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双体工作

第三节 双体工作


 
                 第三节 双体工作
  一、制定规划
  管局和各农场都制定了双体经济发展规划,并把规划纳入到本单位“八五”、“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全管局 280个生产队的双体经济领导小组,都组织广大职工群众,根据职工家属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发展项目,制定家庭双体经济发展规划。锦河农场十队把发展双体经济纳入计划管理,做到长远有规划,年度有计划。他们逐户落实项目,使全队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1994年,全队双体经济从业户134户,占全队总户数的100%,从业人口324人,占总人口的65%。双体经济总产值119万元,其中:种植业20万元、黑木耳60万元、养殖业30万元,个体工商、运输业8万元,采集业1万元;纯收入60万元,户均收入4 500元,职均收入3 000元,人均收入1 000元,双体经济占总收入的70%。
  二、目标管理
  北安垦区双体经济工作从1990年开始实施目标管理,制订了目标管理方案。管局为了把双体经济工作目标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做到衡量有尺度、过考核有依据,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实行双体经济百分考核制度。考核由管局工会组成考核小组,每半年考评一次。奖励办法是年终以两次考评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进行奖励,获90分以上的单位,管局对农场党、政、工主要领导进行奖励,获奖单位双体办工作人员每人奖励 300元,由所在农场支付。各农场都相应制订了双体经济目标管理方案,把双体经济作为经营承包的一项主要内容,同奖惩制度直接挂钩。二龙山农场规定对完不成双体经济各项指标的,一律罚款 200元,年终不准评为先进,不能提职,不能晋升工资。格球山农场规定对完不成双体经济指标的单位进行一票否决。由于全管局上下对双体经济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使双体经济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管局在1991、1994年和1996年被总局评为发展自营经济先进单位。
  三、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是北安垦区工会开展双体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方法。10年间,管局每年都召开了一次双体经济工作会议,并把参观典型现场,听取典型经验介绍,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作为会议的主要内容。在分局第六次双体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参观了龙门、红色边疆、锦可农场的 8个典型单位和17个现场,有16个典型单位和个人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局工会把全管局发展双体经济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编缉成书,印刷 2 000册,下发到生产队。1994年,管局工会组织双体经济致富报告团一行11人,在全管局进行巡回报告。各农场领导对此活动非常重视,亲自组织,亲自听取报告,广大群众反映:“报告给我们带来了致富信息、致富门路和致富经验”。北安垦区各级工会组织在开展双体经济工作中,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推广白瓜籽种植典型:格球山农场职工刘玉江是农场有名的贫困户,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刘可怜”。多年来,由于种白瓜籽发了财,不但给两个儿子成了家,而且,自己还盖上了5 间大瓦房,“刘可怜”变成了“刘致富”。局工会抓住了这个典型,在管局双体办主任的陪同下让刘玉江到各农场介绍种植白瓜籽致富的经验。在这一典型的推动下,1995年,全管局种植白瓜籽3万多亩,其中格球山农场种植1万亩,成为白瓜籽专业场,职工群众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推广棚菜生产典型:赵光农场原种场退休干部赵忠林,1992年在自家房前房后搞起了棚菜生产,由于科技含量高,每年种三茬菜,每平方米纯效益10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原种场大棚面积发展到7 000平方米,赵光农场大棚面积发展到3.5万平方米。赵忠林被管局评为种菜科技示范户,被农场评为劳动模范。管局多次组织各农场干部、职工群众代表现场参观学习,对全管局棚菜生产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推广直线育肥猪典型:龙门农场六队工会女工委员吴淑芳,1993春筹资建起了全队第一个标准化养猪舍,购进30头仔猪。为保证饲养成功,她买了科学养猪书籍,边学边养,边积累经验。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第一批猪出栏,纯利5 000多元,接着养第二批40头猪,获得 6 000多元,一年时间,养猪纯收入 1万多元。吴淑芳带头养猪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队妇女,很快在全队掀起了养猪热潮。全队69户有65户建了猪舍,搞起直线养猪。吴淑芳把自己所学到的养猪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她还拿出 3 000多元钱帮助贫困户解决养猪的困难。在她的带动下,六队成为管局第一个千头猪专业队,吴淑芳被管局授予“十佳女能人”称号。管局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到六队参观学习,在全管局大力推广直线育肥猪科学技术,对养猪专业化生产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推广养鸡典型:建设农场个体养鸡场场长赵玉伦,1992年身缠疾病,欠了许多外债,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亲友们给他出主意让他养鸡。正当他苦于无资金时,农场工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工会主席李英年个人拿出6 000元存折作为抵压,在银行为赵玉伦贷款1万元办起养鸡场,经过精心管理与科学的养殖,养鸡场越办越红火,他又办起了孵化,饲料加工厂。1994年,固定资产已达10万多元。老赵致富后扶持了 5个贫困户发展养鸡业,无偿提供了种蛋和饲料,手把手的教养鸡技术,成为致富的带头人。管局和农场广泛的宣传赵玉伦养鸡致富的典型事迹,推动了全管局养鸡业的发展。
