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利 第五节 水 利
一、水利自然概况
北安分局境内的水利自然条件,适于人们的生活,也很有利于农牧业及工副业生产的发展。但因受降雨量和地形的影响,常出现大规模的旱灾;降雨量过多时,江河地带出现洪涝、耕地出现内涝以及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一)江、河、湖泊及其特征
1、 江、河:北安分局境内的河流分别为黑龙江和嫩江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46条,这些河流及其支流是农业用水、修筑引蓄水工程、野外放牧饮水和养鱼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是兼治耕地涝区的容浅区。
主要河流情况:
黑龙江:中俄边界河流,中上游流径北安分局的红色边疆农场的第七、八、九生产队和逊克农场的四分场第一生产队,长39公里,年平均流量为344.2立方米/秒,年平均最大流量1 900立方米/秒,封冻天数为165天,最多达180天,最少为150天。
讷谟尔河:在山口处由东向西流入嫩江。讷谟尔河流经北安分局境内长度为65.5公里,其中流经龙镇农场25公里,一段从山口至第二十生产队 17.5公里,另一段从二道河到焦得布7.5公里。流经二龙山农场32.5公里,一段从第七生产队到第四生产队16.2公里,另一段从第十六生产队到第十九生产队,16.3公里。流经长水河农场8公里,其中第十一生产队2公里,第十七生产队6公里。
乌裕尔河:在北安市境内由东向西流入嫩江。流经北安分局境内长度有26.8公里,其中流经赵光农场12.6公里,流域面积为 1 828平方公里,起点为第九生产队栏河闸,终点为第十生产队北边界。流经红星农场14.2公里,流域面积601.75平方公里,起点为第九生产队,终点为第一生产队。
除上述大江大河外,北安分局境内还有以下几条有较大利用价值的河流。
轱辘滚河:发源于北安分局建设农场的东北山麓,由东向西在建设农场北部穿过,下游流经赵光农场与红星农场之边界,流经场区的长度有110公里。场区汇水面积500平方公里,平均宽度10~15米,枯水期流量3.1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70立方米/秒,两岸多沼泽。
通肯河:发源于建设农场东部山谷,该河上游河段位于建设农场南部边界,平均河宽 8米,河床深2.1米,常年流量1.5立方米/秒,流经建设农场场界内50公里,汇水面积301平方公里。
引龙河:由北安分局襄河农场、龙门农场、龙镇农场的边界流过,又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北安分局的引龙河农场的南部。流经北安分局境内长度约80公里。历年平均流量 8.64立方米/秒,历年平均最大流量为12.6立方米/秒,平均封冻天数为160天。
二道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龙镇农场中部,长度约35公里,历年平均流量为3.82立方米/秒,历年平均最大流量为7.8立方米/秒。
温察尔河:流经二龙山农场中部,长度约26公里,汇水面积为229.7平方公里。
公别拉河:发源于小兴安岭,流经北安分局的锦河农场境内105公里,流域面积2 72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750,河流宽度20~70米。
石金河:流经锦河农场境内64公里,流域面积882平方公里,坡降为1/300,河流宽度为10~50米。
潮水河:发源于黑河市的陡沟子,全长51公里,其中流经红色边疆农场辖境37.5公里,汇水面积176.3平方公里,河宽6米,水深1米,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
太阳河:发源于黑河市境内的三莲山东南,全长30公里,汇水面积180平方公里。河床宽6米,年平均流量1.14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0.313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26.8立方米/秒。
(二)水文气象
1、降雨量:北安分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2~587毫米,其中二龙山农场以南地区降水量偏高一些,一般年均在550毫米以上,尾山农场、龙镇农场、襄河农场、逊克农场降雨量偏低些,年均在507~537毫米。
在一年之内降水不均,多集中在夏季,6~9月份降水占全年的70%左右,3~5月份占15%,12~2月份只占2%左右。
分局部分农场降雨特征情况一览表
(1962~1999年) 表3-35
注:红色边疆农场、逊克农场、建设农场无气象资料记载。
1962~1999年期间,部分农场曾出现过暴雨,锦河农场 1日降水≥50毫米暴雨18次;尾山农场1日降水≥50毫米暴雨12次,1日降水≥100毫米暴雨3次;龙镇农场 1日降水≥50毫米暴雨20次,1日降水≥100毫米暴雨1次;二龙山农场 1日降水≥50毫米暴雨18次;长水河农场1日降水≥50毫米暴雨15次,1日降水≥100毫米暴雨1次;红星农场1日降水≥50毫米暴雨 16次,1日降水≥100毫米暴雨1次;赵光农场1日降水≥50毫米暴雨12次,1日降水≥100毫米暴雨1次。
2、蒸发量:北安分局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南部赵光农场年蒸发量为1 289.7毫米,东北部逊克农场的年蒸发量为1 101.9毫米。
水面蒸发量,北部农场偏少些,在585~615毫米之间;中部的襄河、龙镇、二龙山农场在637~665毫米之间;西部的格球山、尾山、引龙河农场为 675毫米左右;南部的赵光、红星、建设农场偏高些,在680~720毫米。
北安分局境内气温在-0.6℃~1℃之间,日照时数在 2 167.6小时~2 875小时之间,平均风速为2.4~4.6米/秒,总云量为5~8成。
3、经 流
年经流深分布,西部农场低于北部和中部农场,平原地区低于山区。如:格球山和尾山两个农场的年经流深只有80~90毫米,而北部的锦河、红色边疆、逊克 3个农场的年经流深都在180毫米,是西部农场的2倍。
年经流量分配不均,大部分农场60~80%的经流量集中在6~9月份,4~5月份只有10%左右。锦河、红色边疆农场和南部的红星、建设、赵光农场1~3月份经流量为0。
经流年际变化,半水年经流深,枯水年经流浅,枯水年经流量仅为丰水年经流量的一半。
黑龙江洪水一般发生在 8月上中旬,持续时间约十几天。红色边疆农场境内,黑龙江段洪峰流量为66 000立方米/秒,讷谟尔河洪水发生的时间在7月末,洪峰流量为1 000立方米/秒。
分局各农场多年经流深值一览表 表3-36
4、泥沙:北安分局境内主要河流乌裕尔河,水文站汇水面积 2 592平方公里,经4年观测,年输沙率为0.681公斤/秒,年输沙量2.15万吨,年侵蚀模数8.31/平方公里,含沙量51.4克/立方米。其它河流年侵蚀模数在5~21/平方公里。
5、 水文与水情:北安分局境内地表水含沙量少,河流封冻期长,南部农场的河流封冻期在11月4~11日,解冻期在4月12~16日,封冻时间在155天左右;北部河流封冻期在11月10~15日,解冻期在4月15日~5月2日,封冻时间在162天左右。冻层最大厚度由南向北1.14~1.68米,平均厚度0.74~1.26米。黑龙江有时上游先开江冰排下流,形成冰坝造成春汛。
(三)水资源
