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环境管理

第二节 环境管理


一、概述
  (一)省政府将环境保护职能授予垦区
  1991年省农场总局发文要求垦区各级成立环境保护机构,北安垦区成立了环境保护分局,各农场相应成立了环保科,属北安局环保局下属机构,业务上受北安局环保局指导,并制定了方案及目标管理责任制,环保科开始挂牌工作。
  (二)环保科主要职能
  宣传贯彻环保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中央、地方政府各级领导重要讲话,协助上级环保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的“一控双达标”及排污收费工作,制定本辖区环保规划及环保工作计划、方案,协助北安局环保局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污染事故处理,各项监测、监督与管理,新、改、扩建环评,农业生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活环境管理,环保宣传教育等工作。
  环保科1992、1993年被北安局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二、主要工作
  (一)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1、锅炉烟尘达标率按北安局要求达标。
  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以上。
  3、“三同时”执行率100%。
  4、白色污染治理率95%以上。
  5、有机粪肥场建设规范,水房整洁,水质好,无二次污染。
  (二)环境保护工作
  1、落实省农垦总局、北安局党委关于环保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
  2、落实《省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利用各种纪念日,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3、做好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按时完成排污费征缴任务。
  4、做好污染事故处理和信访工作,严格加强农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加强自然开发项目环境管理,强化环境执法力度。
  6、完成农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任务。
  7、认真及时准确上报各种材料报表。
  (三)污染防治
  1、烟尘排放。1991年以来全场拥有一蒸吨以上锅炉14台,其中:造纸厂2台、乳品厂2台、场办及招待所、居民楼3台、初中加原高中2台、屠宰厂、医院、物资供应站、粮油加工厂各1台、场小学1中,使用9台。造纸厂于1996年9月停产,21台锅炉未使用;屠宰厂于1993年12月停产,台锅炉未使用;粮油加工厂1998年12月停产,1台锅炉未使用;乳品厂1996年11月停产,2000年5月私人承租,通过请示北安局重新开工,2台锅炉使用1台,现9台锅炉有消烟除尘装置的3台,锅炉出厂自设消烟除尘设置的4台,有2台无消烟除尘装置(医院、物资供应站),但对周围环境造不成污染。
  2、废水排放。全场2000年有废水排污口4个,即造纸厂、屠宰厂、粮油加工厂(浸油车间)已停产污水排放无,造不成污染。经北安局经委、环保局审批,乳品厂2000年5月重新开工生产,农场在此期间,投入5万元对乳品厂废水进行氧化处理,已正式投产使用,经过检测废水不超标,对环境造不成污染。
  3、废气排放。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关闭和停产15种污染严重企业的指示精神,农场对年生产能力1500吨的造纸厂在1996年9月进行了关停,无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造不成污染,汽车、摩托车尾气排放正在治理中。
  4、废物排放。主要是锅炉煤废渣,均已95%以上进行了综合利用;即砖厂利用烧结内燃砖,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理运到场外处理,进行填埋,造不成污染。
  5、噪声污染。农场对在居民区内进行施工的单位,环保科及时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在学校中考、高考期间,专门派人在校园周围进行噪声清理,汽车在居民区内不鸣高喇叭,歌厅、舞厅、私人播放的音乐声不超国家规定的标准,构不成噪声污染,使广大居民生活学习在舒适的环境之中。
  三、生态环境保护
  (一)辖区内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二龙山农场辖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8′~126°49′,北纬48°18′~48°38′,地跨五大连池市和北安市两境,土壤类型为四类,即棕色森林土、黑土、河游土和沼泽土。自然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全年无霜期限115天,年均降雨537毫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年日照时数为2558小时,土壤有机质含量6~7%,1998年以前五年人均收入为2880元,粮豆平均亩产253公斤,1999~2000年因受涝、旱灾的影响,粮食产量降低,人均收入下降,农田保持率100%,农膜回收率95%以上,森林覆盖率10%以上,退化土地治理率7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80%以上,合理施用化肥农田比例80%以上,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40%以上,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40%以上。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90%以上,受保护绿地面积10%以上,矿山土地覆垦率50%以上。
