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1986年以后,幼儿学前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段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主要依靠农场及局直办园单位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统筹、自筹经费和集资等办法,改善办园条件,加强领导管理。局、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规范管理幼儿园,工会女工部门负责管理托儿所工作。
1989年6月5日、 9月11日,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作了明确的规定。1990年,总局召开幼教工作现场会后,全局幼儿园园所建设有了较大进展。截止1991年,全局共有幼儿园27个(其中个体幼儿园 8个),幼儿入园率为 40%。二龙山、格球山、赵光、红星、龙镇等农场场直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好。是年,二龙山农场场直幼儿园经总局联检验收,晋为一类幼儿园。
“八五”期间,全局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局19所公办幼儿园中,有幼儿教师220人,其中具有中师、幼师学历及具有高中学历并受过幼教培训的教师113人,达51.4%。幼儿教师纳入小学教师管理系列,在晋职、晋级、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小学教师等同。
1995年,各农场对在场部居住的3~6周岁的儿童普遍进行了学前教育;农场所属分场及90%以上生产队开办了幼儿学前班,对 6周岁的幼儿进行了学前一年教育。达到了国家教委《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的要求。年内,分局机关按标准建成 3层楼房的幼儿园,按规范化建设配齐了教育教学设备,完善了生活设施,并晋为总局一类幼儿园。
1996年,开始了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幼教经费由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或定额补贴及自收自支形式过渡,私立幼儿园逐渐增多。2000年,幼儿教育开始实行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全局所有公办幼儿园普遍采取了租赁、承包或仅提供园所设备及取暖、用电、用水优惠的办园模式。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一)集中办学
按照旧有的办学模式,继续实施五级(总局、分局、农场、分场、生产队)办学的时候,出现了以生产队建立的小学及教学点(下伸点)生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学校面临萎缩的危机。至1986年,全局小学已达到了356所,教学班1 382个,最小的下伸点仅有10名学生,出现了一两名教师教三五名学生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1987年,管局党委制订了垦区教育体制改革规划,以北局党字[1998] 1号文件下发,提出了“改革、调整、完善、提高”的垦区教育工作指导方针,确定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作出重大决策:一是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包给农场;二是调整学校布局,中小学实行集中办学;三是广开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四是制定特殊政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并将集中办学视为基础教育翻身,垦区教育腾飞的战略性措施。按照居民每5 000人设1所小学、每1万人设1所初中的规划,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当年小学减少64所,教学班减少83个。锦河、龙门、襄河、龙镇、尾山、格球山、长水河农场撤掉了分场初中(班),完成了只在场部办1所初中的并点任务。
1990年,小学减少到215所(较1986年减少141所)。至1995年,小学合并到73所;初中合并到14所,实现了每个农场办 1所初中的目标。至2000年,小学合并到30所(其中农场场直小学14所,局直单位小学1所,定点学校15所)。
集中办学有利于创造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环境,保证学校有一个合理的规模;有利于加速改善办学条件,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有利于节省资金,减轻企业压力,经费减缩 1/3,师资减少 1/2;有利于教育管理,加强了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有利于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黑龙江垦区集中办学的经验,得到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
(二)义务教育
1986年,全局中小学实行“六三”学制,即小学 6年(1~3年为初小阶段,4~6年为高小年段)、初中3年。除赵光农场场直小学一、二年级 2个教学班(后来全局发展到10个教学班)语言科试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外,其余均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中小学按国家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授课。根据有关要求,相继增设了地方乡土课、国防教育课及健康教育课。自1997年新学期开始,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1991年全局所属一年级新生改为“五四”学制(小学5年,初中4年),至1996年初中一年级新生自然转为四年制,至2000年新学期开始,全局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为“五四”学制。