1、地表水:北安分局地表水年产量为 13.7亿立方米,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水资源分布不均,由平原到丘陵山地呈逐渐增加趋势。西部的格球山、尾山两农场水资源偏少;而北部丘陵山区的锦河、红色边疆、逊克3个农场水资源比较丰富,年产量达8亿立方米,占全分局地表水资源的 57%。水资源也随着丰水年、枯水年而变化,丰水年地表水产量较多,枯水年产量下降。
北安分局境内地表水为软质淡水,PH值在7~7.9之间,耗氧量1.936~18.352毫克/升(1~4等),氧化物含量3.701~10.96毫克/升(1等),含铁量在 0.452~2.000毫克/升,除卧牛河、二道河、轱辘滚河含铁量超量外,其余河流均为略高和未超量。
2、 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经流、排汇条件,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的控制。北安管局各农场多数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表层土以下有20~30米左右的黄土,潜水层埋藏较深,泵压水埋藏更深,水位在 50~110米,地下水位在10~30米左右。因降水渗入补给困难,大部分降水多为漫流式汇入江河,单井涌水量较低,一般在 10~20吨/小时,龙镇农场以北农场单井涌水量更低,一般在 2~5吨/小时,地下水较为贫泛,缺水严重。最缺水的地方是龙门农场、引龙河农场、尾山农场以及北部的锦河农场山上部分地区。
全分局地下水天然开采量为1.1557亿立方米。锦河农场山下地区、红色边疆农场沿江地带、逊克农场沿江地带每平方公里补给量为 8~10.2万立方米,而南部农场每平方公里补给量只有2.75~4.75万立方米。全分局地下水开采量只有0.3487亿立方米。
全分局地下水为低矿化淡水,符合饮用要求,PH值为 6.5,铁离子含量为0.928毫克/升,只有引龙河、龙门两农场地下水铁离子含量在0.3毫克/升,其它各农场都超标。全分局地下水含氨离子为 0.342毫克/升,说明地下水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北安分局卫生防疫站对垦区300多眼深水井实行3年化验一次,化验结果表明,有45眼井(占深水井总数的15%左右)化学特征与细菌超标。
3、水能资源:北安分局目前只有建设农场境内的青石岭水库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单机运行年发电量30万度。
计划新建小水电站18处,总装机容量4 325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 164.9万度。到目前为止,只有引龙河农场的青年水库和红色边疆农场的红色水库开始建小水电站,现在只是半截工程,还需要对水库进行消险加固以及还有一些其它准备工作需要做。二龙山农场的跃进水库、襄河农场的襄河水库建小水电站的条件很好,现正在筹划其余14处小水电站。
二、水利工程建设
(一)水库建设
1、大中型水库建设:北安分局现有中型水库7座,这些水库中已建成基本达到安全要求的有跃进水库。现已基本建成但不够安全,尚存在着某些隐患的水库有襄河水库、三七水库、炮台山水库、青石岭水库和工农水库,属于未建成水库是青年水库。到目前为止,北安分局还没有一座大型水库。
(1) 跃进水库:1958年开始兴建,位于二龙山农场境内。1985年对跃进水库进行消险加固,提高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千年校核。投资42万元兴建竖井式溢洪道,竖井高 6.5米,宽5米,长40米,最大泄洪量150立方米/秒。1985年又投资3万元完成防浪墙的施工任务;1986年又投资5万元完成溢洪道口开挖清石任务;1999年又投资10万元护坡2 000平方米。跃进水库从1995年开始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承包期为10年,经过水库多年运行,目前水质状况一切良好。
(2) 青石岭水库:1972年开始兴建,位于建设农场境内。1975年大坝合龙。1987年由农场总局设计院进行消险加固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设计了溢流堰式溢洪道和大坝护坡工程,投资85万元,于1987年开始施工,到1988年加固工程全部完成。青石岭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01.5平方公里,总库容1 6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 665万立方米,水库总共完成投资460万元。
(3) 工农水库:1973年开始兴建,位于赵光糖厂境内。1985年建成。1986年投资18万元进行消险加固,完成了 2 000平方米重新护坡任务,采用规格石下垫无纺布反滤层工艺护坡,排水效果良好。2000年又投资40万元,对泄洪洞泄洪闸门进行更换。工农水库总共完成投资210万元。
(4) 三七水库:位于尾山农场境内的科洛河上游,建场时坝址是由总场部通往第七生产队的一条公路,后来逐年加高路基,到1985年形成一座小水库。1986年由北安管局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为中型水库,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 500年校核标准。1986年列入到农场总局小水计划中,投资73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5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到10月完成土方2.6万立方米,人工块石护坡 8 000平方米,开敞式混凝土过水结合溢洪道,到年底水库大坝土方压的比较实,块石护坡表面平整,反滤层也达到设计标准。1998年又投资70万元消险加固,增设消力池,加长溢洪道长度。水库总共完成投资149万元,控制流域面积58.1平方公里,总库容1 31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35万立方米。
(5) 襄河水库:水库坝地址是由襄河农场总场部通往第二生产队的路基,逐年加高形成了水库。1987年由北安管局设计院按50年一遇标准、 500年校核标准,设计为小型水库。1988年列入到农场总局小水计划之中,投资70万元,5月1日开始施工,到10月完成土方10.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1.53万元;6月开始修建竖井式溢洪道,竖井直径8米,深6米,洞长24米,宽 6米,高4米,完成投资25万元。当年共完成投资56.5万元。1989年大坝又上土1.1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3万元。1990年大坝再上土6.4万立方米,同时建成输水洞一座,完成投资24万元。1991年投资55万元,完成了15 000平方米无纺布水泥板护坡,水泥板厚10厘米,混凝土 1 500立方米。1997年又进行了坝后坡脚贴坡式排水体施工,长300米,石方1 500立方米,到1998年实际完成 350米长的贴坡式排水体施工任务。1999年投资40万元进行排水体施工。2000年投资75万元采用干砌石护坡6 000平方米,上部采用混凝土板进行了加固。水库总投资253.5万元,其中消险加固投资115万元。水库控制流域面积93.5平方公里,总库容1 8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45万立方米。