  (二)具体工作及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队工作的领导。农场为了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措施,根据上级农业生态队建设的要求,成立了以场长为组长的生态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环保科、生产科、水利科、林业科、畜牧科、计财科、电视局等单位的领导,并对生态队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使生态队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达标的生产队是十六队、二十六队、十九队、十一队、一队、二队、五队、八队、十队、十七队、二十二队、二十三队、二十七队、二十九队、三十队、三十一队、实验站、三队、四队、七队、二十五队、二十八队、三十三队。2000年二龙山农场为北安局级生态农场。
  2、进行以治涝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部分生产队地处低洼易涝区,治理内涝,进行低产田改造,搞好生态队建设,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几年来利用国家项目投资和农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对十七队、十队、二十二队、二十三队、二十七队、二十八队、二十五队、十六队、十九队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共投资728.31万元,修桥涵170座,打鼠洞0.26万公顷,挖渠120.5公里,修路24.5公里。
  3、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农场党委非常重视绿化造林工作,充分认识到绿化造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山地、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工作,并形成了逐年递增发展势头,截止到2000年,共造林0.47万公顷,2000年农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0%以上,全场每年义务植绿林,种草达3000余人次,人均绿地面积11平方米以上,这项工程的开展对于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防止耕地风蚀,改善农业小气候,净化空气起到了应有的效应,并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制定农田保护措施。农场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农田利用率,实现土地的永续利用,作出了农田保护维持生态农业一系列措施:一是合理轮作制度,不搞掠夺式经营;二是计划向农田投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三是坚持深松耙茬耕作制度;四是建立土壤化验室对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进行监测,以使合理因地施肥;五是完善各项农业措施,准确合理施用农药;六是加强地膜回收,使土地不造成白色污染。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以前农场产业结构单一,良好的自然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鉴于这种情况,农场把调整产业结构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原来小麦、大豆的基础上。增加了油菜、水稻、玉米、牧草、中草药以及其它的经济作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既改变以原来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又增加了农场经济发展渠道,从而使简单生态循环关系形成多种物质循环关系,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为了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农场根据辖区内自然环境的特性,1995年建1处自然保护区。
  二垦场呈[1996]33号文《关于建立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的请示》上报北安局,后经北垦局函[1996]63号文《北安农场管理局关于建立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的批复》中明确指出:
  1、同意在你场建立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定名为“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
  2、“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为管局级地方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水源、植物类、野生花卉类、野生中草药类、野生动物类、鸟类及林木等。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农场环保科、水利科、林业科负责,主管部门为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处。
  3、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自然水源、一切动、植物、林木等都属于保护对象,不准擅自破坏。
  4、要加强保护区内的水资源保护,植树造林、植栽植被、改善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创造条件。
  5、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定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以跃进水库面为基础沿水面边缘向外扩展150米,在水库大坝范围内将南峰和北峰两个龙头划为保护区。
  (一)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概况
