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卫生防疫
  1980年6月,北安国营管理局建立卫生防疫站,为科级单位,编制15人。1991年3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防疫站调整为正处级。历任站长是:侯振兴、蔡玉琨、李新福。防疫站实有人员13人,其中,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 5人,初级职称5人。1996年,随着分局机关的改革,防疫站减少为6人,其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
  一、传染病的防治
  (一)病毒性肝炎防治。1986~2000年,北安垦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共有 2个高峰年,即:1989年、1990年。1980年以后,局、场两级防疫站相继成立,对病毒性肝炎采取预防为主,积极防疫,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由建站初期1981年的241.62/10万,降至2000年的 72.22/10万,病毒性肝炎得到有效控制。1989年 9月,尾山农场暴发甲型肝炎,共93例,患者多为5~9岁儿童。经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全部治愈。1990年 5月,锦河农场三十七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30天内发病12人,经应急接种疫苗和疫区处理,疫情得到控制。
  (二)伤寒病防治。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侵入消化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80年,北安垦区伤寒病发病达30例,是较高的年份,其它年份呈散在发生,每年在11例以下,波动不大。1993年4月,引龙河农场20天内共发生伤寒病8例,经疫苗应急接种和疫区处理,病情得到了控制,没有第二代病人发生。
  (三)细菌性痢疾防治。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古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它广泛流行于北安垦区各地,发病率较高,1980年患病率达 2 865.57/10万。由于局、场两级防疫站常年将细菌痢疾作为重点传染病抓好防治工作,在细菌性痢疾流行季节主要抓好环境卫生、饮食业卫生和个人卫生,使细菌性痢疾得到有效的控制,患病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 121.75/10万,下降到1996年的31.02/10万。
  (四)麻疹防治。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从1980年~2000年,个别年份呈散在发生。局、场两级防疫站对全垦区职工群众加强卫生教育,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做到“麻疹不出门,医药送上门”。对儿童采取计划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到1990年前儿童接种率达到 85%以上,使麻疹患病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10.56/10万,下降到1996年的3.30/10万。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原体存在于病人和携带者的鼻咽部,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预防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有一定效果。1980~1988年,在北安垦区流脑有散在发生,1989年以后流脑病仅有3例发生。
  (六)猩红热防治。猩红热是一种主要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1980年防治站建立初期,患病率高达81.20/10万,经过防治工作,以后逐年下降。1987年患病率为6.16/10万,1997年下降到2.77/10万。
  (七)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该传染病严重危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1980~2000年间,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发病趋势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发病率较高的年份是1988年,全局发病414例,发病率为226.62/10万,死亡19例,死亡率10.40/10万,病死率为 4.59%。1994年12月初,北安地区爆发流行性出血热,分局中心医院收治出血热患者 132人,创建院以来最高纪录。为了防治出血热,北安管局从80年代初起,各农场都相应成立了出血热防治领导组织,坚持落实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1986~2000年,北安农垦两级防疫站共投灭鼠药24 184公斤,使鼠密度由1980年的22.7只/平方公里降至2000年的 6.3只/平方公里,自1993年以来,各防疫站对易感出血热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48 322人,接种率达 50%以上。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在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上,全分局防疫人员严格执行“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就地治疗)的原则,本着就诊从宽,确诊从严。出血热防治工作已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八)百日咳防治。百日咳多呈散在发生,发病面较广。北安垦区1980年、1981年患病率分别为140.59/10万、201.83/10万,以后逐年下降,1991~2000年未有病例发生。百日咳的防治工作主要以菌苗预防接种为主。
  (九)森林脑炎防治。森林脑炎是由硬蜱媒介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病死率高、愈后后遗症重的传染病。北安垦区是从1994年开始发现森林脑炎病人,到1998年共发生15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53%。森林脑炎的防治主是在每年1~2月,对进入林区和野外作业人群接种森脑疫苗;二是教育人民群众进入林区和野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十)肺结核病防治。北安垦区肺结核病发病较高年份是1984年,患病人数 1 528人,但从1985年以后每年患病人数未超过 300人,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肺结核病治疗费有的病人负担不起,时治时不治,病情得不到控制和治愈,复治病人比例较大,造成结核病的传播,从而使肺结核病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国家将肺结核病的管理从丙类调到乙类,定期随访、体检、痰检、拍片,全程督导化疗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基本形成规范化管理。
