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教师队伍

第五节 教师队伍


     
                 第五节 教师队伍
  “七五”以后,面对知青大批返城,中小学教师队伍受到严重冲击,新队伍质量大大下降的境况,管局党委把创建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振兴垦区教育事业永远不变的战略重点,花大气力,下真功夫,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提高,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年,总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北安局召开,管局介绍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管局先后被总局及省教委授予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一、基地建设
  管局教师进修学校是教师培训的“母机”。学校设四部(干训部、师训部、教研部、电教部)、两室(办公室、财会室)。通过强化领导班子建设,细化学校内部改革,建立幅射全局的教学网络,改善办学条件,使之成为全局学校的干训中心、师训中心、教研中心、电教中心和教育情报信息中心。“七五”期间,管局先后划拨资金建起了理化综合实验室、卫星地面接收站,配齐了录音、录像、投影、大屏幕等电教器材及照片洗印设备,使学校基本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八五”以来,分局为学校注入资金 359万元,又相继建起了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音乐室、形体训练室等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设施。并于1995年建起了2544平方米的集教学、就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楼,按省定一类标准配齐了设备。年内晋升为“省一类教师进修学校”(黑教师字[1995]17号文)。1998年,学校迁址到分局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以实现一校多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办学体制。
  分局教师进修校建校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厚爱。省教委主任张惠芳来校视察并题词:“为全局教师素质提高而努力工作”。1999年,学校晋为“省级重点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历任校长是:郭兆荣、汪守君、曲向前。
  二、教师队伍
  “七五”以来,局场两级党委认真落实教师政治、生活待遇,以及关于聘任、晋职、培训、提高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以管局高中、职教、成教中心 3所学校用人制度改革为试点,全面推行了“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考试考核、目标管理、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行“优教优酬、引贤强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至2000年,核定编制后的教职工总数为2 366人(其中专任教师1 499人,行政管理人员453人),较1995年底减少863人,减少了 26%。基本形成了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一)创建了一支有一定理论水平及必备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科、校长队伍。1986年以后,分局制定了科、校长考核任用制度。1988年,在管局高中、二龙山场直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并推广到全局。科、校长培训,除按计划参加总局举办的提高培训班外,并选送骨干参加省及国家级培训。分局举办了3次,培训206人次,使科、校长培训率达100%,持证上岗率为100%。在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学的基础上,又先后组织考察团赴河北、山东、北京、昆明等省市及省城哈尔滨考察学习,重点学习了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科学管理、素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教改内容,使科、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1986~2000年,共有27名校长被评为“专家型”校长,其中国家级6名,省级21名。
  (二)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为垦区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1986年,各办学单位建立了《业务考核档案》,1987年全局中小学统一了教师业务考核制度。为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了“名师工程”,建立了教师储备制度,形成了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开展了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了教师文化层次、基本技能和业务技巧。至2000年,全分局共举办教师岗位培训班22期、1 035人次,培训面为 100%。教师学历教育离职进修、函授学习、自学考试总人数达1 464人。经总局批准,有130名招聘于垦区内外的中学教师录用为国家正式教师。
  从1987年开始,教师系列职称评定工作正式启动,首次有 5名教师被评为高级职称。1996年,首批认定了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学校的教师资格,颁发了资格证书。1986~2000年的15年间,全局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合格率)情况为:小学(中师) 99%(其中专科以上占60%),初中(专科)94%(其中本科以上占24%),高中(本科)84%。有78名教师被评为总局级以上骨干教师(国家级 1名,省级12名,总局级65名)。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诸多为垦区教育呕心沥血、献青春、献终身的先进典型。建设农场小学教师罗梅心里装着全班孩子,却难以照顾自己的孩子。唯一的小女儿患先天性失明症,直到三岁了,做母亲的竟然没有发现她看不见东西;龙镇农场“知青”教师白云杰,在家里为辅导后进生突发脑溢血,壮志未酬,倒在了不是讲台的讲台上;1989年,长水河农场十六队小学年仅22岁女教师王吉茹为抢救落水小学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事迹在《黑龙江日报》、《黑河教育》等报刊报道。
  (三)形成了一支能带动教育科研发展、能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科研队伍。1987年,管局在赵光农场召开首次教学管理调研会。会上,对赵光农场中小学结合年龄特点、心理状态、认识能力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主旨”的课堂教学结构及萧德老师的教改新路,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会议期间形成的调查报告以管局77号文件下发到各办学单位,在全局掀起了教研教改热潮。1988年,管局召开首次教研工作会议,确立了“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育思想。为进一步推动教研教改工作,对局、场两级教研机构编制、人员素质、职责、任务、经费提出明确要求,落实了运行机制及具体操作措施,强化了教研人员的实绩考核,使教研教改工作有形可检,有章可循。年内,各场、校突出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了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常规训练,进行了“两史一情”教育,深入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创造了德育工作新格局。龙镇农场场直中学经省教委批准,成为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所青春期教育试点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各场、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纷纷建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及文体训练队。其中二龙山农场学校的绘画,锦河农场学校的剪纸,赵光农场学校的新闻写作,长水河农场学校的体操队逐渐崭露头角,在管局历届文化艺术节以及总局、管局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一展风采。
  1988年,赵光农场教育科被省教委授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先进科研单位。至1989年新学期,“注提”教改在全局发展到10个教学班、 400多名学生。1990年以后,龙门、二龙山、龙镇农场先后引进了“三算”、“黑山集中识字”教改实验。1990年,北安农垦教育学会成立,引领教研教改工作步入了新的领域。实验学校趋多趋高,教改实验趋精趋细。以赵光初中为首的“青浦教改实验”、以二龙山场直小学为首的“尝试法”、以格球山初中为首的“快速作文”实验,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及教改实验区;萧德老师“学、导、演、练”教学法至1997年先后通过了总局和省级验收。“九五”期间,基础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轨,分局制定了实施意见和评估方案,全面启动了“电教工程”,广泛开展了以电化教学为标志的教学改革,为打造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加速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做为先进典型,在省教委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介绍了经验。2000年 6月,在总局科技兴垦大会上,北安垦区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被确定为大会唯一相关内容的典型。北安垦区有 4所学校被列为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并获得省级电教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郭建发撰写的报告文学《奔向教育的制高点》在《黑龙江教育》2000年第11期发表,详尽报道了北安垦区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创举;《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对此也做了报道。
  “九五”期间,被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总局级科研课题分别是4个、9个、48个,通过验收的分别为4个、8个、39个;获国家、省、总局级奖励的分别为49个、289个、336个;发表论文411篇。教师中有210人次获得分局级以上教学能手称号,有1 585人次获各类竞赛奖。1986~2000年,赵光党校盛利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古林茂、单永江、韩普维、孙宝成、赵亚茹、李淑芳 6人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有15人被授予省级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