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扶贫措施

第三节 扶贫措施


 
                 第三节 扶贫措施
  一、扶贫措施
  (一)全面调研贫困农场问题
  1986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正式认定了23个贫困农场,占全省农场总数的 22%,在当时条件下,实际真正贫困的农场不少于30个。这些贫困农场严重地拖了整个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后腿,对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有极大影响。1989年 1月,成立由省农垦经济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原东北农学院)、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13名专家组成贫困农场问题课题组,对全垦区贫困农场开始调研,力争在两年内通过贫困农场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找出30多年限制贫困农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出一条贫困农场脱贫致富的途径,并为国家的经济决策调整做出咨询。1989年4月至6月间,课题组一行4人对北安管局9个贫困农场逐个进行了考察,并对未列入贫困农场的建设、格球山农场作了对比调查,在北安管局活动31天,申立国局长、黄宝铭总会计师向课题组全面介绍了贫困农场情况,计财处等相关处室积极配合并提供资料,各贫困农场全面汇报了现实状况。课题组于当年10月形成了《关于北安管局贫困农场的考察报告》,刊登在《垦区经济研究文稿》第4期上。
  (二)争取将贫困农场纳入国家序列
  贫困农场存在的实际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91年国务院国下发阅[1991]43号文件《关于研究扶持贫困国营农场发展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将扶持贫困农场的工作,纳入国家扶贫开发计划。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具体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同时决定:“八五”期间,每年增加1亿元贴息贷款,安排价值1亿元的工业品种和粮食(以工代赈),对边境的118个贫困农场进行扶持。黑龙江垦区被列入25个贫困农场,其中北安管局列入9个贫困农场。1991年8月23日,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下发了农(垦)字[1991]第39号文件《关于发放边境贫困国营农场专项贴息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农业部与国家计委、财政部、商业部、物资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农(垦)字[1991]第44号文件《关于用工业品和粮食以工代赈扶持边境贫困国营农场的通知》。国家正式开始对贫困农场采取扶持政策。
  (三)争取国家优惠政策
  1、 1992年,北安管局提供汇报材料和专题片《贫困的涅磐》,由省农场总局向农业部提出了《关于申请贫困农场陈欠贷款停息挂账的请示》,得到了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并于1993年11月联合下发了农(垦)字[1993]第19号文件《关于解决边境五垦区贫困农场陈欠贷款利息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贫困农场陈欠贷款从1993年第四季度起展期5年,停止加罚息,其利息由银行、财政、贫困农场各承担三分之一。
  2、 1998年5月,在国家关于陈欠贷款展期和停罚息5年期限届满前夕,北安分局扶贫办又以北垦局呈[1998]41号文件,向省农垦农局呈送了《关于继续对贫困农场陈欠贷款展期和减免利息的请示》,全面汇报了贫困农场陈欠展期所带来的好处和取得的成就,以及贫困农场的现实及继续展期的理由,得到了省农垦总局的认可,并向农业部进行了专题汇报。
  3、1999年9月,根据国家“八七”扶贫计划,2000年以后国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场的扶持将要结束的现实,北安分局扶贫办组织广播电视局录制专题片,并撰写汇报材料《关于争取国家在下世纪继续对贫困农场进行扶持的汇报》,向省农垦总局扶贫办进行专题汇报,全面回顾了 9年国家扶贫成果,深刻剖析了贫困农场的现实境况,陈述国家扶持对贫困农场摆脱落后面貌的巨大促进作用及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汇报,深得省农垦总局和农业部扶贫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向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汇报,并争取到2001年以后国家加大对贫困农场扶持力度。
  (四)加强扶贫项目管理
  北安垦区部分农场纳入国家扶贫序列,得到国家扶贫资金的注入和优惠政策扶持后,农业部农垦局扶贫办,省农垦总局扶贫办对北安分局的脱贫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八五”、“九五”扶贫期,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农业部扶贫办领导及省农垦总局扶贫办领导,多次来北安分局、贫困农场考察、论证、检查、验收扶贫项目,对北安分局和贫困农场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北安分局扶贫办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农垦总局制定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以工代赈资金拨付财务管理办法》、《边境贫困国营农场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制定的《国家专项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专项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要求,严格扶贫项目审批,加强扶贫项目管理,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使北安分局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严格审批扶贫项目