(6) 炮台山水库:1969年开始兴建,位于格球山农场境内。1971年基本建成。1972年受上游三七水库(尾山农场)垮坝影响,洪水全部涌入炮台山水库,因水量过大,造成大坝被冲成口子,到洪水全部泄完,开口处下方被冲成 8米深、10余米直径的深坑。1987年投资10万元堵口子;1988年又修复了输水洞和护坡。经农场总局设计院设计为小型(I)水库,总库容999万立方米。1994年投资20万元,对溢洪道进行消能处理,到1998年末完成土方 11.1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37万元。2000年又投资100万元,对迎水坡全部采用干砌石护坡,完成总投资 267万元。
2、小型水库、塘坝建设:北安分局现已建成小型水库21座,其中小(I)型14座,小(II)型7座。总集水面积463.5平方公里,总库容 324.35万立方米。防洪保护面积9 822公顷,其中:水田665公顷,旱田3 627公顷,荒地5 530公顷,保护人口1.4万人,保护居民点17处,铁路 8公里、公路12.4公里,灌溉水田469.5公顷,灌溉旱田780公顷,水库养鱼673.08公顷。
分局已建小型水库工程概况一览表
(2000年) 表3-37
北安分局小型塘坝工程以各农场自建为主,仅引龙河农场就有22座。小型塘坝主要效益是养鱼和农田灌溉用水。
(二)防洪工程建设
北安分局已建成江河堤防87.66公里,其中主要江河堤防25.8公里,重点江河堤防7.5公里,般江河堤防54.36公里。
1、 江河堤防:北安分局主要江河堤防是红色边疆农场境内的黑龙江段下马场防洪堤和逊克农场境内的黑龙江段宝元防洪堤,两处已建成防洪堤总长25.8公里,保护耕地 3 030公顷,保护生产队4个,人口1 500人。
(1) 红色边疆农场下马场黑龙江防洪堤。1977年开始兴建,1981年竣工。1985~1986年又修建了回水堤 8.8公里,同时修建了防洪闸一座。由于当时闸址选择不当,于1991年又重新修建了一座防洪闸。1999~2000年又按20年一遇标准 (堤顶宽6米,内外边坡1∶4,堤顶由上至下3米设一马道,马道宽6米),加高加厚原已建成的防洪堤3.7公里。
(2) 逊克农场宝元(四分场第一生产队)黑龙江防洪堤。1985年利用水毁工程投资,兴建了2公里围屯(宝元屯)堤,堤顶宽4.5米,平均堤高 2.9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由于当时只考虑把居民点围起来,没有进行长远规划,标准很低。1999年按20年一遇标准重新设计,重修了黑龙江防洪堤1.8公里。
(3) 赵光农场境内的乌裕尔河右岸胜利堤防。始建于1991年,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总长度7.5公里,现达到标准堤长6.9公里,平均堤高2.5米,堤顶宽4米,背水坡1∶1.5,迎水坡1∶2,设有一处泄洪闸。保护生产队一个,保护耕地400公顷,人口300人,防洪效益每年可达196万元。
(4) 一般江河堤防工程。主要分布在锦河农场、龙镇农场、赵光农场、红星农场和建设农场,堤防总长54.36公里,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平均堤高 1.1~2.5米,堤顶宽2.5~5米,穿堤建筑物7座,完成土石方83.0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31.87万元。
分局一般江河堤防建设情况一览表 表3-38
2、 护岸工程:红色边疆农场下马场黑龙江段,江水是由北向南流,接着又急转弯向东流,造成回水直冲南岸,遇到大水和大风浪时,江岸受到严重冲击。据统计,红色边疆农场1949年建场到护岸前(1989年),江岸塌落近20米,造成严重国土流失。为防止国土继续流失,1985年由北安农管局设计院进行设计,1986年在农场总局水利局的支持下,列入到农场总局水毁工程建设计划。1986年 5月开始施工,1989年完工,完成护坡面积30 000平方米。设计迎水坡为1/3,在坡底设1米高、 0.8米宽的浆砌石齿墙,铺设15厘米厚的砂子,砂子上面铺20厘米碎石,最后上面铺30厘米厚块石。1987~1988年由北安农管局设计院完成续建设计,1990年列入到农场总局水利工程计划并开始施工,1994年完工。投资77万元,完成护岸面积26 000平方米。
红色边疆农场大五家子黑龙江段护岸工程,是由农场总局设计院负责设计的,1998年列入到农垦总局水利计划并开始施工,1999年完工。投资386万元,完成护岸面积30 000平方米。
逊克农场宝元(四分场一队)黑龙江段护岸工程,是由农垦总局设计院设计,1999年列入到总局水利工程计划并开始施工。采取水泥板无纺布护岸,共完成护岸面积 9 880平方米,完成投资350万元。
(三)治涝工程建设
北安分局内涝比较严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垦区治涝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人工挖沟、开沟犁开沟排水。8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挖掘机设备,使开挖渠道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了标准化,加快了工程建设的速度。到了90年代又引进了波纹塑料管,试验治理耕地渍涝与排出耕地局部洼地积水。
1995年以后,治涝工程建设逐步配套,不仅开沟,而且修建必要的桥涵与跌水等配套工程建筑物。同时,又将草皮护沟,防治冲刷,广泛应用到治涝工程中。
1998年以后,更注重对涝区实施综合治理措施,既进行排水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搞好水土保持,既采用工程措施,又采用生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
分局涝区治理工程概况一览表
(2000年) 表3-39
(四)灌溉工程建设
北安分局的灌溉工程建设,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农场进行,1963~1969年,红色边疆农场在大五家子屯西改旱田为水田,利用红色水库灌溉种植水稻120公顷,1970年增加到170.6公顷;红星农场于建场初期为了种植水田,曾修复日伪时期遗留的干渠7 000多米。
但由于各农场受当时人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水稻种植的效益不高,以后把修好的灌区普遍都放弃了。
1990年以后,由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加上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提高,水田灌区逐年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旱田灌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到2000年,全分局灌溉工程建设已投资2 984.24万元,完成土方1 197.85万立方米,完成石方6.54万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方1 4749立方米,修干渠25条共100.06公里、支渠114条共171.07公里、斗渠以下213条共152.23公里。
至2000年底,北安分局共有灌区11处,分布在10个农场,其中小(I)型灌区7处,小(II)型灌区4处。
