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业门类

第二节 工业门类



  一、机械
  红色边疆农场的机械工业是伴同农机修配发展起来的。1958年前后的农机修理主要是更换零件,自己制造不了零部件。1959年10月1日,修理厂扩建了铸造车间,从而结束了外购铸件的历史,为农场自行加工制造零部件奠定了基础。建修造厂28年,职工由3人发展到133人。现有金属切削、锻压设备29台。设有铸造、锻压、金属加工、板金焊接、总装等车间。1965年,工人王建勋制造了“东方红”拖拉机支重轮密封罩,经鉴定,性能良好,在场内广泛应用,并部分外销。1981年,工人吴占昌、孙润杰等制造了32台“E512"和“东风”收割拾禾台,装备了场内收割机。1983年,工人李福全、崔更新制造的暖气片生产设备,在当年暖气片试生产中应用,效果极佳,使后来暖气片生产得以顺利进行。1984年底主要修造设备统计表



  二、粮油加工
  红色边疆农场的粮油加工业始创于大办工业的1958年。在这以前,农场吃粮是靠把自产的原粮运到大五家子屯用马拉石磨加工来解决的。1954年至1958年春,除1956年后有1台座机带动的钢辊磨能部分加工自产粮之外,不足部分吃粮由黑河镇供应。
  1958年“大跃进”时,农场于小五家子屯建了粮油加工厂,当年投产。厂房是一栋土房,面积150平方米。装备有2台石磨,1台800毫米钢辊磨,1台碾米机,用“C—6”引擎带动。1组小油榨,3个油榨口。工人40人左右。日产面粉300公斤左右,日榨油150公斤左右。粉质无级别标准,生产无定额,产量只能满足场部和三个生产队的需要。即使如此,加工厂的兴建,也为解决农场的口粮供应提供了保证,不再从黑河镇进口商品粮。1958年下马厂屯遭水灾后吃粮断绝时,粮油加工厂及时加工了玉米面运送给下马厂社员,解决了“断顿”的燃眉之急。
  1966年5月,为了适应农场日益扩大,人口逐年增加的需要,农场开始着手扩建加工厂。王庆阁负责扩建的具体领导工作。1967年建成了24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制粉车间,安装2台218型,2台125型小磨,1台自制800毫米钢辊大磨。1968年9月正式投产。日产面粉3.1吨左右。
  1968年,建砖瓦结构榨油厂房1栋,面积150千方米。安装螺旋式热榨机4台。日产豆油150公斤。
  1970年独立三营,1972年64团分别并入三团。这两个单位都自建有小型粮油加工厂,能够自给。
  1974年6月30日深夜,粮油加工厂被雷电击中引起火灾,制粉车间厂房连同全部加工设备被烧毁。为解决面粉供应问题,临时改在黑河镇加工。约3个月后,修复了厂房,安装了218型2台,125型2台,150型1台共5台小磨。
  1978年开始在大五家屯西侧建粮油加工厂,至1980年建成投产。新建的粮油加工厂占地41亩,厂房全部面积4706平方米。其中制粉车间主楼4层,1320平方米。安装FMS—600型磨粉机4台;制油车间面积416平方米,安装200A—3型榨油机1台,实现了榨油机械化。榨油产品为水化油。出油率13%,面粉出粉率75%。投产后,生产效率最高的1983年,年产面粉2312吨,豆油87吨。除自给外,略有盈余。由于面粉加工设备加工能力大,而自给性生产仅需3个月的生产即可完成,设备利用率仅为25%,所以面粉加工处于严重吃不饱状态,致使先进的制粉设备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历年粮油加工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