  1996年,分局防疫站被总局授予“八五”期间卫生防病先进集体称号,李新福被总局卫生局授予“八五”期间防病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陈卓被省卫生厅授予“疫情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分局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1980~2000年) 表4-9                                 单位:人



   注:未列入表中的4种传染病发病情况如下:(1)狂犬病,1984年、1991年各1例,均死亡;(2)淋病,1994年2例,1998年3例;(3)疟疾,1997年1例;(4)乙脑,2000年2例。
  二、地方病防治
  (一)甲状腺肿防治。北安垦区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1997年前,患病率一直在5%~7%左右。对此病防治办法主要是口服碘化钾胶丸。1978~1980年,普遍服用碘化钾溶液和碘化钾胶丸。1980年以后,普遍食用碘盐,对婴幼儿和育龄期妇女服碘油胶丸和肌肉注射碘油;1990年,各农场卫生防疫站配备了碘监测包,在二龙山、赵光农场设立了甲状腺肿临床监督监测点。1994年开始,对孕妇、哺乳妇女、新婚育龄妇女、婴幼儿、 3~16岁儿童这部分特殊人群普遍服用碘油胶丸。从1997年开始,分局防疫站工作人员利用 4年时间对全局甲状腺肿人群进行普查,对全局8~10岁在校生1 858人进行尿碘监测,尿碘中位值<50mg/L占 9.3%;对居民食用碘盐监测合格率98.1%;碘盐全定量监测418份,合格率100%。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甲状腺肿病消除标准。
  (二)大骨节病防治。1986年,管局防疫站对全局 42 576名3~16岁儿童大骨节病情重新进行了临床普查,普查结果患病率比1984年下降了7.14百分点,经省和总局手片抽查测定,手片骨端好转率90%以上。发硒测定5~10岁儿童,由1983年的 87PPb上升到213PPb,证明口服亚硒酸纳是防治大骨节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1988年,大骨节病科研攻关点工作经省政府验收合格。1989年 6月,管局在建设农场召开基层卫生员地方病防治会议,对58名先进个人和20个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副局长刘大鹏同各农场主管场长签订了地方病防治责任状。当年底,省政府在北安市召开大骨节病防治表彰大会。会议参观了二龙山农场大骨节病防治工作现场,副省长黄枫和与会地市领导对北安管局和二龙山农场大骨节病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北安管局卫生防疫站被总局授予“大骨节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二龙山农场二十七队卫生员司秉珍被全国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评为“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1990年,经省专家组对赵光农场二分场十四队的18名7~14岁少年学生临床检查,未检出 Ⅰ度以上病人,认定达国家验收标准。到2000年,由于坚持服用亚硒酸纳,北安分局大骨节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属于一种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俗称“水土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但它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即氟斑牙和氟骨症。1990年,首次在纳漠尔电厂发现氟斑牙病人。 6月18日,管局卫生防疫站聘请中心医院专家联合对纳漠尔电厂165人进行氟斑牙临床检查,检查出患氟斑牙病人65人,其中,Ⅰ期47人、Ⅱ期17人、Ⅲ期1人,氟斑牙病检出率为39.4%。同时对纳漠尔电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5个水样进行了“试管法”检测,水含氟量在 1.5mg/L以下。同年,二龙山农场七队也发现氟斑牙病。1991年,省地方病防疫所专家组对纳漠尔电厂和二龙山农场七队进行定性监测,其中,纳漠尔电厂检查了 106名儿童,检出氟斑牙病34人,检出率为29.3%,水氟含量1.2395mg/L,尿氟均值1.67046mg/L,定为可疑病区。二龙山农场七队,检查34名儿童,检出氟斑牙病26人,检出率76.47%,水氟含量1.7717mg/L,尿氟均值 4.01956mg/L,认定为轻型饮水型氟病区。为了进一步摸清北安垦区氟中毒分布情况,管局对纳漠尔河流域的龙镇和引龙河农场的 6个生产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龙镇农场十四队、引龙河农场一队,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43.52%和35.19%,水氟含量大于2mg/L,认定为轻型饮水氟病区。到1998年经水质检查发现,全分局共有16个生产队水氟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近几年来,通过打深机井和降氟改水,16个基层单位的水质得到了改进,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病情也相对得到控制。
  三、计划免疫
  1982年以前,计划免疫实行按流行病学划分疫区,针对易感人群每年进行一次接种。1983年,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计划免疫实施细则》和《黑龙江省计划免疫工作(1983~1990)规划》。根据细则和规划精神,从1984年开始,局、场两级防疫站实行每年一至两次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接种率、卡证簿符合率、生物制品利用率、相应疾病发病率、冷链装备使用配备完好率、器械配备率(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卡痕形成率、接种事故发生率和业务培训等指标。1988年,管局所属各农场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度,计免适龄儿童参保率达到 90%以上。1990年,龙镇、长水河、襄河农场通过地区验收,各项指标均达标。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四苗接种率第二个 85%进行验收,红色边疆农场、逊克农场代表国家接受检查,经抽查7个生产队21名儿童四苗覆盖率达 100%。1992年,黑河行署对北安分局赵光、二龙山、锦河农场11个生产队脊髓灰质和四苗覆盖率进行考核,结果均达到国家标准。1998年10月,龙镇农场代表黑河地区通过省达标升级验收,抽查了42个儿童各项综合合格率达 95.2%。1997、1998两年,北安分局两级防疫站又开展了风疹和腮腺炎的普种工作,已完成分局规定的 50%的目标。据统计,2000年前,北安垦区接种甲肝疫苗37 475人份,接种乙肝疫苗24 631人份,接种风疹疫苗17 032人份,接种腮腺炎疫苗12 230人份。1993年,蔡建军被总局卫生局授予“防疫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