1、自流灌溉工程:
北安分局最早的自流引水工程,是红星农场第一生产队引水工程,利用日伪时期废弃的旧渠道,重新用块石加固拦河坝,坝高1.5米,长30米,把乌裕尔河水引到一队试种水田。
上世纪60年代福安农场(现为赵光农场四分场)在乌裕尔河上建一座 5孔拦河闸,引乌裕尔河水进入胜利水库;兵团时期一师三团(现为红色边疆农场)在第四十六队建一处引水工程,堆石坝,坝高 1.5米,引水种植水稻;兵团时期一师四团(现为建设农场)在十道河子建一处引水工程,堆石坝,坝高1.5米,引十道河子水种植水稻。
1990年以后,红星农场在乌裕尔河上游修建了板桥引水灌溉工程,堆石坝,坝高 1.5米,长30米,引乌裕尔河水灌溉农田。
以上5处引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38公顷,完成投资982.37万元。
2、蓄水灌溉工程:
北安分局境内大部分耕地属坡岗地,经常发生春旱,但北安分局境内的水资源很丰富,建设蓄水工程发展灌溉事业是可行的。从1956年开始建水库蓄水工程,到70年代开始建设蓄水灌溉工程,目前为止,已建成蓄水灌溉工程 5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2处,还有3处万亩以下小灌区。灌溉面积总计达到9 266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 897.27公顷,完成投资1 296.84万元。
(1) 二龙山农场跃进灌区:1970年开始兴建,到1979年完成干渠12公里,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完成投资 118.5万元;1984年又投资45万元进行渠道防渗处理,采用沥青混凝土垫层,上面铺玻璃丝油毡布,施工长度1 200米;1988~1989年完成第三支渠18.35公里,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40万元;1991~1996年投资50万元,完成了第四、五支渠工程;1991~1992年又投资35万元,重新进行渠首防渗处理,底层铺土工膜,上面打成 1米见方的水泥柱隔,水泥柱为100毫米×100毫米×1000毫米,然后在格内填充Φ1~3厘米碎石;1997年完成第一、二支渠,其中桥11座,闸等建筑物103座,完成投资140万元。至此,完成总投资 428.9万元。配喷灌机5台,其中大型的3台,小型的 2台。至此,二龙山农场跃进灌区已基本成型,受益面积4 000公顷。
(2) 建设农场青石岭灌区:位于青石岭水库下游通肯河北侧。该项目工程设计,由农场总局设计院承但。经农场总局1996年文件批准,于1996年5月份开始施工修建,到1996年8月末,完成3公里干渠施工任务,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试种水稻成功。1997年又完成干渠4.56公里,支渠、斗渠40公里、建筑物104座。1998年又完成支渠、斗渠 0.2公里。总共完成土方59.54万立方米,总投资306.4万元。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 000公顷,实际灌面积1 333.33公顷。
(3)小型水库灌区:一是赵光农场胜利水库灌区,灌溉面积 266.67公顷;二是红色边疆农场红色水库灌区,灌溉面积200公顷。两处小型水库灌区共完成投资507.54万元。
3、 堤水灌溉工程:北安分局现有两处水库堤水灌溉工程。一处是引龙河农场良种站灌溉工程。1980年由北安农管局设计院设计,经农场总局批准兴建。现有泵房1座,内设柴油机4台,其中4115型2台、6135型2台,铺设钢管输水管道5 082延长米,钢管直径300毫米,配有南斯拉夫产BK-II型滚移式喷灌机1套,红兴隆机械厂产BK-II型滚移式喷灌机5套,小型喷灌机 2套。设计喷灌面积 18 000公顷,由于工程不配套,现可喷灌面积只有560公顷。二是北良灌区(现北安分局科研所)。1981年由北安农管局设计院设计,经农场总局批准兴建。有泵房 1座,内设6 135型柴油机2台,铺设钢管输水管道3 395米,配有南斯拉夫产 BK-II型滚移式灌1套、红兴隆机械厂产BK-II型滚移式喷灌1套,喷灌面积 100公顷,完成总投资64万元。1995年以后,北良灌区已停止运行,一切设备都已报废。
4、井灌工程:
(1) 红色边疆农场井灌工程:红色边疆农场第八生产队,于1989年由北安农管局设计院和1992年由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用 ZQ-200B型钻机反循环钻井施工,1992年完成3眼,截至 2000年共打出喷灌井9眼,井直径采用 ф500毫米钢管,配备转盘式喷灌机1套,人工移动喷灌机3套,每眼井可灌溉旱田64公顷。
(2)逊克农场井灌工程:逊克农场第四十一队,1995年在沿江岸边打了3眼灌溉井,1996年从引龙河农场借用一套滚移式喷灌机,对小麦田进行了试喷,试喷面积 100公顷,通过试喷每眼井的出水量基本达到灌溉用水量要求。2000年为发展节水灌溉事业,由国家投资,北安分局项目办负责,给四十一队打了7眼喷灌井,井深25米,口径500毫米,桥式过滤器,每眼井出水量200吨/小时,井距400~800米,每眼井控制面积30公顷,配有转盘式喷灌机2套。
5、 喷灌工程:北安分局最早的喷灌区是北安管局科研所的北良喷灌区,始建于1981年,1983年建成。1994~1996年间,又建成了二龙山农场跃进喷灌区和引龙河农场良种站水库喷灌区。
1984~1998年的十几年间,北安分局喷灌事业,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原有的灌区及喷灌设备已经废弃,其主要原因是喷灌机成本高,资金短缺以及管理的不善造成的。
1998年以后,由于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北安分局新增喷灌机近50套。除科研所、引龙河农场、二龙山农场原有喷灌机外,又有红色边疆农场、逊克农场、赵光农场、建设农场、长水河农场、红星农场、襄河农场等 7个农场购置了喷灌机,其中红色边疆农场新增了24套喷灌机,形成了黑龙江畔的集中喷灌区;二龙山农场跃进灌区的喷灌机也达到8套。
(五)其它水利工程建设
1、 小型水电站:1976年北安管局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在建设农场青石岭水库输水洞尾部建成,投资10万元,装机容量为250千瓦,年发电量为30万度,可供建设农场三分场5个生产队用电。工程质量良好,规章制度健全,由建设农场电业部门收取电费,由水利部门的管理小水电站。
2、 防病改水:北安分局地处丘陵漫岗和半山区,大部分农场的地下水水质都有些问题,主要是铁、锰含量超标,还有个别地区属高氟区。如何改良水质,提高饮用水标准,防止因饮用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是一件十分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情。因此,防病改水工程建设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农场建设初期,相当多的农场生产队饮用河沟水或饮用简易土井取的地表水,因此,在60~70年代的改水建设,主要是打深水机井取地下水用。进入80年代对机电井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基本上解决了北安垦区各居住区都能饮上水质比较好的深层地下水。到2000年,全北安分局共有机电井253眼。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各农场陆续建自来水工程。赵光农场于1989年投资 800多万元在总场部大搞供水和改水工程建设,首先在工农水库边缘打了 5眼深水机电井,将机电井的水抽到加压泵站,由加压泵站贮水池净化处理,然后加压通过 3公里的主管道通至水厂,在水厂内经过净化、暴气、除铁除锰、药剂处理等环节,改水达到饮水标准后送至各用水户。赵光农场建的水厂,不仅解决了场部严重缺水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水质优化的问题。这一做法又为其它农场改水建设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到2000年,管局所属各农场场部地区全部使用了自来水,还有一部分农场的生产队也完成了自来水建设。生产队自来水建设比较好的农场有格球山农场、赵光农场、二龙山农场以及长水河农场。
