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建场初期,职工多穿中山装和便装,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多穿便装。流行颜色黑、白、灰、蓝。衣料是花旗布。1966年以前,女穿灯芯绒、男穿条绒,被视为家境富裕者。夏季穿布鞋、胶鞋、翻皮鞋,冬穿棉布鞋、棉胶鞋、布靰鞡、或土法熟制的扎皮靰鞡(里面絮草)、毡疙瘩(毡窝)。夏戴解放帽,冬戴兔皮、猫皮、狐皮、貉皮帽,汉人也有戴狗皮帽的,一般是夏季衬衣长裤,冬季棉衣棉裤很少套罩衣。冬季外出穿棉布大衣或棉夹克。女围头巾起于六十年代初。三九严冬外出,头戴貉壳帽子,脚登狍皮腿缝制的“其克密”,身穿狍皮大哈,坐在爬犁上,整天暖和和的。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大人小孩很少有穿不带补丁衣服的,衣服、鞋都家庭自做,极少有人去县城购买或订做衣服。六十年代后期,买成衣或买衣料订做衣服才逐渐时兴起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场内青年多以穿军装、戴军帽为荣,纷纷用绿棉布仿制。这种情况持续到1968年底。1968年以后,随着大批北京、上海知识青年进场,服装式样开始多了起来。1971年后,化学纤维衣料的确良、涤卡、涤纶等兴起,成为热门货,人们争相购买,并通过知识青年从大城市购买新颖的衣服。场内衣服款式有了新变化。
  1978年以后,服饰的面料、颜色、款式逐渐丰富起来。化纤面料逐渐地替代了棉布,涤卡是人们崇尚的高级面料,很流行了一些时候。1983年起,年轻人结婚购置呢料的多了起来。滑雪衫也开始流行。1984年、套服、西服开始普及。青年人抛弃喇叭裤开始穿筒裤。青年人多穿皮鞋,女青年多穿高跟鞋。羊剪绒棉帽逐渐被獭帽代替。进入八十年代,人们的穿戴打扮变化一年一个样。
  建场后到兵团结束的1976年,人们春秋御寒内衣多用“卫生衣”(绒衣),很少有人置穿毛线衣。1977年起,逐渐添置起了毛衣,穿绒衣已是罕见之事,而女青年则多用新颖款式的毛罩衣来打扮自己。
  二、饮食
  1、家庭食用
  农场家庭饭食主要有面粉、米、豆制品、肉类和各种蔬菜。主食以面粉为主,品种单一。
  建场初期,饮食以玉米面、白面为主,杂以小米。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主食逐渐改为以白面为主,粗粮逐渐减少。1979年后,农场减种玉米,形成了主食只供应白面的单一情形,为了改变主食单一现象,个人常外出换取小量粗粮。1980年后,场内一些单位曾多次用白面到外地兑换大米来调剂生活。
  兵团时期,实行以单位为主体集体种秋莱,越冬蔬菜较为紧张。恢复农场后,扩大秋莱种植面积,精心管理,蔬菜达到自给有余。场内居民多自养猪,肉类供应除夏季外,一直比较丰盈。
  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多,职工饮食水准也逐步提高了,主食花样翻新,经常包饺子、包包子,炸油条麻花。莱肴追求色、香、味,按高级食谱烹制。红烧肉、酥白肉、浇汁鱼、溜肉段等饭店水平的菜肴,早已成为人们佐餐的常用莱。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往往一桌就摆十几个菜。当地群众旧时用的八大碗、大锅肉已经绝迹。人们的食用水平正逐步向小康生活水平发展。
  2、副食及粮油供应
  农场食粮按国家标准实行农场供应制。口粮只有面粉,食油是豆油,每人每月供应0.25公斤,农忙季节和年节每人补贴0.25公斤。
  由于场内不生产大米,1980年以后,场粮食科每年都从外地兑换和购买大米供应职工。1980年30吨,1981年30吨,1982年100吨,1983年100吨,1984年30吨。
