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十章 双体经济

章下序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安垦区就有以职工家属为主,发展种植、养殖业作为生活的补充,形成了职工家庭经济最初形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职工庭院经济的雏形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垦区职工又开始恢复一些种植业和养殖业,以调剂家庭生活和补充家庭收入。1984年后,北安垦区工会组织大胆探索、改革单一发放救济款的“输血”扶贫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合自己家庭状况的致富小项目,增强贫困户家庭的“造血”功能,使职工庭院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二龙山农场通过银行贷款、工会付息的办法,扶持贫困职工发展家庭副业,1985年,扶持72户贫困职工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红星农场工会组织实行经济承包分离出来的人员开办电瓶厂、针织厂、酱油厂等集体企业,安排了370多人。赵光农场工会发动职工集资100多万元,购买小型农机具和发展畜牧业,安排待业人员600多人。
  1988年10月,北安管局党委根据总局召开的“集体、个体和私营工作会议”精神,决定把全管局双体(集体、个体)经济工作交给垦区工会负责。各级工会组织不负党委重托,把组织发展双体经济看成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维护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安管局的双体经济包括职工庭院经济。1997年末,总局工会对各分局的庭院经济统一了名称,称为职工自营经济,北安分局也把双体经济改名为自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