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闻报道二龙山农场的新闻事业,从1950—1963年,基本是以办好场内广播节目为主,搞场内宣传。各单位只在黑板报上发表一些新闻稿件。1964年,农场宣传科干事刘福全被聘为黑龙江日报社通讯员,当年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了7篇消息。1966年,宣传科开始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干事刘福全、祁寒被黑龙江日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同年在报上发表新闻16篇。
1968—1978年,由于知识青年来场,使农场的新闻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年轻,有文化,热情高,有胜任报道工作的才能。他们组成一个“军山红”报道组,成员7~8人。同时宣传科也加强了新闻报道工作,设两名新闻干事(摄影、文字),搞新闻报道。各分场生产队都建立了报道组,全场形成了新闻报道网。全场的报道人员能给场广播站和报社写稿的有四五百人,每年在各级党报,电台、杂志上发表新闻稿件、文艺作品250多篇。新闻稿件上报数最高年份为1974年,计480多篇。
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报道工作又有所加强。宣传部配两名新闻干事(文字、摄影)抓全场的新闻报道工作。重点抓了通讯员的培训,并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12次,举办新闻报道学习班两次,培训报道骨干40多人。当年在地区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30多篇。1980年,总场成立了中心报道组,下属各单位也相继地成立了报道组。1981年报道组又有所加强,规定生产队报道组5~7人,场直一片有职工200人以上的单位报道组5~7人,职工在150人以下的单位报道组3~5人,其余的4~6人。报道人员中有农业、农机、教师、工程师、财会、技术员、青年骨干等,三队和三十队的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全场有报道组67个,报道员268人。搞了23次新闻报道会战,开展了新闻稿件双月赛和百分竞赛活动。为了提高见报稿件的质量,杜绝失实,保证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建立了各种制度:一是通讯员报道例会制度,共召开新闻例会16次;二是审稿制度,重大稿件都由宣传部新闻干事统一审发;三是每月一次干部和通讯员电话联络制度;四是每年召开一次评比先进表彰奖励制度。由于上述制度的落实,使农场新闻工作取得了好成绩,有两年上报的新闻稿件突破100篇,新闻干事叶善贤摄的《除夕之夜》,在全国农垦系统摄影展览中评为二等奖,业余通讯员、场直中学教师曲长声撰写的有关日本在东北的开拓团的文章发表在日本《读读新闻》周刊上。
从1981年,开始连续3年被评为北安农管局新闻先进单位,1982年被农垦总局评为先进集体。
1979年——1984年新闻稿件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