1987年,全局普及初等教育。“四率”达标情况是:适龄儿童入学率96.39%,巩固率99.67%,毕业率96.1%,普及率 98.26%。省政府为北安管局颁发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年内,在全局教育工作会议上,局场签订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中小学规范化建设责任状。经过局场上下10年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89年,二龙山农场场直小学经省教委验收,与其它局 8所小学一起,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标准化小学,并给予挂牌。1991年,副省长杜显忠到二龙山农场视察,为该校题词:“教育为本,育人第一”。
1996年,是北安分局基础教育特大丰收的一年,经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高水平地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全局15周岁以下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9.7%;初中在校生流失率为0.06%;全局19名残病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入学率为100%。小学、初中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是5.09平方米和9.06平方米,生均占有图书分别为5.65册和12.7册。生均经费1370.5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是225.5和417.9元。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5640万元。验收组以“立下一座丰碑(兴办教育的千秋伟业)、树起了两面旗帜(“普九”、“扫盲”)、实现了三个突破(以法治教、控制流失生、中小学规范化建设)、达到了四个之最(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大的投入是教育,最自豪的职业是教师,社会最关心的是孩子)”,来高度评价北安垦区的“普九”工作成果。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普九”合格后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新的标准,局、场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九五”期间,全局累计投入资金达26 247万元,比“八五”期间增长52%,比“七五”期间增长65%,仅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就达6 131.9万元。建教学楼、宿舍楼21幢,总面积 58 663.5平方米,占全局教育建楼总数的30%,实现了中小学校舍楼房化。
为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采取了超常规措施。集资 199万元设立电教资金,捐资15万元设立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科研课题研究专项资金,从下拨的教育经费总额中提留3%用于教学仪器配备。“九五”期间,全局中小学实验室建设达到了省定一类标准,又统一购置了每校至少一个标准班的多媒体计算机,每校至少配置一个语音室,每班配备一台25英寸彩色电视机,开通了远程教育网。从此,彻底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的授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通过大屏幕显示完成授课过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2000年,按国家要求提前 5年高水准地通过了省政府对北安分局“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验收,步入了全省前列,被授予全省“普九”提高工作先进单位。
(三)普通高中
1986年,全局有高级中学 4所,即北安农管局高级中学、赵光农场高级中学,二龙山农场、锦河农场高中与初中合设为完全中学。1991年,二龙山农场高中独立办学。1995年,管局高中晋为省级重点高中。在激烈 的高考升学竞争中,1998、1999年锦河、二龙山农场高中生员不足,相继终止招生。至2000年,全局普通高中合并为 2所。原北安分局高级中学更名为北安分局第一高级中学,新成立的普通高中为北安分局第二高级中学。第二高中在赵光党校校址内,与党校为一个领导班子,生源与师资力量主要来源赵光农场高中,校长由党校校长曲向前兼任。
北安分局第一高中在全省54所省级重点高中中,是唯一的 1所学校办社会的学校。学校缘垦而立,因垦而兴,分局党委倍加关切,予以宏观指导和鼎力投入,办学成果闻名遐迩。1989年《黑河日报》以《垦区20万人民的一颗希望之星》和《大学生的摇篮》为题,全面报道了这所众所瞩目的学校。学校以体现教育现代化、拓宽人才成长渠道的教育理念,从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纵向进步与横向领先、在校提高与终生发展的交叉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体现了教育的先进性与特色性。1986年,应届毕业生季旭以总分601分的高考成绩荣膺黑龙江垦区理科考生之首,获理科“状元”,并跻身于全省14名超 600分的理科考生之列,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是年,有 139人考入中专以上学校,其中重点本科40人,升学率为 55%。1987年,张燕、张雪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首批学生党员。1988年,应届毕业生张英涛以总分587分的成绩成为黑龙江垦区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是年在851名考生中,有108人被录取到50所高校。1989年,潘义生同学以数学111分,总分 608分的成绩再次夺魁,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李姝同学年仅15岁,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在 559名考生中,有491人被录取,录取率达88%,考生进段率在总局42所学校中排名第一。