3、 农田防护林:按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五字方针,北安分局历经50多年的建设,南片和中片各农场,基本上实现了林网化;北部 3个农场,由于地处半山区,地块比较零散,周围又多是天然林,因此,营造的农防林要比南部农场少。
由于大多数农场实现了林网化,对防风固土、保水、保肥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北安分局共营造农防林5 308条,建成3 475个网格,其中护沟林 314条,长657.38公里;护路林2 051.9公里,造林面积6 666.67公顷。造林投资达 505.13万元。1990年开始,农场总局又投资营造工程防浪林,到2000年,全分局完成工程造林面积533.3公顷,完成投资90万元。
农田防护林和护路林,都由各农场林业部门管理,对发展农防林起到保护作用和保证作用。
三、水土保持
北安分局境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既有水蚀又有风蚀;从后果和现象看,既有面蚀又有沟蚀。过去已实施的治理措施,主要是以开挖截流沟为主的工程措施,以横坡作业为主的耕作措施,以营造防护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和以开鼠洞为主的机械措施,此外还有以工程跌水和草垡护沟的防沟蚀等措施。
(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早在建场初期,有些农场就开始进行水土流失治理。1965年,二龙山农场在第十六队、第十七队南山脚下耕地边开挖截流沟,保护耕地 500公顷,在四分场第二十二队实行横坡打垄防止水土流失。1968~1972年,二龙山农场又栽植了 600多条防护林带,面积有682.6公顷。1982年红星农场对 12 666.7公顷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实行横坡打垄7493.3公顷,栽人工防护林513.8公顷,形成主林带481条,副林带227条的防护林网358个,开挖截流沟50公里。
1988~2000年,北安分局水土保持工程在上级小水投资的资助下,管局水利部门列入计划内的治理工程有:
1、1988年格球山农场第二至七生产队和锦河农场二分场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
2、1989年红星农场第二十六队进行了截流工程的施工。
3、 1991年在锦河农场第三十八队和格球山农场第十四队,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和截流工程的施工。
4、1992年在红色边疆农场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
5、1993年在二龙山农场温查尔河流域进行了一期水土保持工程施工。
6、1997年在红色边疆农场第一生产队,对侵蚀沟进行了治理。
7、1998年在红星农场乌裕尔河流域搞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
8、2000年对红色边疆农场三道沟和赵光农场工农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分局水土保持工程概况一览表
(1999年) 表3-40
续表3-40
(二)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北安分局岗坡地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根据各农场多年防治经验,总结出三大项措施:
1、农业措施
(1)改变不合理田块种植方向和林向。把1.5°以上顺坡垄改为横垄耕作,东西方向的横垄田块,改为斜垄耕作,减少径流,提高地温。
(2) 改善耕作制度。实行耙茬、深松、少耕、免耕制的水土保持耕作法。同时推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采取地膜覆盖。实行地膜覆盖,土壤墒情好,可以防止土壤遭受侵蚀和水分的蒸发。
(4)坡耕地全面推选鼠洞耕法,以减少地表径流。
2、生物措施
(1) 营造水土保持林,形成有效的水土保持林体系。在库塘周围营造涵养林,防止库塘流沙淤积和库岸的冲刷;营造护堤林,在堤坝背水坡脚 5米以外处,种植带宽15米左右耐水湿乔木,防止堤坝的冲刷;对坡度7°以上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沟、路、林综合防治。
(2) 增加地面植被。开发种植人工草场及饲用秸秆,发展畜牧养殖业;保护及迅速恢复水线植被,增加地面覆盖度;小麦收获以后,复种油菜、蔬菜和牧草翻压绿肥,增肥地力,改良土壤,延长地表覆盖时间,减轻土壤侵蚀。
(3) 生物草垡护砌。北安垦区地形特点,是岗大坡长,解决地表径流,必须要解决坡水下山问题。根据多年经验,采取截短坡长,分散汇流,利用天然水线、沟谷作为坡水下山之路。同时对截、排水沟陡坡段,采用生物草垡护砌,以解决冲刷。
(4)减少作物秸秆消耗,加大秸秆还田量。
3、工程措施
(1) 兴建水库、塘坝,拦蓄坡面径流,削减洪峰。控制谷底水蚀沟的发展。对发展缓慢的水蚀沟,采取秸秆回填,表面覆土措施;潜在危险性较大的水蚀沟,采用机械回填,草垡护砌、栽树、种草、修建抑长坡及土柳谷坊等措施;对路边水蚀沟,采取机械回填,草垡护砌,并利用工程跌水,保护沟头,防止对道路的侵蚀。
(2) 林带两侧开挖截根沟。在田块边界、林带两侧布设截根沟,底坡保持一定的平顺坡度。
(3) 开挖截、排水沟。在田块的上方与林地,或荒地接壤处,或较长坡面的二肋以及坡度变化较大的地方,布设截、排水沟,防止外水进入到耕地。
(4) 田间工程措施,主要采用截流分流,增加渗流等措施,明沟与“沟、管、洞、缝”合理布设,科学配套。
四、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
多年来,北安分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 350多眼机电井,抽取地下水,解决人们生活用水和工副业用水以及畜牧业用水。另一方式,是利用境内28座中、小型水库,以及一些塘坝,发展水面养鱼和通过引水灌溉稻田、解决喷灌等农业用水。