  三、食品加工
  红色边疆农场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有白酒、酱油、糕点、冰棍等。
  白酒1957年农场在小五家子屯首建酒坊,土房,面积约150平方米,年产40吨左右。从1972年开始,7、8、9、10队和实验站也陆续建起了小酒坊。1967年,全场生产白酒高达26吨,创建场后白酒生产的最高记录。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多数生产连队建有酒坊,生产少量白酒。1981年,粮油加工厂建起了380平方米的制酒车间,年生产能力近20吨。
  酱油1967年,在小五家子建了酱油车间,部分地解决了吃酱油从外地进货的困难。1980年,粮油加工厂建了一个有17个窖,日产酱油250公斤左右的酱油车间后,酱油已能自给。
  糕点农场生产糕点分为两个时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70年三团从37连(原加工厂)分出一部分人组建了40连,生产副食。当年,在小五家子盖了450平方米厂房,购置了设备,入冬时投入生产。该厂生产饼干和桃酥,但由于生产技术过低,生产的饼干铁硬,咬不动,桃酥不酥,被人们取笑为“青年乐”牌。而生产的糖块成了糖条,只好降价处理掉。这个厂1972年末停产了。恢复农场体制后,粮油加工厂重新开始了糕点生产,品种有桃酥,月饼和面包。从1981年开始生产的月饼,由于质高价廉,人们争相购买,节日期间供不应求。
  冰棍农场的冰棍生产始于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1972年。当时在小五家子建了冰果厂。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只生产了2个月就停产了,厂房和设备也全部弃置。1983年粮油加工厂重建冰果车间,当年就生产20万根,1984年,猛增到50万根,还满足不了需要。发展前景甚是可观。历年副食品生产情况统计表
                           单位:吨



  四、建材
  1、制砖
  红色边疆农场的制砖业始于1957年。当年春,由基建负责人张尧良和技术员姚福和主持,在现实验站西五林带处建了一座马蹄窑,人工扣坯。当年生产的约10万块红砖除建三队食堂打底座用之外,都用于了房屋维修。
  1959年春,农场正式建立砖厂,位于小五家子屯西山脚下,现实验站西约1公里处。当年打井并建土窑2个。小窑一次烧2万块,大窑3万块。年产红砖50多万块。仍然是人工扣坯。
  1966年,由于房建和维修的急需,砖厂进行了扩建,先后建起2万、3万、5万马蹄窑各一个。但仍是笨重的人工扣坯,产量上不去,满足不了农场发展的需要。1968年购进了1台制砖机后,才开始了机械制坯。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69年战备时,从砖厂分出20余名知识青年,由老职工陈运起带领,在潮水西山的18连(伪满时期的“满托”处)建土窑烧砖,年产红砖50到80万块。这个土窑生产一直延续到1975年新砖厂投产。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生产建设兵团三团掀起了生产红砖热潮,好多生产连队都建小砖厂,生产红砖,当时劣质红砖随处可见。忙活了近二年,全下马了。
  1974年春,三团始建新砖厂,地点定在潮水西山,1975年建成投产。1974年春,三团成立青年突击队。由徐东明任队长,那延吉任指导员。他们带领近200名青年,起早贪晚,日夜突击,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建起了1座18门轮窑。轮窑占地750平方米,每门装坯9千块,4至5天烧一轮,出砖16万余块。连续生产,年产砖可达600万块。砖厂自投产到1984年,10年间累计生产红砖4500万块。总产值170万元。除满足农场自身需要外,还外销北安、孙吴、逊克、黑河等地。历年红砖、锯材、原煤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块、立方米、吨



  2、制材  
  农场的制材业是适应基本建设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从1959年有第一台电锯开始,至1983年建带锯车间,制材业一直隶属于基建队。1980年虽成立了制材厂,但也只存在了几个月,当年秋仍并入基建队。农场1960年在小五家子屯建了一个圆锯车间,按基建要求加工房建用材。1969年撤消。1969年后,各生产连队都建起队属小型圆锯设备,完成本单位的木材加工任务。
  1983年,农场在小五家子屯新建了带锯车间,厂房420平方米,安装了1台52英寸带锯及附属设备。生产能力每班次45立方米,年可加工木材4千立方米。1984年,已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