在历年的升学中,先后出现了“大学生三兄弟”、“大学生三姐妹”、“大学生三姐弟”的大学生之家。1993年入学的刘志博年仅 9岁,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学,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入学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季旭等 6名同学大学毕业后又去日本、加拿大、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学校不仅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新生,也为垦区培养了建设人才,回场就业的学生,大都成为垦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经走上了场级领导岗位。学校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先进集体,总局会考、高考“双优学校”,高中教育先进集体等13项省、地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0年,经省教委验收,成为全省首批15所示范高中之一,这也是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所示范高中。学校历任校长有:徐琨、李树清、张真源、高法亭。
三、职业教育
(一)职业高中
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吹响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号角。北安垦区率先在黑龙江垦区创办了第一所职业高中——龙镇农场职业高中。至1986年,全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已发展到 8所(红色边疆、逊克、龙镇、二龙山、引龙河、长水河、赵光、红星农场职业高中),初中附设职高班14个(锦河、龙门、襄河、尾山、格球山、建设农场场直中学及七台河煤矿学校)。在校生3 282人,教职工318人(其中专任教师 179人)。开设专业有:农机、农学、财会、畜牧、水产、林业、加工业、采煤、电器维修等。根据“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培养原则,为避免专业设置重复和对急用人才的需求,并开始试行跨场、跨局招生和试办初级职业中学或职业班(初中毕业学一年专业课)的办学道路。
1987年,全局职高在校生已达4058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62.85%,提前达到了国家提出的20世纪末的指标要求。鉴于劳动就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的逐步发展,龙镇、二龙山等职业高中增设了服装、新闻写作、实用美术等短线专业(不定期招生)。年内,按总局制定的《职业高中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估标准》,经总局首次联检,赵光农场职业高中被评为“总局重点甲级职业中学”。在此次联检中,二龙山、引龙河、长水河 3所职业高中因校舍、师资、教学设备、学习基地等办学条件较差,被列为限期提高的三类学校。
1988—1989年,为强化职业高中的规范化建设,龙镇、引龙河、长水河职业高中相继搬迁了校舍(1995年划归劳改农场时新修的监舍),二龙山农场投资36万元建了1300平方米职业高中教学楼。全局职业高中学校普遍加强了领导和师资力量,完善了实验室建设,配备了大型农机具,使占在校生总数近 50%的农机、农学专业的学生彻底结束了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拖拉机的历史,开始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办学路子。1989年 9月,在总局连续三年的联检中,二龙山农场职业高中被评为“总局重点职业学校”,成为继赵光职高后北安垦区第二所黑龙江垦区高水准的职业高中学校。在黑龙江垦区 9所(12个专业)准予跨局招生的职业高中中,北垦区占2所。
1990年,全局职业高中在校生已达4096人,教职工321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受人口高峰期及就业分配的限制,此时,初中毕业分流已开始逐渐向普通高中倾斜,生员不足已成为掣肘职业高中发展的主要矛盾。至1993年,全局职业高中已调整为赵光、二龙山、红色边疆 3所。1996年,3所职业高中最后撤销,拟办好一所职教中心,结束了职业高中的办学史。
职业高中的创建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空间,不仅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为垦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初级人才和劳动大军,也为高等职业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全局职业高中积极创办校办产业,引龙河、龙镇、建设、尾山等职业高中(含附设班)相继办起了养猪场、瓦厂、木材加工厂、挂面厂、洗衣粉厂、饮料厂、冰棍厂。逊克农场职业高中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养殖黑木耳。红色边疆农场职业高中承担了教育农场的种、管、收任务。龙镇、二龙山职业高中服装专业承揽了对外加工业务,并被省教委批准为中小学校服生产定点厂。赵光农场职业高中与农场联办,使农机、农学专业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实际动手能力迅速提高,也为学校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二龙山职高校办农场有土地1050亩,由于实行精耕细作,收益可观。1992年以后,对职业高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经考核先后有 1 393人在获得职业高中毕业证的同时,又获得了不同行业的四级技术等级证书,为毕业生分配、外出务工及自主择业创造了优越条件。1999年,高校招生规定职业高中毕业生允许报考全省统一组织考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北安分局有66人报考,有36人被录取(其中本科1人,专科35人),录取率55.5%,2000年,有40人报考,全数录取(其中本科5人,专科35人)。