北安分局境内,无论是地下水,还是地表水,水质都比较好。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广,无论是人、畜饮水,还是养鱼以及灌溉用水皆可。北安分局境内地下水年总产量为1.16亿立方米,现每年只开采利用0.35亿立方米,再开采利用的潜力很大;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1.48亿立方米,截至2000年全分局水稻种植面积不足1 400公顷,喷灌面积更小,每年利用地表水量不足0.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也很大。
北安分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兴修水利工程。有了工程才有水利。多年来就是靠兴修一些水利工程,蓄、引了地表水灌溉(喷灌)了农田和发展了水面养鱼事业;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同样是兴修一些配套输水工程和采取一些有效的改良水质的措施,以达到合理开发利用。
五、水利管理
(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计划管理:
1976~1990年,这个时期的水利建设是计划管理,是由北安农管局基建水利处负责,在农场是由农场基建科和计划科共同负责。基本程序是:农场自筹工程计划由农场内部负责,需要国家水利投资扶持的工程由农场向管理局上报计划任务书和项目建议书,由管理局基建水利处筛选汇总,然后上报总局水利部门初步审批认可后,再返回农场,由农场请设计部门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批准后正式列入财务计划。
1990年 2月,水利处从基建水利处分出,成立了水利局。从此,水利计划统一由水利局负责安排。在水利局内设计划建设科,设专人负责水利计划工作。从此,水利工程计划管理更加深入和具体。1990~2000年间,国家安排了农业扶贫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水利建设两大项资金,属于这两项的水利建设计划,下达到管理局后,由计划财务处、开发办和水利局共同管理,计划下达到农场后,由农场计财科和水利科共同管理。
2、财务管理
没有单独设置水利局以前,属于农场自筹的水利建设资金,由农场计财科负责管理;对于国家投资的资金,由管理局计划财务处,根据基建水利处验收的情况,下拨到农场,仍由农场计财科管理。
水利局设置以后,对于国家投资,由农场总局首先下拨到管理局计财处,再由计财处整批下拨给水利局,由水利局根据平时检查情况,分批按工程进度下拨给有项目的农场,年终验收先由农场水利科进行检查验收,后由水利局进行复验,经复验合格后,签属验收报告,计财处依据水利局的验收报告进行列决。
每年农垦总局水利部门下派人员,到农场对水利财务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上级的检查和每年进行的水利财务专项审计,对于农场和管局水利局,认真管好水利财务工作,及完成水利投资计划,起到了监督与推动作用。
大水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分两个阶段:一是1998年以前,在红色边疆农场兴修黑龙江防洪堤及护岸工程的大水投资,是由黑龙江省水利厅直接管理的,管局水利局只是配合检查完成情况;二是在1998年以后,凡属上马的大水工程投资,由农垦总局将专项资金下拨给北安分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由管理处按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进行多次预拨款,待工程全部完工后,由分局水利局组织验收(验收组组成人员由水利局、工程所在农场、施工单位及现场监理工程师组成),经验收合格后,由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拨款。
3、施工管理
1990年以前,北安管局没有设置专门的水利管理部门期间,各农场的水利建设施工管理,是由农场基建科负责,主要是负责工程质量管理。
1990年正式设置了管局水利局后,全管局水利施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形式是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具体管理办法是:
(1) 项目法人设置:由北安管局成立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它是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工程计划的落实,资金筹措,人员聘任,工程招标、评标,施工组织,开展分部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的阶段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等项具体事宜。该项目法人为独立单位,人员独立专职,各项规章制度齐全、明确。项目法人内设监理组织、质量监督、检查、检测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公开上墙,各行其责。
(2) 工程招标投标制:按黑龙江省水利厅和农垦总局水利局的要求,在农垦总局水利工程招投标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项目法人组织对水利重点工程实行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施工队伍。
(3) 工程建设实行监理制:一项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由项目法人委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站负责建设监理工作,由北安分局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项目法人)与农垦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站签订监理委托合同,在工程建设现场成立监理部,监理工作人员亲临施工现场,进行旁站监理。
(4) 项目承包合同制:工程经过招投标后,为确保施工队伍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由北安分局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长(项目法人)与中标的施工企业双方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
(5) 工程质量监督:质量监督部门,根据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质量监督计划。由黑龙江农垦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北安分站下发工程监督通知书,明确提出工程质量控制点的数量和部位,同时发给施工企业质量报验单。工程监督通知书中要求,施工企业每完成一个质量控制点的工程,要上报质量报验单,经过现场质量监督员验收合格后签字,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质量检测部门受质量监督部门的委托,按照指定的检测项目和数量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检测结果报监督员,对不符合标准的工程,由质量监督部门主持各方协调处理。
