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口变动

第二节 人口变动



  红色边疆农场初建时仅有职工7人,不带家属。农忙时,多从附近农村临时雇用工人。至1952年,全场12户,80口人。1953年农场隶属黑河地区,从1954年开始,黑河地区陆续调干部、工人进场,农场也从黑河镇等外地大量招收工人,到大规模开荒并开始组建生产队的1956年时,人口已比1952年增加18倍。至1958年,大五家子乡的3个农业社全部并入农场,共计并入582户,计1936口人,其中男1118人,女818人,使农场人口在年底急剧增至877户,2900人,形成了农场第一次人口高峰。1959年至1965年7年间,人口增长缓慢。1965年底,全场人口4032人,比1958年增长了40.3%,平均年增长5.27%,远远低于耕地面积年平均增长36%的发展速度。这期间,1959年虽从山东梁山,1960年又从山东冠县两次迁入近五百人,但这些移民,连同1956年从山东鄄城迁来的移民,在1961年前后多数返回原籍,定居者不多。1960、1961两年共迁入475人,而两年迁出者竟达651人。仅1961年全场就迁出635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山东移民。这7年,农场正处于发展时期,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四方人士,所以人口仍逐年增加。
  1966年至1980年11年间,农场的人口变化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有二个:一是1966年3月,沈阳军区的转业官兵215人及其家属来场,二是1968、1969两年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农场。1969年农场人口达到建场后的最高峰,24629人,是“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5倍多,形成第二个人口高峰。
  1970年后,农场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原因有三:一是1971年三团整顿,一部分知识青年调往二团(原新华农场)、六师,大庆,二是1970年后,知识青年开始办理“病退”、“困退”,陆续返城。1979年知青返城达到高峰,至年底,留农场的只剩178人,三是1972年并入三团的原一师64团(农场4营)1980年划给五大连池农场;四是由于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1980年下降到5.5‰,1980年人口降到11110人。1981至1984年间,虽有进进出出,但人口始终稳定在1.1万人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