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人才的培养
第七节 人才的培养
农场培养专业人才包括为场内培养和给场外培训两个方面。
1958年6月末至年底,根据黑河地委的指示,为促进农业机械化高潮,农场为孙吴、逊克两县的农业社培训了80多名具有一级工、少数达到二级工水平的拖拉机手。培训内容包括机务管理的一般常识,主要生产知识,机车和农具的构造性能、使用、保养及一般修理,机械作业的技术要求等。培训方法主要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边学边做,做啥学啥。
1958年8月,黑河地区主办的农业机械化学校在农场3队开学。机校设2个班,只设农机专业。学员近百人。1959年8月,1个班的学员合并到赵光机校,另1个班的学员毕业后,分配到黑河地区的各农场。
1965年8月,黑河农垦局在农场创办黑河农垦机校,校址设在现1队。校长苏廷才,教员6人。学员来自爱辉、孙吴、逊克等县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通过国家考试录取。8月份录取工作完成后,因没有校舍,学员自己动手,用2个月时间盖了2栋土房,一栋做教室,1栋做宿舍。10月份正式上课。学校设财会1个班,学员34人;设农业机械2个班,学员64人。学校共有学员98人。学制为1到2年。
当时学校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冬天,学生戴帽子睡觉,有时棉被都冻在墙上。但这些学员都能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克服困难,勤奋学习。1966年10月,财会班学员毕业。1967年11月,机务班学员毕业。这些学员都被分配到黑河农垦局所属各农场。现在,都已成为机务、财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有些还当了领导。
这期学员毕业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学校便停办了。
这批学员中,1966年、1967年分配到红色边疆农场的学员有:
机务:宋培富徐运泽宁振醒孙英山徐力(女)梁玉兰(女)
李希英(女) 刘玉花(女)
财会:吴月琴惠桂花吴兰华孙吉珍孙丽娟王树荣韩丽沈秀芝刘明兰
马桂新于风文朱香兰刘秀敏白,莉于桂芝孙桂芝刘树德
到1967年末,农场共培养224名技术人员,25名管理人员,为新建场输送了30多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