保障了千家万户饲养业的发展。
分局畜牧技术人员统计表
(2000年) 表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