(6) 施工现场巡视检查:重点水利建设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监督、检测和项目主管单位的人员,坚持每天同时到施工现场巡视检查,并要求施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到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坚持口头提出后,在不超过 4小时内写成书面材料递交给施工企业,同时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接收。对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或施工企业对所提出的问题设有解决,由质量监督部门按照《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认真坚持“三不放过”原则。
(7) 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质量检查保证体系:施工企业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组,有持证上岗的专职质检员。在施工过程中,坚持做到班组初检(含交接检),质量检查员复检,质量检查组终查的三检控制,把质量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
工程施工任务完成后,严格按照水利工程验收评定规程,组织工程验收。首先由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完成分部工程验收,准备施工内业资料,向分局水利局上报验收申请,经农垦总局或分局批准后,成立由项目法人、质量监督和相关部门参加的水利工程人员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经验收合格后,把工程移交水利工程管理站进行常规管理。
4、负担政策
水利建设投资的负担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项目有所不同,总的原则:国家投资、企业自筹与群众集资出劳务相结合。
1996年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投资全管局一般在 200万元左右,1997年以后增加到1 000万元左右。农场自筹资金,全分局每年约在400万元(包括群众集资出劳务)左右。
饮水机电井项目,一眼井(包括井房子)全部投资约在15万元左右,国家对每一眼井只投资5万元,其余全部自筹。
未列入国家水利投资建设的项目,如农场场部供水工程以及一些小塘坝、养鱼工程等项的资金来源,全部由企业和农场自筹。
分局每年从各农场工程中,收取两费一金(防洪保安费、水利建设附加费,防洪资金)约40万元,此项资金主要用于工程管理费用。
大水投资应配情况为:企业自筹约占 30%左右。红色边疆农场防洪堤工程建设,1998年国家投资325万元,农场自筹了75万元。
北安分局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规定分局内每个农业职工年出义务工15个,每亩耕地大田集资1~2元,水田集资 5元,这笔资金,用做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投资项目的配套设施的费用,或自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
(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1、水库管理
1985年,北安管局和一些有水利工程的农场,为了加强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先后成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站(简称水管站)。从这时起,水库开始认真科学的管理起来。建设农场、赵光糖厂、二龙山农场、尾山农场建成的中型水库,相继成立了水库管理站。
1990~2000年间,格球山农场建成炮台山水库,襄河农场建成襄河水库,这两个农场也成立了水库管理站。
北安管局水利工程管理站的主要任务是:督促检查各水库管理站做好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及渔政渔业和旅游管理,同时还负责水利经济效益管理。各农场水库管理站的主要任务是:对所管的水库进行正常运行管理,安全与防汛以及正常维护管理。
1995年,北安管局水利局和水管站,为了扭转水库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大力宣传推广格球山农场炮台山水库渔业租赁经营的成功经验。此后,建设农场、襄河农场、尾山农场、红星农场、龙镇农场、二龙山农场的中小型水库都实行了承包租赁经营。这一改革,使全管局水库经营亏损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2、堤防管理
1979年,红色边疆农场始建黑龙江防洪堤,1986年基本建成,当年成立了堤防管理站(简称堤管站),管理人员 4名。主要任务是:对堤防进行定期巡逻检查,防草防鼠,发现问题及时抢修,汛期按水利部门的要求观测水位,随时向管局上报。
1985年,逊克农场第一生产队(宝元)始建黑龙江围村防洪堤,于1998年修建沿黑龙江岸防洪堤1.8公里,由第一生产队设专人管理。
锦河农场的石金河防洪堤、龙镇农场的讷谟尔河防洪堤、赵光农场的轱辘滚河防洪堤、红星农场的鸡爪河防洪堤,以及建设农场的十道沟河防洪堤,都是由农场水利科负责管理。每年汛期来到之前,进行全面巡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3、灌区管理
(1) 水田灌区管理:北安管局水田灌区,基本都是1990年以后兴建的,面积较大的有建设农场青石岭水田灌区、赵光农场胜利灌区、红色边疆农场红色灌区、红星农场第一生产队灌区。这些灌区每年的实播面积都在133~200公顷左右,因面积不算太大,这些农场未成立专业的灌区管理部门,而都是由所在生产队领导主管,下设专人对灌区渠道等工程进行管护和维修等项管理。
(2) 旱田灌区管理:自1985年以后,北安管局的二龙山农场、引龙河农场和管局科研所建成了提水喷灌站,购置了喷灌机及配套设备,以后又有红色边疆农场购置了喷灌机。具体管理办法是:在农场水利科下设喷灌管理站,由喷灌站负责喷灌机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每年农作物生育期,遇旱情由喷灌站负责给农业生产单位进行喷灌作业,按规定进行合理收取喷灌费用。
北安管局水利局和水管站,每年对各农场的喷灌计划、喷灌作业以及喷灌机的维修和管理,进行督促和检查。
4、涝区管理
1985年前,各农场涝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涝区工程建设也不配套。1985年管局和农场虽然都成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站,但当时的管理重点是水库和堤防,涝区管理仍排不上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北安管局的涝区零散,单个涝区的面积都不太大,基本上都是跨生产队的排水干、支沟渠,管理的任务全由所在生产队担负,生产队每年根据排涝的需要,对主要沟渠进行清淤、维修。管局和农场两级对涝区基本上没有做多少管理工作。