(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1995年 3月,经省教委批准,成立北安农垦职教中心学校。是一所集普通中专、职工中专、技工学校、汽驾学校为一体,承担垦区内外中级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规格、资源共享、一校多制”的综合性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8万平方米。有现代化高标准实验室12个,设实习工厂3个、农场 3个,自有实习基地达2 286亩。设置专业16个(含短线专业)。
学校的前身是赵光机械化学校。1983年,分局在这所学校创办了职工中专。1987年,赵光机校撤销,面临的是一无人员编制,二无办学经费,三是年久失修的校舍,开始步入企业全部自筹经费办职业教育的艰难道路。为保证常规办学需要,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学校注入资金总额达 500万元,使其在1989年成功步入职工中专省级重点甲级达标学校行列。职教中心学校成立后,加大了资金的统筹力度,强化了分局行为。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职教中心在分局办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了“三项制度”(岗位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以“强化机制、优教优酬;突出特点,注重能力;一专多能,一精多通”和“政策优惠,引贤强校”等措施,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全面启动校园工程。
学校突破计划经济的办学框框,坚持“上挂、横联、下幅射”的办学模式,先后与东北农大、哈师大、东北林大、黑大及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的大专院校上挂办学;同黑龙江垦区内外的八一农大、八五二、八五七、查哈阳农场及大兴安岭、内蒙古林、牧区横向联合办学;同分局下属职工职业高中、农广校、电视中专幅射办学。进行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招生数量每年均居全省同级同类学校的前列。至2000年,在籍学生11 180人,其中函授学员9 020人,脱产生员2 160人。年短期培训 3 000余人次。学校毕业生遍布垦区内外,绝大部分毕业生成为垦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建校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厚爱,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全国政协副主席、原黑龙江省副省长周铁农来校视察时题词:“发扬成绩,争创一流”。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5次来校视察,两次为学校题词:“踏平坎坷成大道,桃李芬芳遍垦区”、“办学面向市场,发展天地宽广”。省教委主任张惠芳来校视察并题词“努力办出特色,争创全国一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省部级示范职工中专”、“省职教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省甲级重点达标学校”、“省文明单位”。并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实验学校”。学校历任校长是:谷林茂、王有国、王经海、辛明国。
四、成人教育
(一)基地建设
1986年,北安垦区有成人教育学校 4所,即:北安农垦职工中专、北安农垦赵光党校、北安农垦卫生职工中专,北安管局教师进修学校。卫生中专设在管局中心医院,开设护理、医士专业。学校于1997年撤销。教师进修校设在管局高中,主要承担小学校长、教师岗位培训,中师(函授)学历教育及中小学教研教改等工作任务。缘于历史原因,职工中专、党校校址均在赵光镇,两校因内部专业设置重迭,互争生源。1995年职工中专改制为职教中心学校,1996年党校改制为教育中心学校。
北安分局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包含分局党校、电大、农广校、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北安农垦分院4所学校,1998年分局教师进修校迁址该校,使之成为一套班子、挂五块牌子的资源共享、一校多制的成人教育基地。学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8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实验室(含电教室)12个,设置专业18个。学校实行“多层次、多规格、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办学模式,采取“学校+农户+市场”的办学形式,注重“社会服务、提高质量效益”的发展目标,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之路,办学成果显著。1998年,在国家级电视中专会议上介绍了办学经验,被誉为省成人教育中的一面旗帜。1999年,分局在成人教育中心成立了农科教统筹领导小组,以学校为先导,对农业综合利用、统一开发发挥示范作用,先后建起的14个节能温室发展蔬菜生产,成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以龙头拉动作用在全局14公顷低产田种植龙胆草等中草药,成为北大荒中草药种植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成人大中专学校改革实验先进单位”、“省电大系统先进单位”、“省重点教师进修校”、“省文明单位”。学校历任校长是:李广志、曲向前。
