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事业改革
第一节 卫生事业改革
第一节 卫生事业改革
一、机构改革
1991年7月,北安管局卫生处改设北安管局卫生局,局长侯振兴。1996年3月,曹学斌担任卫生局局长。随着管局机关改革,卫生局由原来的5人精减定编为3人。根据北垦局发[1996]8 号文件精神,管局妇幼保健站与卫生防疫站合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种功能,交叉工作。农场妇幼保健站与卫生防疫站也相应合并,变为防疫保健站,管理职能不变,妇幼保健的具体业务由医院承担。
二、管理体制改革
“八五”期间,随着北安垦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卫生事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全局基本实现了科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完善了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开展了妇幼保健基金制,推进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在用人制度改革上,实行定员、定编、定岗,公开、公正、竞争上岗,充分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1998年,尾山农场职工医院一次下岗分流26人。1999年初,分局中心医院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实行双向选择,全员竞争上岗,层层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实行评聘分开。低聘和解聘行政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共78人,其中:科主任1人,护士长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48人,主管护师25人,清退临时工22人。
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本着按岗定酬,按绩取酬,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分局中心医院对临床科室及机关职能科室全部实行“综合经济目标承包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弹性津贴制,津贴按核定基数下发,完不成收入指标或工作不达标的,按规定减少津贴下发基数。1998年、1999年效益最好的科室年人均奖金4 000元左右,全院年人均1 600~1 700元。
在内部结构改革上,合并科室、压缩床位、剥离后勤,解决医院在科室设置上普遍存在小而全的历史遗留问题,改变床位、人员闲置,使用率下降,人浮于事的现象。分局中心医院,实行了并、转、兼、撤,机关科室由原来的15个科室合并为5部1办,临床科室由12个合并为10个,医技科室由16个合并为11个;后勤按照事企剥离的改革思路,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变福利型为经营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全局医院床位2000年比1986年缩减125张,门诊、住院处值班实行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变了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不高的弊端。
在医学模式改革上,局、场两级医院为了开拓医疗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强化医院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 4大职能上下功夫。1990年以后相继投入近千万元,购置了CT、彩超、血透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80多台件。同时,开展了科技攻关活动,研究新疗法,推广新技术。1997年以来,分局医院完成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等10项攻关项目。
三、运行机制改革
卫生机构通过不断改革和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起了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一是在药品的购销工作中,由原来的自主采购变为分局内实行药品专营(从1997年开始),再到全面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遏制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降低了药品价格,达到了让利于民,确保用药安全的目的。二是实行医疗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药费的增长幅度。三是在诊疗服务中实行“承诺服务”、“双处方”、“一日清单制”、“单病种最高限价”等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