1990年,北安管局成立了水利局之后,开始着手对涝区沟、路、涵、桥的配套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强调对已建成型的涝区进行强化管理,要求有涝区的农场,对涝区的管理要落实组织、落实制度和各项措施,从这时起涝区管理被各级逐渐重视起来。
1994年以后,对涝区管理实行了分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具体做法是:农场水利管理站只管涝区骨干工程,涝区末级渠系工程和涵洞,由受益生产队负责管理,有的涝区末级渠系和涵洞,由土地承包户管理。农场水利部门认真与生产队签订工程管理责任状,生产队与土地承包户签订工程管理合同,由于实行了层层签订末级渠系和涵洞管理责任状,有力地促进了涝区工程管理工作。龙镇农场讷谟尔河涝区就是采取分级管理形式,生产队和土地承包户签订的工程管理责任合同,一签就是10年。由于签订了严密的工程管理责任状和合同,克服了过去无人管理和短期行为。通过实践,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全管局涝区工程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5、小型水电站管理
北安管局现只有建在建设农场青石岭水库上的一座小型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 250千瓦,水轮机2台,洪差7米,年发电量30万度。该水电站自1976年建成,一直由建设农场水库管理部门和电力部门联合管理。发电期间,由建设农场电力部门派人值班管理送电,收取电费,水利部门收取电力部门水费。停电期,电力部门人员撤走,统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
(三)综合经营管理
北安管局水利综合经营产生于60年代兴建水库工程之后。在60年代建设了赵光农场的更生水库、红色边疆农场的红色水库,兵团时期又建了一些中、小型水库。这些水库建成以后,农场除了利用水面养鱼之外,还利用库水种地、种菜以及一些水利施工,形成了初期的水利综合经营,这种以养鱼和水利施工为主要项目的自发式的水利多种经营一直延续到1989年。
1990年,北安管局成立水利局以后,水利局积极贯彻农场总局水利局的要求,将水利多种经营工作排上议事议程,积极推动水利多种经营工作。提出的基本方针和策略是:充分利用水利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走以水养水,以工程养工程和实现水利行业脱贫,职工致富的路子。
1993年之后,北安管局水利多种经营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首先,水利施工企业发展起来,赵光、建设、红星、二龙山、龙镇等农场先后都组建了水利施工队伍,全管局水利施工人员400多人,35台挖掘机,其它水利施工机械近百台,除能完成本场水利施工任务外,还可以承担外部一些水利施工任务;水面养鱼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所有中、小型水库的水面基本全都利用起来,发展养鱼事业,全管局水面达2 266.67公顷,养鱼效益随着加强管理由亏损转为盈利。水利预制件厂也发展起来,建设、红星、龙镇、引龙河、二龙山、长水河等农场生产水泥涵管等预制件,不仅解决了场内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的需要,同时向周围地方社队销售;有相当一部分农场的水利行业,开始从事养猪、养牛、养羊和种地等副业生产。
据1995年统计,全管局水利多种经营年产值达2 000万元以上,盈利500万元。
(四)依法管理水利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后,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10月制定并颁布了《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在《办法》的第四条第五款中明确提出:“……授权省水利厅将水行政执法权委托给农场总局水利部门负责”。1992年黑龙江省水利厅的黑水政字502号文件印发了《黑龙江省水利厅委托农场总局水利管理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这标志着垦区取得了在辖区内的水行政执法权(包括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的执法)。
北安管局水行政执法工作始于1990年,在水利局内部设立了水政资源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完成了取水工程登记等基础性工作。1993年又组建了北安管局水政监察执法队,配备专职和兼职水政监察员17人。1994年11月,完成了取水许可证的颁发工作,共发放取水许可证 331份。2000年末,全分局共有水行政执法人员(包括水政、水土保持、河道管理)45人,其中专职人员27人;管局水利局内部设置水政水资源、河道管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 1个;全分局累计发放取水许可证353分,征收水资源费160余万元,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60余万元。
六、水利管理机构及职工队伍
(一)管理机构设置
1976~1990年间,北安管局的水利管理工作,由当时的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基建水利处全面负责。1986年,北安农管局基建水利处设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站,站长李生贵,负责全管局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1990年 2月,正式成立了水利局,内设水利工程建设、水政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水利财务4个科室。历任水利局局长是:刘永昌、杨文轩。
北安管局成立水利工程管理站后,有重点工程的一些农场,建设、赵光、红星、二龙山、尾山、引龙河、红色边疆农场以及赵光糖厂先后成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站。1990年水利局成立之后,赵光、红星、建设、长水河、二龙山、引龙河、龙镇、尾山、红色边疆农场,相继成立了水利科。
(二)职工队伍建设
2000年统计,北安分局水利局水利行政人员 4人,各农场水利科水利行政人员14人,全分局水利技术人员40人,全分局水利职工445人。
1990~2000年,各农场水利施工队伍有较大发展,不仅普遍成立了专业水利施工队伍,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水利土方施工机械(挖掘机),施工能力与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实力较强的水利施工队伍有建设、红色边疆、赵光、长水河、龙镇、引龙河、逊克等农场。
分局小型水库建设及运行情况统计表(一) 表3-41
续表3-41
分局小型水库建设及运行情况统计表(二)
(2000年) 表3-42
续表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