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新闻出版

第五节 新闻出版


     
                 第五节 新闻出版
  一、报刊
  1990年 1月20日,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党委主办的《北安农垦报》创刊。省农场总局党委副书记邓灿为报纸刊头提字,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三版为政教,四版为副刊。其宗旨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与传播垦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情况、新经验、新成果、新人物;提供信息,反映职工群众意见,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为北安垦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编辑方针是:坚持实事求是、报道准确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反对假大空。提倡文字简练明快,通俗易懂,内容有指导性、针对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北安农垦报》4开4版,每半月一刊,一年后改为每周一刊,北安垦区内部发行,每期发行量5 000份,达到了全局职工平均每20人一份,报纸的印刷工作由管局铅印室承担。
  管局党委宣传部为北安农垦报社的主管部门。报社总编辑张沛,编辑4人,记者2人。1996年3月初,在管局机关机构改革中报社被精简,工作人员由原来的 7人减为2人,报社的日常工作由宣传部具体负责。
  1999年12月30日,《北安农垦报》停刊。10年间,《北安农垦报》共出刊了 378期,其中,原北安农场管理局期间发行了330期,北安分局期间发行了48期,总印发量189万份。
  1989年10月 5日,管局党委讨论决定,创办理论刊物,名为《学与思》。目的是促进垦区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局党委副书记曹景春兼刊物主编,史志办主任李兆禧任执行副主编。《学与思》由史志办负责编辑。10月31日,试刊第一期出版。1990年 3月初,总局局长刘成果在北安垦区检查工作时,看到《学与思》试刊第二期后,对管局领导说:“第一期我也看了。这个刊物办得很好,要继续办下去。” 3月10日,试刊第三期出版时,局党委决定不再试刊,也不另出创刊号,按试刊第一期继续出版。根据刘成果同志的意见,封面加印“学习体会内部交流”字样。
  理论刊物《学与思》的创刊出版,对垦区干部理论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垦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引导和理论指导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农垦》曾转载《学与思》发表的曹景春的文章《企业文化建设初探》、王法亮的文章《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鼓舞着我们开拓进取》、李兆禧、赵景文的文章《农垦精神形成的渊源》。
  1990年8月,因全省整顿报刊,未经正式批准而内部出版的《学与思》,出版第5期后停刊。
  二、广播电视
  (一)机  构
  在北安垦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全局广播电视事业应运而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促进了垦区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1977年,管局宣传处设立了广播电视事业科,兼管唱片发行和广播器材供应工作。1985年改为广播电视局,统管全局广播电视工作。1987年,总局编委下发[1987]23号文件,管局根据文件精神正式成立了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广播电视局,主管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宣传、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项工作;做好管局各农场广播电视局的业务服务指导工作。管局广播电视局下设新闻编辑和技术事业科。1988年以后,各农场也相继成立了广播电视局,全局有广播电视专业人员 113名。管局广播电视局历任局长是:方立新、寇晓明、于杰(兼),副局长:付维秋。
  (二)广  播
  80年代初,北安农场管理局有农场广播站15个,备有扩大机33部,总功率19千瓦。分场广播站31个,生产队广播站290个,高音喇叭981个。农场广播站除转播中央电台和省电台节目外,还自办本场新闻专题节目和各种广播讲座。90年代,各农场继续发挥广播作用。
  (三)电  视