  “八五”期间和“九五”初期,扶贫项目审批,要经过被扶贫农场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呈报项目清单,省农场总局扶贫办经过筛选并到项目农场考察、论证,最终报到农业部扶贫部门。一个项目的提出,从前期工作到列入年度扶贫计划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的。“九五”末期,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各贫困农场建立相应的项目储备库,扶贫项目呈报程序已经明晰,项目投资方向明确,重点突出,额度界定,分局呈报,总局审定并上报。贫困农场和分局扶贫办的工作就是选准项目,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及呈报项目。
  2、加强扶贫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扶贫项目内业资料管理,按照扶贫项目管理要求,专人负责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档案。档案内容完整、内业齐全,如实反映工程建设情况,包括项目计划、批复、工程设计、扩初设计、招投标合同、协议及竣工验收报告。二是加强扶贫自筹资金管理,按项目、按比例足额配足自筹资金,在项目建设资金运用上坚持先用自筹,后用国家扶贫资金。三是加强扶贫项目标志管理,工程项目或单台设备购置一旦完成,按要求设立标志牌。四是加强扶贫项目变更管理,严禁不经审批,擅自变更项目的行为发生。五是加强扶贫项目的计划管理,建立扶贫项目储备库。六是加强扶贫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
  3、监督扶贫资金使用
  加强扶贫资金核算,严格禁止转项、转移、挪用资金,按照1997年审计署驻哈特派办的审计要求,调整账目、清理核算关系,健全核算体系。从1998年起,各贫困农场按扶贫资金核算办法,对扶贫资金核算单独立账,单独核算,准确清晰地反映扶贫资金的来源、去向。
  为在20世纪末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内,不把贫穷带入21世纪的号召,北安分局与各贫困农场领导签订脱贫责任状,并有意识地将扶贫资金向当时的特困农场锦河和引龙河农场重点倾斜,得到省农垦总局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使引龙河农场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八五”、“九五”扶贫期,北安管局采取相应扶贫、脱贫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效果。1991年省农场总局专家来北安管局,对贫困农场扶贫规划和扶贫项目进行论证。1992年农业部五垦区扶贫工作会议在北安管局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高洪斌参加了会议。1997年8月2日,国家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对北安管局1994~1996年扶贫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1998年3月,北安分局计委下发北垦局计字[1998]3号文件《关于做好1998年扶贫项目前期准备和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并按照省农垦总局的要求,对“九五”期间 5年扶贫项目进行检查验收,以北垦局呈[1998]12号文件《关于1996~1997年国家扶贫项目完成情况的复验报告》、北垦局呈[1998]80号文件《关于1998年国家扶贫完成情况的复验报告》、北垦局呈[2000]53号文件《关于北安分局“九五”期间国家扶贫项目完成情况的复验报告》,先后向省农垦总局呈报。1999年 7月,北安分局计委、扶贫办委托三江会计师事务所北安分所,对北安分局1996~1998年扶贫项目资金的决算报表进行了全面审计。
  二、扶贫效果
  从1991,北安管局贫困农场被纳入国家贫困农场序列,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开始,北安管局贫困农场严峻的经济形势出现了转机。通过国家扶持和贫困农场卓有成效地工作,贫困农场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1991~2000年,计划共投入资金36 34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0 535万元,贴息贷款11 995万元,还后贷2 970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300万元,农场自筹10 542万元。10年实际完成投资36 712万元,完成计划的101%。
  扶贫资金的投入,从产业投入上看,投入第一产业 24 128.3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5.7%;投入第二产业3 075.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4%;投入第三产业9 508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5.9%。
  从投资结构上看,农业建设完成投资24 128.3万元。新购入农机具 632台件,其中联合收获机125台,大中型拖拉机 232台;改造低产田68 100公顷,开发水田2 200公顷;新建和改造水泥晒场27.3万平方米;幼林抚育10 000公顷,造林6 467公顷;购奶牛 849头、购种羊320只;建畜舍4 874平方米,新建集中榨乳站3个;建食用菌生产基地两处,投资 775万元,年生产香菇袋80万袋,产干香菇40吨,生产木耳菌袋150万袋,产干木耳60吨。工业建设完成投资3 075.7万元。改造乳品厂4座,改造面粉厂3座,各农场入股东方油脂化工厂 400万元。商业建设完成投资 1 311万元。新建一处农垦大市场3 100平方米;新建仓储转运站4 508平方米。交通、输电线路和通讯设施改造完成投资4 864万元。新建公路桥4座;改造场内干线公路 360公里;新建铁路专用线1.5公里;改造通讯线路160公里;改造输电线路268公里,更新程控交换机4台、2 048门。教育、卫生、科技及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 3 333万元。完成人畜饮用水井155眼;购置大中型医疗设备 4台套;推广施用微肥“多效好”6.4万公顷;推广节能无动力补偿器429台;9个贫困农场都新建了“三站一室”和科技互联网。
  从“八五”和“九五”两个扶贫期看,“八五”期间主要以改善基础设施和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如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购置、晒场建设、防病改水、修桥修路、通讯设施等资金投向相对比较充足,立足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到“九五”时期,主要是“解决脱贫速度问题”和改善造“血”机能,打破扶贫资金分配上的大锅饭和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将扶贫资金向重点特困农场倾斜。
