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作物栽培

第四节 作物栽培


一、耕作
  1950—1955年,实行连年同层秋翻秋耙。1956—1966年,实行连年深浅翻交替秋翻秋耙。虽然在制度上规定是秋翻耙,但因受设备及气候影响,实际是完不成秋翻秋耙任务,所以每年播有一定数量的春翻、春耙地。连年翻地对新开垦的土地来说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破坏草和树根、疏松熟化土壤、提高地温,并且有平整土地,蓄水,提高肥力的作用。但也有弱点,(1)同层平翻形成一个犁底层。(2)连年秋翻,提高了作业成本;易受风水侵蚀,秋涝时陷车。秋翻春耙的地块,冬季积雪多,春耕时泥泞陷车,容易出现“兔子窝”。至于春翻春耙的地,是有弊而无利。在这个期间里,由于春翻、春播交织在一起,时间特别紧张。为了抢农时,曾在大豆茬上进行耙茬播种,来作为辅助性的耕作措施。但因对耙茬地没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耕作时不考虑活土层的深度,上年的杂草和田间清理情况,一律对待,所以效果时好时坏,因对此有争议,故没形成制度。
  1967年以来,开始实行“平翻深松少耕法”。在大豆,玉米茬上“秋耙茬”种小麦。一年麦茬“耙茬”还种小麦,二年麦茬“松耙”种大豆。大豆、甜菜实行“中耕垄沟深松”,土地3~5年耕翻一次(低洼地3年,坡岗地4~5年)。
  经过这一耕作改制,打破了连年平翻所造成的犁底层,还能保持土壤层次不乱,使土壤理化性状明显变好,供肥、水能力增强,减少了风、水蚀,提高了抗旱耐涝能力,减少了杂草危害。土壤速效氮磷明显增高,上作残肥得到有效利用。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有培肥地力效应,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和虚实相间,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可增产6~46%。
  二、轮作
  1955年以前,农场的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很多地号往大扩展,当时人们边开荒,边生产,地块面积定不了型,只是靠串地号轮换茬口,换茬以麦→豆→麦→杂为主体。
  1956年,试行五区轮作:麦→豆→麦→麦→豆(杂)。各区面积占20%,其中杂谷区,大豆占7.4%、玉米占5.6%,谷子占2.5%,其它占3.4%。
  1967年农场80%的可垦荒地基本垦完,生产队、地号基本定型。全场地号统一编号,并营造了农防林。为了便于土地管理,轮作上采取“远三区近四区”的轮作方式。远三区麦→麦→豆,各区占全部播种面积的27%。近四区麦→豆→麦→杂(种饲料等作物),各区占全部播种面积的4.8%。
  1980年开始实行耕作改制轮作方式,由远近两区改为“主、副两区”。主轮作区为生产田,有麦→麦→豆三个区,每区占播种面积30.34%。种子田(副区),有麦→豆→麦→油四个区,每区占播种面积0.25%。饲杂工业原料田(副区),有甜菜→饲料(豆料)→饲料(禾谷料)→杂(马铃薯、工业原料),每区占播种面积的7.27%。
  1983年,一分场完成轮作周期后进行经济比较,在同时进行深松少耕和化学灭草等主要措施的后3年,平均亩收入增加4.91元,大豆亩产261斤,创历史最好水平。轮作与耕作配套情况如下:
   轮 作 与 耕 作 配 套 情 况






  三、主要作物栽培方法
  小麦 行距:基本是15厘米,有少部分7.5厘米,试验过15厘米交叉播种。在种子田应用过30厘米宽苗眼和45厘米的双苗眼。小面积搞过2:2小麦与草苜蓿间种。
  保苗株数:五六十年代每垧保苗400~500万株,70年代为550~650万株。八十年代600~700万株。
  收获方法:1950—1958年,以联合为主,人工割、机械脱为辅。1959年开始,以分段收割为主,联合为辅。1982年创造了“抬头铺、宽薄铺”。60,70年代曾两度种冬小麦,未成功。
  大豆 50年代,垄上耕种或随播随起垄。行距70厘米,垧保株数30~35万株。收获时是人工割,拉到晒场脱谷。60年代,平播后起垄或随播随起垄。行距60~65厘米。密度35~40株/


。70年代,垄上双条播,大行距65厘米,垄上小行距3~5厘米。1979年行距缩到 30厘米,后来定型为36和45厘米两种,密度45~55株/

。80年代的大豆栽培可概括为“早、窄、平、化、密”,即用早熟品种、平播垄管、窄行距、大密度、化机人综合灭草。应用氮磷化肥。收获时联合为主。
  玉米 五六十年代,实行垄作,人工穴播。行距70厘米,保苗47~51株/


。收获时人工掰棒,机械脱粒。70年代初,学涝洲搞横串带,大豆,玉米套种、间种和一埯双株、定向点籽等。70年代后期推广了玉米育苗移栽技术。 现在农作物栽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物的四苗(全、齐、均、壮)率低,播种深度控制不严,标准作业不平衡。另外大田作物整地散墒、草荒严重。影响产量提高。
  四、全年农事活动
  多年的生产实践,根据自然条件及人机畜三力水平,基本上形成以每月的5日、20日为分界线的作业农历。三、四分场要比一、五分场略晚3~5日。
     全 年 各 月 农 事 活 动 一 览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