  推广养奶牛典型:尾山农场一队职工蔡万侠,从1979年开始养奶牛。那时尾山农场没有一户养奶牛的,当时队里只有一头育成奶牛,混在黄牛群中饲养,他看着觉得可惜,就萌发了买回家饲养的念头。于是他与队领导商量妥价钱后,将家里一头母猪卖掉交了款,把奶牛牵回家。精心饲养一年以后下犊产奶。那时尾山还没有收奶的地方,牛奶挤出来,谁家喝就来取,剩余的喂猪。1986年,德都县在尾山农场设立了收奶点,从此,养奶牛见了回头钱。那时蔡万侠已有 7头奶牛,许多人都看出养奶牛是个来钱道,也都纷纷去外地购买奶牛,奶牛多了,交奶的多了,用饲料也多了。蔡万侠购进一台小四轮车,代别的奶户去 4公里外的场部收奶点交奶、拉饲料,既方便了其他养牛户,自己也挣到了运费。蔡万侠致富不忘记乡亲们,先后无息借给贫困户2.8万元购买奶牛。
  推广个体工商户典型:二龙山农场个体户徐立波是双鸭山知青,原是农场十队的统计,1984年离开工作岗位养了6头奶牛,不到2年时间全死光了, 3万元借款无法偿还。之后,他不气馁,养鸡又养貉。1988年12月,他在农场商业街租房办食杂店,后来自己盖了 100多平方米的门市房,成立“晓波食杂批发商店”,到1994年已有固定资产12万多元,后来又办了两个批发部,年收入3万多元。他富了不忘乡亲,几年来先后拿出5万元,资助其他职工致富。
  推广私营企业典型:建设农场一分场职工李福,1992年在农场的支持下,投资14万元办起全场第一个地板块加工厂。1994年,已经拥有固定资产70多万元,是年生产地板块 3万平方米的私营企业家,被总局授予黑龙江垦区50强个体户。在李富的带动下,农场因势利导拿出20万元低息贷款扶持贫困职工办地板块加工厂,帮助解决厂房和场地,开办了12家地板块厂,年生产地板块15万平方米,创产值905万元,安排就业人员278人。
  四、科技活动
  1989年 8月,管局党委双体经济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垦区双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职工家属的技术水平远远不适应双体经济发展需要”。为了提高职工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垦区各级工会组织职工群众广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每年秋收结束后,管局下发“科技之冬活动”方案,对职工群众进行全面培训。1990~1993年,局场两级共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182期,科技讲座报告会126场,请省农场总局专家技术人员讲课53次,受培训12 500多人次。管局工会还下发科学饲养奶牛录音带 2 000本,录像带60本,购置下发了《北方园艺》书1 200本,编印双体经济信息报50期2 000份。基层放映录像电影 243场次,职工群众受教育面达到 80%以上。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普及了科学养奶牛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直线育肥养猪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白瓜籽种植技术、科学养鱼技术、科学养鸡技术和甜菜纸筒育苗技术等十几项实用技术,提高了职工群众素质,增加了双体经济的科技含量。锦河农场搞山产品野菜深加工,使原来1公斤仅卖6角钱的蕨菜变成1公斤6元钱。龙门农场六队应用快速养猪技术,使12个月才能出栏的肥猪缩短到 4个月。格球山农场奶牛养殖场应用挤奶器,降低了劳动强度。赵光农场二十三队应用白瓜籽育苗栽培技术,亩增产25公斤以上,增加效益200多元。
  五、服务工作
  双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发育程度。垦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双体经济生产服务和销售服务,认真负责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产前服务方面,为双体经济提供信息,按着市场要求帮助职工选好项目,把扶贫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好良种和生产资料的供应。在产中服务方面,主要是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提高了职工群众生产技术技能素质。在产后服务方面,主要是做好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服务。格球山农场把养奶牛户看作乳品厂的“第一车间”,投入大量资金为奶牛户建立了服务体系,养牛户可以享受到“五不出队”的方便:一是购买饲料不出队。这个农场畜牧站成立了饲料加工厂,专门加工奶牛混合饲料,供应养牛户,并且送到各生产队养牛户家中;二是奶牛防疫病不出队。农场畜牧站每年派人定期到各单位进行防疫检查,发现病情就地治疗;三是出售鲜奶不出队。乳品厂专门配备1台机动车到各生产队收奶,并设1名专职人员当场化验、检斤;四是领取奶金不出队。各队出纳员每月到乳品厂领取奶金,并直接发到养牛户手中;五是奶牛配种不出队。畜牧站有专人负责冷冻精配种,随叫随到,服务到户。全管局各农场都学习了格球山农场“五不出队”的好做法,促进了垦区奶牛事业的发展。1989年秋,尾山农场养羊户积压近万斤羊毛待销,二道贩子收羊毛价格还抵不上棉花价。场工会双体办全员出动找市场,跑遍了哈尔滨市所有毛纺厂,答复都是一样:不缺货。双体办的工作人员四处发信联系用户,一份江苏的回信以每公斤15.2元价格成交, 4.5吨的羊毛全部销售,保护了农场养羊的积极性。襄河农场工会为解决种木耳段所需木耳菌的困难,1992年秋建立了木耳菌厂,生产木耳菌20.2万瓶,为农场职工大批量的生产木耳提供了种子保证。在工会主席韩广清带领下,成立新星贸易公司,把双体经济产品通过办实业打入市场。“八五”期间,二龙山农场工会与齐齐哈尔市外贸部门签订了种植角瓜籽合同,每年按合同组织全场职工群众种植角瓜 1万多亩,秋收后由场工会实体负责收购,职工种角瓜年收入达400多万元。
               分局双体(自营)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1989~2000年) 表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