  1991~2000年 的10年间,北安分局贫困农场共完成扶贫项目322个。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农场生产和生活条件,各业生产有了发展,经济困难局面有了缓解,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灾能力有了增强。
  国家扶贫的10年间,扶贫投入立足于搞好农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这一指导思想,把扶贫投入资金的 65.7%用于农业,使农业在连年遭受冰雹、干旱、龙卷风和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然夺取了丰产丰收。自1991年至2000年, 9个贫困农场粮豆产量稳定提高,累计生产粮豆290.7万吨,最高年份的1997年达到 46.4万吨,比最低的1991年的23.7万吨增加了22.7万吨,增长了 95.8%。2000年,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豆总产仍比1991年增加4万吨。
  (二)企业经济困难状况得以好转
  贫困农场经济困难状况比国家扶持以前有了明显好转,曾一度出现连续 5年盈利的好局面。“九五”时期5年累计实现利润13 340万元,最好年份1997年实现利润4 500万元,改写了贫困农场没有盈利也不能盈利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农场经济困难状况。同时,也使贫困农场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呈逐年增加趋势。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 182万元,比1991年增加33 276万元,年均递增13.6%。
  (三)生活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1991~2000年,贫困农场解决了4万余人、3万头牲畜的饮用标准水问题,基本控制了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的发生;解决了23个边远生产队通车和15 000多人口行路难问题;保证了82个单位和 7 400多户职工家庭生产、生活用电;新购医疗设备使职工常发病得到及时治疗。通过解决长期困扰职工就医、吃水、行路和子女上学难等生活条件问题,使广大贫困农场职工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增强了脱贫信心。到2000年,9个贫困农场人均占有医疗用房 0.27平方米,各生产队设有卫生所;各贫困农场均有新建和改造的教学用房,面积达到66 909平方米,解决了集中办学条件下的学生上课住宿、吃饭等问题,并且文体、科技、电教等服务设施较齐全,学生人均教育用房达到5.02平方米。
  (四)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贫困农场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发展自营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拓就业和增收门路。锦河农场木耳养殖基地,逊克农场肉牛生产基地,龙门农场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农场地板块加工厂等,使贫困农场职工收入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1~2000年,贫困农场年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别达到894元、990元、771元、1 552元、1 725元、2 509元、2 897元、3 142元、2 672元、2 149元。2000年比1991年增加1 255元,年均递增10.2%。
  (五)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0年间,贫困农场一方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农业。随着农业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卖粮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各贫困农场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产量而忽视质量的后果,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并大力提倡订单农业。与此同时,集中精力搞活工业,加速工商运建服企业产权制度和国有资本退出,使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良好势头。(六)经济发展呈良性循环态势
  国家给予的扶贫投入和优惠政策,对贫困农场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表现在随着贫困农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各类应付款逐年减少,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在盘活资产,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地增值。贫困农场的资产负债率从1991年以前的资不抵债,开始逐年下降。到1997年底,资产负债率已平均下降到 85.1%,到1998年底平均下降到80.9%,1999年开始回升达91%,到2000年上升到 94.5%。贫困农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七)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国家扶贫项目每年平均注入贫困农场2 000余万元资金,有5年期间平均减免陈贷利息 800万元左右。贫困农场35%农业机械设备、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及时更新和极大改善,60%低产田进行改造和综合治理,增强了贫困农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发展农业生产、积蓄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八)初步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新局面
  通过国家扶持,使北安分局的贫困农场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各类治安案件和突发性事件降到最低限度。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富庶、安居乐业的局面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