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务管理

第二节 机务管理


二龙山农场的机务管理工作,从建场起到1984年分为六个阶段。
  1951——1954年为第一阶段,特点是边学、边干、不断总结提高。主要抓了三件事。
  第一抓使用和保养。当时由于没有经验.加之农具又不配套,对拖拉机的使用极不合理,大马拉的是小车,造成很大的浪费。如用C—80拖拉机拉1台播种机播种,可是保养仍按工作小时为依据进行保养。驾驶人员是通过多次保养才逐步了解拖拉机的各部分构造,熟悉每个油嘴和每个定位销的作用。
  第二抓作业方法。驾驶人员边学边实践,学会三区、四区套耕法,如对角线与斜耙法、干线卸粮法等,另外抓机具的标准使用与调整。
  第三搞培训。二龙山农场的农业机械增长较快,仅4年,拖拉机已达到32自然台。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每年冬季都办学习班,培养机务人员,共培养出机务人员400多人。
  1955——1958年为第二阶段,特点是全面提高。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两件事。
  第一件,建设修理网点,建立机具档案。总场建立了农机修理基地一一修配厂,分场成立修理所,生产队建保养间。农机修理网点初具规模。并把历年引进的农机具分类建立档案。
  第二件测定和使用保养。在农机科设立查定组,查定人员跟班作业摸清各种作业的数据,为定额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行保养的定额管理.开展劳动竞赛。
      不同车型不同保养号保养费用定额
                         单位:元



       德特—54保养物资零件定额表






  规定了保养职责:车长负责班次保养,机务队长负责1、2号保养,技术员负责4号保养。
  在机车使用上建立了“两足、四净、五不加、六不准、七不交”的制度。两足是油足、水足;四净是油、水、空气、机器净;五不加是油不过滤不加,热车冷水不加,硬水不加,加油时工具不净不加,不合乎季节用机机油不加;六不准是温度不够不准起动车,操作不熟不准驾驶车,驾驶员酒后不准开车作业,照明不好不准作业,检查不好不准开车,机车带病不准使用;七不交是双班保养不完成不交,农具缺件不交,白班不给夜班打好扦不交,情况不明不交,工具不清点不交,故障不排除不交,油水不加足不交。 这个阶段机务管理较好,标准台标准亩比上阶段提高3.7%。
  1956—1963年为第三阶段,其特点是故障多,效率低。机务管理人员在这个时期集中精力抓机油代用和采购零件。这时机车没有机油就用榆树皮水代替,机车上超限的零件,没有新的就凑合着用。原来的规章制度打破了,保养的规定也没有了。机务管理出现了“一高、二多、三低”的现象。一高是成本高;二多是耗油多、故障多;三低是出勤率低、效率低、完好率低。标准台标准亩比上阶段下降34%。
  1964—1968年为第四阶段,重点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加强保养。推行作业、维修、调整的标准化。对机车使用达到“三净、四不漏”。三净是油净、水净、空气净;四不漏是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漆。1964年涌现出三年无大修的东方红54—276张守常车组,该组荣获农垦部标兵车的光荣称号。
  1969—1978年为第五阶段,重点是加强修理网点的建设和提高机务人员素质。首先抓了“三库一场”的建设,到1978年,建筑面积总和为16320平方米,其中车库8000平方米,零件库3300平方米,油料库1200平方米,农具棚3700米。分场成立了修理所,生产队有烘炉、钻床、气焊、电焊,个别生产队有车床。从此高号保养不出队,小修不出分场。各级修理点对50年代的旧机型进行了整装,使之继续为生产服务。 1973年实行按耗油量的计划定时保养法。保养时间由加油员按各车的耗油数通知各车组进行保养。
  其次抓了对机务人员的培训。在这个期间培训农机人员二千多人次。
  1979—1934年为第六级段,重点抓了对农机人员的技术补课和标准作业。1980年对全场的农机人员进行了技术摸底考试,平均成绩66分。1982年开展标准化作业大联赛,评出优秀车组32个,标准化生产队17个,标准化车组257个。1984年在七队、十六队和三十二队试办家庭农场,全面推行农机联合承包技术经济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