  商店供应的副食品主要有食糖,糖果,罐头、酒、糕点、盐,酱油,醋、猪肉、海鱼等。1980年,主要副食品人均耗用量为白糖、红糖6公斤,糖果2.5公斤,罐头4.4瓶,白酒、果酒3.95公斤,糕点4.95公斤。1984年,包括个体商店销售量,人均耗用量为食糖2.55公斤,糖果2.05公斤,罐头6.4瓶,酒3.85公斤,糕点1.85公斤。酒、酱油、糕点等副食大部分是农场自产的。
  1982年开始,场内啤酒销量剧增,当年销售30.6吨,1984年销售48吨。
  肉类多是自产自用,互通有无,冬季因可冷冻贮藏,猪肉消耗量大。1984年,10队自宰生猪133头,约10500公斤,其中仅养猪户自用即达3.800多公斤,人均10公斤。农场商店副食销售量(1980—1984)



  三、住房
  1961年以前,职工住宅全部是土木结构房屋,有柱脚、木柁、檩椽等木结构。墙壁为草泥拉哈辫。单层门、窗。室内塔土炕。满族、达斡尔族多是搭南西北三面火炕,烟囱立在西墙外,有烟道与炕相通。烟囱多用掏空的圆木或铁管,墙壁用细砂抹平,也有刷上白灰的,部分住宅糊上保暖纸棚。厨房和居室分开。冬季取暖除利用火炕之外,多数人家在居室放置一个火盆。屋顶苫草,独门独院。
  1962年,农场于小五家子屯建砖瓦结构住宅。但由于资金短缺,以后砖房发展缓慢。直到1966年,才利用潮水原侵华日本军营的旧砖在潮水、陶家车站(现3队)、小五家予三处大量建砖房。这批房,由于受旧式房屋样式影响,仍然是低檐小窗。
  1972年后,住宅建设转向以砖结构为主。至1984年底,全场84521平方米的住宅中,砖瓦结构的达60886平方米,占72%,人均9平方米。
  新建砖房粉壁高窗,宽敞明亮,每栋分为4至6户,规格不一。每户3间或4间,设有起居室和客厅。地面多用水泥铺敷。
  红色边疆农场职工住宅宽松。建场初期至1966年,每户平均占有住房24.5平方米。三团时期,大盖土木结构住宅,户均住房36.84千方米,1980年后,户均住房29.82平方米,场级干部65平方米,科级干部58平方米,一般干部42平方米。房屋收费标准,三团时期砖房每平方米0.07元,土房每平方米0.03元。1984年8月,农场对现有住宅、新建住宅及使用办法以及住公房的范围及收费办法作了新的规定。规定现有住宅按质定价,卖给职工。砖房、按造价,农场补贴三分之二,职工付费三分之一;草房归职工。使用和维修不收费;职工私人建房每1平方米农场提供450块砖,木材价格优惠30%,生产单位副队长,场直单位副科级(含助工)以上的干部享受住公房待遇,除按规定交纳房费外,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增交房屋资金占用费0.1元。1966年—1984年住房面积情况
                          单位:平方米



  四、用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收入的增多,农场职工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家庭日用品正向高档发展。立柜、收音机、钢管沙发逐渐被淘汰,代之以组合柜、收录机、捷克式丰田式全包沙发,洗衣机、电饭锅等高档用品,并且在样式、质地、色泽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已经普及,1984年底场内有各类手表3775块、百户占有量139块,自行车2268辆,百户占有量83辆,缝纫机1493台,百户占有量55台。
  自从1979年场内职工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以后,全场很快兴起了电视热。场商店销售的黑白电视机供不应求。场商店1981年销售黑白电视机505台,1982年518台,1983年249台,3年内,商店计供应电视机1272台,还满足不了需要,群众纷纷到外地购买。至1984年底,全场有电视机1839台,平均百户有67.53台,而且更有易黑白为彩色的势头,1984年底,全场职工拥有彩色电视机7台。
  至1984年,职工个人拥有各型收录机412台,洗衣机1210台,轻便摩托车8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