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之初,由于畜力作业的需要,开始饲养大牲畜。1949年,农场购买了20多匹役马。1952年,农场饲养的130多头黄牛,冬季因病死亡50余头。到1953年夏初,爱辉县把农场移交给黑河地区时,农场有役马25匹,非役马6匹,役牛8头,菜牛80多头,猪20多头。此后到1956年末,畜牧生产呈衰落趋势。1956年11月,黑龙江省农垦厅从青冈县拨给农场100匹役马,1957年农场的大牲畜又有了增加。
1958年秋,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农场开始重视畜牧生产。为了贯彻“公养为主,私养并举”的方针,农场在现10队处建了畜牧队。畜牧队集中饲养了各队的闲散牲畜。1959年畜牧队扩建为畜牧分场。张守信任场长。分场内部分为大牲畜队、养猪队、养鸡队、养蚕队、捕鱼队和饲料生产等6个专业队,是个名副其实的多种经营畜牧生产单位。当年,分场各业都有了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一九五九年畜牧队畜牧发展情况 单位:头、只、把
为了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分场饲养了236头母猪,占生猪总头数的61%。至1959年底,公养畜禽全场平均7.7人一口猪,1.6人一只鸡。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由于饲料奇缺,各类牲畜大批死亡。到1962年,由于分场自身仍解决不了饲料短缺问题,农场决定撤消畜牧分场,把牲畜重新调配到各农业生产队;实行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分散饲养。此后,农场再没重建畜牧队。
1960年,在“大跃进”浪潮的推动下,农场贪大求洋,不顾自身条件,脱离实际,在3队盖了1千平方米的鸡舍和540平方米的猪舍,购置了电气孵化器,搞现代化饲养。但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去,仅进行了试生产,就半途而废了。
六十年代中期,农场畜牧业发展仍然缓慢。1968年末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后,单纯强调公养,对职工家庭的畜、禽实行限养、禁养政策,这时期,户养的畜、禽大量减少。以1969年养猪为例,全场年底猪存栏2379头,其中户养仅135头,只占总饲养量的5.7%。1970年,户养猪虽有发展,也只占12%强。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兵团大力发展公养牲畜,特别着力于猪、羊业。成立兵团前,1967年农场从大西江农场购进细毛羊600只。成立兵团后,1969年又从海拉尔购进粗毛羊2千多只。然而,由于多数从事养羊业的知识青年缺乏饲养管理知识和经验,造成绵羊大量死亡。至撤消兵团前的1975年,年末存栏数只有830只。后因无人重视,至1979年,全场仅剩65只羊了。
1971年后,三团下令凡是能打粮的生产连队都养猪,同时对职工户养小牲畜也放宽了政策。一时间,养猪业蓬勃发展起来。1971年末,生猪存栏4649头,是组建兵团前1967年的一倍多。其中户养1966头,占全团生猪总数的42%。至1976年,养猪业发展到高峰,存栏近万头。此后,又呈下降趋势。1973年,由于不重视饲养管理,各类牲畜大批死亡,当年死亡大牲畜107头,羊2450只,猪3557头,其中仅10月到12月的3个月,就死猪1350头。
兵团时期,1970年,一师独立三营并入三团大牲畜518头,其中马193匹,黄牛293头,奶牛32头。同时并入羊1073只,猪988头,其中公养生猪841头。1972年一师64团并入大牲畜177头,其中马75匹,黄牛96头,奶牛6头。同时并入羊144只,猪712头,其中公养生猪514头。还并入公养禽393只。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畜牧业生产仍呈下降趋势,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仔畜成活率低,饲养成本过高。1977年,母猪产仔平均年产1.3窝,每窝仔猪平均成活仅5.7头。马、牛、羊的仔畜成活率也仅只有70%。由于饲养人员多,养畜少,以及由于精饲料占饲料比例的60%而造成的畜产品成本过高,致使当年全场猪肉成本平均每斤高达3.36元(当年市场猪肉价格每斤0.80元),个别的连队如36连,斤成本竟高达12.86元,比市场价高了16倍。
1980年,针对农场机械化装备迅速加强的特点,农场提出了“压马、增牛、调整猪”的畜牧生产方针,压缩马匹存栏数,规定大型生产队养马不超过20匹。同时对畜牧生产班组实行“包、定、奖”政策。亏损生产队包到个人,场与个人“二、八”分成,二归公,八给个人。
1982年,农场对生猪生产实行“个体私养和集体公养并举”的方针,并对公养猪实行了经济责任制。当年,有12个生产队养猪盈利。
1984年试办家庭农场后,场内成立了4个养畜专业户。年初,在试办家庭农场过程中,农场把全部公养牲畜,计马277匹,黄牛126头,猪2677头,鹿47头,通过转让形式全部卖给了职工个人饲养。至此,农场结束了公养牲畜的历史。红色边疆农场畜牧生产统计表
单位:头、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