  1、 电视网络。1980年,二龙山农场建立72米高的发射铁塔,正式建立了北安垦区第一个电视差转台。1988年12月,管局安装了海南机电厂生产 4.5米地面电视卫星接收天线,使局机关及管局中心医院家属住宅区的990多户居民接收到7套电视节目,成为黑龙江垦区及黑河地区第一个有线电视系统。1990年末,格球山、尾山、引龙河、龙镇、襄河、逊克、锦河、龙门等13个农场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其中:逊克农场为1仟瓦大功率发射设备,其余各农场均为50瓦。
  1992年,格球山、长水河农场场部地区分别建成有线电视网,接收转播出 7套节目。1996年 6月,襄河农场最后一个建成有线电视网。至此,有线电视已复盖北安垦区所属14个农场及6个管局直属单位。截至1997年,全管局共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92座,调频发射机 4座。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设计人员有:方立新、高文胜,施工负责人:高文胜。
  1998年11月,分局在总局通信光缆中加两芯光纤,建成北安分局二级广播电视传输骨干。1999年12月,北安分局与总局广播电视局签订协议,同意总局广播电视局投资建设北安分局二级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网络。2000年 3月初,总局广播电视局与北京文豪公司签订北安分局二级光网设备订货合同,下行光设备总计人民币85万元。当月底,北安分局二级光网 1 550毫米系统光发及光收设备到北安。 7月26日,高文胜、方立新二人用总局广播电视局熔接机开始熔接分局广播电视光网光缆接头,安装光网设备。8月3日,建设、赵光、二龙山、龙镇、格球山等农场和赵光糖厂、赵光机械厂光网开通使用,传送24个频道。10月 1日,总局广播电视局在哈尔滨利用电视光缆开通了垦视频道。信号通过光缆直接送到分局广播电视局和已接通二级光网的 7个农场。北安分局职工家属第一次通过光网信号看到了总局广播电视的节目。2000年12月,北安分局光网回传系统正式开通使用,选用深圳迈威公司的调频设备。2002年2月,总长510公里的分局与部分农场、生产队二、三级光网开通。年末,北三场利用移动通信公司敷设电视光缆网络建设工程完工,北安分局电视光纤网络已实现全程全网,覆盖了所辖的14个农场,直接收看到《北安垦区新闻》节目的用户已达3万多户,全局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98%,光纤网络达到1 000多公里,累计投资700多万元。
  2、 摄像编采设备。1987年7月,管局广播电视局购置第一套VO-5850系列专业级编辑机和DXC-3000P 三管摄像机。此后,大部分农场广播电视局也陆续购置了相应型号的设备,自办新闻节目。2001年7月,分局、二龙山农场广播电视局在北京购置2套数字摄录编采设备,型号为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摄像机D-400、D-610,编辑机为AJ-440+450,控制器为AD-850,另加一套DPS-极速非线性编辑机。至此,分局和二龙山农场广播电视局有线台的编采录设备已迈入数字化时代。2000~2002年,三年时间分局14个农场广播电视局,在农场的大力支持下投资 270多万元更新了摄像编采设备,已达到了上级的要求指标。
  3、新闻宣传。管局广播电视局自办《北安垦区新闻》节目,每周2次(2、4首播,3、5重播),播放时间为19点40分~19点50分;从1997年改为每周3次(1、3、5首播,2、4、6重播)。在北安垦区电视光纤网络开通后,分局广播电视局对原来的《北安垦区新闻》节目进行了新的改版,把每次播出新闻时间由10分钟改为30分钟,周日还开办了《热点访谈》和《垦区纵横》节目。《北安垦区新闻》平均每年发稿量由1 000多条增长到3 000多条。分局广播电视台向总局和省电视台投稿量平均每年在100条以上。
  1992年 7月,全国五垦区扶贫工作会议在北安农场管理局召开。会上播放了分局广播电视局张明文摄像、付维秋编辑、李兆禧撰稿的反映北安垦区发展建设的大型专题片《中国农垦兴起的地方》、《北安垦区治贫启示录》,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1997年 8月,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第三届建功立业评比活动中,北安分局广播电视局新闻部主任付维秋被评为优秀编辑。
  1998年至2001年,在总局党委宣传部、农垦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黑龙江农垦新闻奖评比中,北安分局广播电视局选送的由付维秋、王金花、韩元信、董红光等采制的作品《北大荒里开辟北大仓》、《绿色食品周带给人们的思考》、《没有画的季节》、《超高运载亚麻车触电起火进入加油站》等作品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这是北安分局广播电视局在总局新闻奖评中获奖项最高、也是最多的一次。
  2000年11月,北安分局有线电视台,赵光、二龙山、长水河、格球山、逊克和红色边疆农场有线电视站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第五届建功立业活动先进广播电视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