1986年,管局下属各农场、局直企业相继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班),对职工进行初、高中文化补习。1986、1987年,经省教委工农教育处审批,二龙山农场、赵光农场相继成立了职工职业高中。1991年经总局批准,管局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在各农场设立分校教学班,对不具有初中文化的职工进行“双补”教育。
(二)学历教育
成人学历教育主要通过脱产就学、离职进修、函授学习及自学考试的渠道。1986年,全局有713名考生考入成人学校。其中管局外高中107人,局内学校506人(电大28人,电视中专414人,职工中专和卫校64人)。1987年,赵光电大(工作站)更名为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大学北安分校,准予面向省内招生。年内,赵光党校在校生猛增至3 276人(中专生114人,专科生821人,农广校2 341人)。此后,年生员趋于平稳,至1992年,全局有1 503名考生考入成人学校,其中专科126人,中专1 377人;录取到管局内学校的1 155人(电视中专 376人,职工中专446人,农广校 333人)。1987~1992年,全局送入东北农学院(含阿城分院)等高等学校农机、农学、水利等专业进修学员达777人,函授学员346人。1986年,全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行第10次考试,年内已有299人次获得单科结业证书,毕业学员10人;中专自考进行第3次考试,有244人次获得单科结业证书,1987年首批毕业1人。累计自考本、专科为 4 318人次(其中教师404人次),中专为4 318人次。至1992年,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段开考26个专业,中专开考 6个专业。自学考试不影响职工正常工作,又较脱产、函授(面授)节省费用,深得职工青睐。教师学历教育自成体系。1986年,全局有 1 026名教师接受不同形式的学历教育。其中自考、函授911人(专科227人,中师684人),离职进修115人。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1987年有934名教师获合格证书。其中高中136人,初中380人,小学418人。获教材教法合格证的教师在教师职称评定初期视为学历合格。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职工学历层次、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96年全局79 488名职工中(干部12 472人、工人67 016人),文化结构为大学本科2 962人,占3.7%;专科6 366人,占8%;中等学历 40 160人,占50.5%。合计中等以上学历已达62.2%。年内参加学历教育的人数达7 989人,其中研究生层次68人,本科1 432人,专科2 206人,中专4 283人。
(三)岗位培训
1986年,各农场利用冬闲季节,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以应用技术为主,对职工进行短期培训。至1991年,农学、机务、畜牧、计财、工会等行业的职工培训面已达 90%以上。1992年初,实行以岗位培训为成人教育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并分三个层次向前推进。一是以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场长级岗位培训和以知识更新为主的各类高级岗位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二是以提高业务素质为主的工商运建服行业的职工全员培训;三是以家庭农场场长为主的农业职工应用技术培训。职工培训纳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以使之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1992~1994年,是职工培训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三年。1992年全局举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培训班 129次,培训职工12 299人次。赵光糖厂等单位针对岗位需要,举办了电工、财会、制糖等专业培训,糖厂工人通过培训,提高了技能,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每个生产期为工厂增收25万元。体现了职工培训的实用性、实践性与实效性。1993年,举办培训班231次,培训职工25 450人次。1994年,举办了18个行业149个岗位的培训班,培训职工 15 553人次。至1996年,基本完成了“利用五年时间,实现职工全员培训”的任务。随着垦区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及新技术应用的需求,1996年以后,职工培训重心转入到有针对性的应急培训上来。
(四)扫盲教育
1992年,召开全局扫盲工作会议,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扫盲工作条例》。局场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了扫盲工作任务。各农场在成人教育中心校、生产队成立文化技术学校,建立了扫盲教育组织机构,落实了经费及师资,制定了脱盲教育制度。1992年,全局有职工74 280人,其中青壮年文盲2 896人,占职工总数的3.8%。至1993年底,有2580人达到了脱盲标准,占89.1%。至1994年底,全局完成扫盲任务,经总局验收合格。从1995年起,扫盲工作重点为巩固提高扫盲成果,防止新文盲产生。1996年 9月,经国家“两基”验收,确认全局15~45周岁人口基本扫除文盲,并颁发了证书。1997年,分局下发了《关于巩固扫盲成果,做好脱盲人员巩固提高工作的通知》(北垦局函[1997]135号文件),至2000年,没有新文盲产生,非文盲率为100%,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