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群众文化

第二节 群众文化


     
                 第二节 群众文化
  一、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文化部提出的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规划,全局积极开展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活动。1994年11月,管局制定了《北安农场管理局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1996年3月,管局又印发了《北安垦区“九五”期间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实施细则》。按照文化部关于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评比文化先进县及少儿文化三大工程同时抓的要求,管局又制定了《北安垦区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实施方案》,《北安垦区“文化先进队”(单位)建设评比方案》。开展了农村儿童文化园试点和基层文化先进单位的创建活动。经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北安垦区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文化先进单位创建成效显著。1994年,管局党委副书记季世春在全国农垦系统于新疆召开的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上介绍了经验。1995年,管局被文化部授予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单位。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倪开成出席了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并领奖。1996年,省农垦总局在北安、九三召开垦区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暨文化工作现场会,管局和赵光糖厂、赵光机校、二龙山农场在会上介绍了经验。1997年,分局在全省农村文化暨文化长廊建设会上介绍了经验。“九五”期间,分局命名文化先进队125个,文化先进单位127个。格球山、赵光、二龙山、红星、逊克、龙镇等 6个农场,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农场。尾山、引龙河农场、赵光糖厂、中心医院、赵光机校、第一高中等 8个单位被总局命名为文化先进农场或先进单位。
  二、企业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北安管局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90年代初,管局党委将北安垦区精神概括为“英勇顽强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甘人后的性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了北垦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各企事业单位也结合实际提出了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企业精神。并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主要街道广泛张贴。一些农场广泛开展了铸场魂、忆场史、建场标、唱场歌、栽场树、种场花、修场路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管局于1994年4月,召开了企业文化理论研讨会。1995年7月,管局党委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表彰了一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在广场文化建设上,根据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农场在场中心地区兴建了文化广场。每年春夏秋季,职工在早晨和傍晚,自发地集中在广场扭大秧歌,跳交谊舞,做健身操等。格球山农场采取场直单位轮流主持广场文化活动的办法,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活动水平。各农场利用文化广场组织周末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广场组织大型庆祝纪念活动平均每年都在 5次以上。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引龙河、红星等农场都组织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二龙山农场开展的以“展龙山风貌,扬时代风帆”为主题的文化系列活动,长水河农场开展的“唱爱场歌、壮爱场情”歌咏比赛活动等,使广大职工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三、文艺创作
  20世纪90年代,北安垦区各单位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在文化艺术节的带动下,创作了一批思想健康、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其中,有音乐、舞蹈、戏剧小品,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等。每届艺术节都评选并表彰奖励一批优秀节目作品及其作者、表演者。1990年,管局组团参加总局首届“丰收杯”文艺汇演,寄沫、曹启元、袁北极等创作的《丰收赞》等歌曲、曲艺节目;马学利作词、王双印作曲的《北大荒风采》和白秉英作词、王德全作曲的《北安垦区赞》,在文艺汇演中获奖。北安管局代表队荣获总分第二名。1992年 5月,北安垦区召开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垦区文联,马学利、白秉英为名誉主席,陶绍毓为主席,于杰等 7人为副主席,倪开成为秘书长。下设文学、摄影、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播电视艺术等 6个专业协会。1995年,管局组团参加总局第二届“丰收杯”文艺汇演,张金城、邢克然、付维秋等创作的文艺节目在汇演中获奖。管局代表队获总分第二名。在总局征歌比赛中,由张金城创作的《大荒北京人》、《北大荒恋曲》等歌曲获得 2个一等奖。1999年 6月,在总局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作品展评中,赵光机校袁朝晖、长水河农场白英州的书法和尾山农场刘长镇的漫画作品获铜奖。90年代初,二龙山农场小学和赵光糖厂小学成立了“小山花艺校”和“小晶花艺校”。后来又涌现了赵光农场的“小春花艺校”、龙镇农场的“小雪花艺校”等。各农场中小学还开办第二课堂,创作排练了一大批文艺节目,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北安农垦报》文艺副刊先后发表了垦区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书画、摄影等作品 1 800余篇幅。冯景彬、王昉等先后创作发表了小说散文集《故乡人》、《冯景彬小说选》、《王昉小说选》等。
  四、文化艺术节
  自1992年至1999年,北安垦区相继举办了 5届旨在“弘扬垦区优秀文化,展示群众艺术成果,促进经济贸易繁荣”的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声势浩大,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广泛,在垦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一届文化艺术节。1992年 5月21日在赵光农场举办。其中,分文艺演出、文艺作品评展、商贸大集三部分。文艺活动内容有赵光、二龙山农场的文艺演出,卡拉OK歌手比赛,新北大荒人故事会、“赞家乡、爱家乡、建家乡、奔小康”主题演讲会、时装表演,书法、绘画、剪纸、摄影作品展。在开幕式上,赵光中小学生表演了大型团体操。
  第二届文化艺术节。1993年 9月10日在锦河农场举办。这届艺术节的文化活动除了文艺演出、艺术作品评展外,增加了交谊舞比赛,场(厂)歌大赛。经贸活动除商贸大集外,还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和垦区名特新优产品展。艺术节邀请了国内客商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外商近百人。锦河农场中小学生在开幕式上表演了大型团体操。艺术节期间,签订经贸合作项目19个,成交额2.1亿元。
  第三届文化艺术节。1995年 7月26日在赵光糖厂举办。这届艺术节文化活动增加了戏剧小品比赛和游戏项目。省文化厅副厅长姚明理一行 7人专程前来参加艺术节。新加坡风亚公司驻中国总代理左中秋,总局副局长周茂林,总局党委宣传部,九三局、嫩江局、北安市、德都县党政领导100多名嘉宾参加了艺术节开幕式和各项活动。
  第四届文化艺术节。1997年 9月14日在赵光农场举办。这届艺术节恰逢赵光农场建场50周年,分局党委决定将艺术节和赵光农场50周年庆典合并进行。艺术节文艺演出以赵光农场为主。赵光农场在开幕式当晚,燃放大型烟火。艺术节期间,举办了场史展、灯展、蓝球赛和秧歌汇演,播放了电视专题片,组织了老知青重返故乡观光活动。总局副局长马学利、韩有,黑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国才,分局老领导王志远、孙玉春,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代表团,共计500多名来宾参加了艺术节。
  第五届文化艺术节。1999年8月至9月在分局及基层各农场举行。这届艺术节正逢建国50周年和迎澳门回归。分局党委在年初就印发了艺术节活动方案,确定以国庆为重点,基层单位为主,开展系列活动。按照“热烈、喜庆、节俭”的原则,坚持小型、多样、分散组织活动。艺术节没有集中大型的开幕式。在基层单位广泛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相继由垦区工会举办了交谊舞比赛,教育局举办了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宣传部、文化局举办了书法、绘画、剪纸、摄影等艺术作品评展活动。 9月28日,分局在北安天龙大酒店召开了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演出暨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总结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