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举措

第二节 发展举措


 
                第二节 发展举措
  一、解放思想
  北安垦区双体经济是在职工家庭副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市场为导向、自费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私营性质的经济。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职工双体经济多年来一直是垦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禁区”。北安垦区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学习党的富民政策,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二龙山农场党委在全场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四破四树”大讨论活动,即:破除单一农业思想,树立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观念;破除双体经济富了职工穷了农场的思想,树立职工富带动农场强的新观念;破除双体经济与自无关的思想,树立发展双体经济是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的新观念;破除双体经济干扰政党工作和生产的思想,树立双体经济是农场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1991年 3月,管局工会与工商局、畜牧处、宣传部、电视局联合作出决定,在全管局开展“对照致富户、寻找小康路”系列宣传活动,各农场利用报刊、电视、黑板报等形式对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使职工从身边的致富典型看到了双体经济的发展前景和作用。1991年,全管局双体经济总产值为 1.2亿元,比1988年的4 200万元增长了181%;商品率逐年提高,由 43%上升到53%。双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管局职工户养奶牛17 300头,为垦区9个奶粉厂提供了3 100吨鲜奶。1989~1991年三年中,全管局职工共集资 6 200多万元,支持了农业生产,渡过了资金紧张的难关。加快了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全管局共有 2 056个贫困户靠发展双体经济脱了贫,有264户变成了万元户。1990年,管局工会、二龙山、格球山、逊克、红星、红色边疆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发展庭院经济先进单位;于杰、刘铁楠被评为省级发展庭院经济先进个人。
  二、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带来发展。1993年,管局党委提出“南方发展靠乡企,我们发展靠双体”的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给北安管局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广大职工群众解放思想,换脑筋,冲破单一粮食生产的束缚,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从事双体经济。各农场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土地、草源和山区三大优势,大力发展双体经济专业户、专业队、专业场,把双体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全管局发展以 2万头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以10万多亩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以100多万段(木耳段)为主的山产品和以2 693个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了以赵光农场为代表的“种好地多打粮,赶着两牛(奶牛、黄牛)奔小康”,以格球山农场为代表的“种好地多打粮,养牛种经(种植业)奔小康”,以龙镇为代表的“种好地多打粮,走出土地奔市场”的三种发展模式。全管局形成了与自然特点、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1995年,管局党委提出“双体经济是垦区新的经济生长点,是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的重点”的战略思想。按照管局的要求,垦区召开第六次双体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第二次开发为契机,以奔小康为目标,加大领导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形成适度规模,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实现专业化、商品化、高效益、上档次、上水平而努力。红色边疆农场在发展双体经济中注重走自己的路,打特色牌,加快“四色”基地建设,即:建设黄色(黄牛)基地,黑色(黑木耳)基地,红色(西瓜)基地,白色(白瓜籽)基地。1995年,全管局双体经济总产值达2.5亿元,纯收入1.2亿元,户均收入3 114元,人均收入778元;个体经济达到4 000户,从业人突破5 000人大关;有3个农场双体经济产值超过2 000万元,5个农场超过1 000万元,6个双体经济专业场,有21个双体经济产值超百万元生产队,有45个科技高效专业户。
  进入“九五”以后,垦区双体经济已建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形成了经济发展格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双体经济已成为北安垦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97年,管局党委提出“双体经济要加速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双体经济产业化重点抓了白瓜籽、大棚蔬菜种植,奶牛肉牛养殖,形成了一场一业,一队一品格局。建设农场双体经济通过发展两个主导产业(养猪、地板块加工)和10个基地及 3个小区建设,出现了双体经济产值超50万的大户 5个。养鸡大户赵玉林、养鱼大户周一晶、地板块加工大户李富等专业大户成为双体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大户已经形成规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赵光农场把双体经济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乳、鱼、白瓜籽、苹果“四龙”腾飞的发展态势。场在发展双体经济过程中坚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针对农场资源优势,抓住奶牛饲养、白瓜籽种植、养鱼和锦红苹果 4个项目不变,建成奶牛基地10个,养猪基地2个,肉牛基地1个,蔬菜基地1个,养鱼基地3个,白瓜籽基地1个,苹果基地5个;有养殖大户115个,种植大户121个,服务运输大户73个。在产品销售上已经打开了市场,农场实行名牌战略,乳业一条龙从抓品质鲜奶入手,创建名牌“飞鹤”系列奶粉,畅销全国十几个城市。1999年,分局抓了以建设农场地板块为主的木制品生产;以龙镇大市场为主的商业、服务业;以飞鹤乳业集团为主的赵光奶牛养殖;以引龙河农场白酒生产为主的酒业生产等4个产业化的运作。
  三、优惠政策
  制定优惠政策是发展双体经济最有力的保障。双体经经济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是否对头。1989年,管局为了扶持贫困职工发展双体经济,制定了“六免政策”,即:免收管理费、免收贷款利息、免收自留地土地税、免收草源管理费、免收畜牧检疫费、免收农产品销售管理费。各农场在落实管局关于双体经济指标任务时,注重优惠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龙门农场党委根据农场的实际,先后制定出12条优惠政策:1、成母牛每头5亩饲料地,育成奶牛和黄牛每头2亩,成母猪每头1亩,绵羊每只3分地。2、职工从外地购买奶牛,场报销路费50%,并免费检疫。3、对职工饲养畜禽免费防检疫,专业户优先。4、供发展畜牧业的饲料地,职工除承担土地税外,免交其它费用。5、在场区外饲养畜禽不影响环境建设的,免收环保费。6、凡购买10头以上黄牛的,由农场全部贷款,两年不收利息;凡购买奶牛的职工,农场给贷款50%,一年不收利息。7、 对患布(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的奶牛须处理掉,处理的每头病牛由农场补助300~500元。8、对采集山产品的职工,免费接送。9、对养羊专业户,由农场优惠供给一只中国新疆美利奴细毛种公羊。10、凡超百头的奶牛队由农场奖给生产队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一级工资。11、完成双体经济指标的生产队,由农场奖给班子成员工资的5%。12、对建标准化畜舍的职工,农场给垫付 50%的费用。1993年年初,龙镇农场党委在历年出台发展双体经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14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经济进入市场,10月份投资 295万元,动工兴建占地面积 1.8万平方米的龙垦大市场。市场的建成给个体经营者创建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商个体户已达1 200余人,每日接待顾客3万多人,接待各种车辆 800多台(次),日成交额3万多元,年创产值1 400万元,纯收入 450万元。1997年,长水河农场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发展双体经济,有效地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到当年年底统计,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有126人,发放启动资金42万元。有36人从事养奶牛业,共养牛71头;有5人从事养猪业,养猪213头;有3人从事养鱼业,养鱼水面12.5亩;专门从事劳务活动的有77人。1998年,分局下发了北垦[1998] 2号文件《关于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决定》,制订了20条优惠政策。分局党委为了加快自营经济产业化,作出决定:由每亩地提取 2元钱,改为由农场一次性筹集不少50万元,作为自营经济发展滚动基金,由工会会同财务部门共同掌握使用。截至1999年末,全分局上下共制订各项优惠政策1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