  1 、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局1996年10月批准的北安局级自然保护区。已列为黑龙江省垦区自然保护区1996~2010年发展规划中,此保护区在场部东南方,二龙山山口,距场部5.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8°26′,东经126°47′,水库是1958~1971年建成因建于大跃进时期而取名。为山区中型水库。设计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 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汇水面积155.6 平方公里,死库容6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45万公顷,保护耕地0.42万公顷,自然村屯2个。主要技术指标是:集水面积155.6平方公里、总库容4400万立方米、死水位305.5 米、兴利水位311.4 米、设计洪水位312 米、大坝均系土筑,坝顶高程314 米、坝长256 米、高12米、顶宽5 米、底宽62.5米、迎水坡为1 :2.5 ~1 :3 、背水坡为1:2 ~1:2.5 、坡面为块石护砌,输水洞长3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方涵2 孔、洞径1.4米×1.4 米、洞前为竖井、其后消力池、浆砌石380 立方米,溢洪道长380 米、底宽20米、深3.6 米。
  2、跃进水库是拦截长水河主流作为水源。水库两侧是小兴安岭的余脉,地形很好,坐落在该河中游的河谷与开阔漫滩的交接之处,水库大坝两侧是两座突起的山峰,最高山峰高度为444.3米,相对高度为100米,山脉陡峭,恰是两个龙头,两条巨龙环抱,水库大坝将长水河主流切断,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在风景宜人的夏季、蓝天、白云、山峰、绿树低映水库之中,恰似又一天地,人谓之“北方西湖”,游人、垂钓者络绎不绝,在粉妆玉砌的冬季,库面封冻车辆纵情驱驰,冰下游鱼成群,空梭而过,艳阳高照,路库面铺上了玫瑰色的轻沙,两条山脉银装素裹,冰面耀眼夺目,构成一幅绝妙的二龙抱珠宏图,该库风光秀丽,按“十五”规划和2015年农场远景目标规划到位,是一处美好旅游风景区。
  3、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在河流沿岸有部分冲击物,母质为玄武岩,可做建筑材料,山顶有花岗岩。山上植被覆盖比较高,主要生长柞树、杨树、桦树,濒危植物有水曲柳、黄菠萝等阔叶树木,乔灌树木生长茂盛,杜鹃花、红瑞木、榛柴、苕条、野大豆、空心柳布满山坡。山产品资源丰富,有蕨菜、黄花、榛子、木耳、猴头、蘑菇等。中草药种类繁多,有黄芪、野三七、手掌参、草参、珍珠梅、独活、地芋、穿山龙、马勃、秀骨草、五味子、刺五加、百合、满山红、车前子、蒲公英、柴胡、大小蓟、艾叶、益母草、大力子、桔梗、党参、白藓皮、黄柏、秦皮、贝母等蕴藏量极为丰富,水库沿岸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大小叶樟、三棱草、水葱、蒲草等,形成天然的绿色保护带。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狍子、鹿、犴、熊、野猪、貉、狼、山兔、狐狸、黄鼠狼、水獭、水耗子、蛇、蛙类等。鸟类有雁、天鹅、绿翅鸭、鹰、花尾榛鸡、鹌鹑、飞龙、岩鸽、山斑鸠、杜鹃、啄木鸟、沙百灵、家篮、树鹦、红尾百灵、墨枕黄鹂、灰椋鸟、喜鹊、秃鼻乌鸦、黄眉柳莺、白眉翁、太平黄、竭河鸟、大山雀等70余种。这些鸟类有一大部分属于候鸟按照气候的变化栖息在二龙山山脉中。
  二龙山山脉顺东而上,山脉蜿蜒起伏与小兴安岭溶为一体,长水河汇集山脉溪流沿山而下,在跃进水库大坝的控制下流入讷谟尔河,年径流量1.06万立方米,整个水源属天然水性,上中游无任何污染。
  4、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自然属性良好。建立二龙山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是二龙山人繁育和生息的需要,是二龙山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区的建立不但为二龙山人提供了优良的饮用水和农场工业用水;同时可有效的开发跃进水库的水利资源及旅游业,农田可以得到及时的灌溉,渔业生产可得到全面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必将给二龙山人增添新的生机和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的机会。
  (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1、水资源保护。跃进水库水源基本上是由小兴安岭及二龙山山脉汇聚而成,源头无任何污染。为了保证水质的天然属性,防止水面周边地带污泥浊水流入库内,拟建宽150米的滤水固土保护带,保护带分三层结构,外层保护带50米;栽植杨树160公顷,中间层保护带50米,栽植柳树150公顷,内层保护带50米,栽植品种为乔灌木及芦苇,大叶樟等。除上述保护措施外,农场在水库周边农业生产队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对顺坡流向水库边缘的地号实行化肥农药施放的总量控制,施放量保证符合环保要求。在渔业开发上依据水库天然水质营养含量实行有计划的养殖,保证不向水库投放人畜粪便及细菌性鱼食。
  2、山林及草塘的保护。水面周围天然的芦苇和草塘属保护区保护项目,需要有计划的采伐和移植。南峰和北峰是保护区内的景观游览区,景点建设应顺其自然形态,保证绿植被不受破坏。保护区内严禁砍伐、放牧、烧荒、开垦、采石、挖沙、狩猎和捕杀鸟类,尽最大努力建立候鸟栖息场地和野生动物常居场地。
  3、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农场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下设管理组、景观建设维护组、保卫组、环卫组,定编2人,隶属水利科、环保科、林业科领导,实行经费包干责任制。制定了保护区管理条例,管理站工作职责,水资源保护条例,保护区,农场将根据规划要求及资金情况逐年实施。
  根据省政府、省农垦总局和北安局指示及文件要求,为保护二龙山农场区域内草原、湿地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保护地的综合效益,结合边区内的实际,农场1999年9月15日场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以二龙山农场二十一队(原幸福车站)到二十七队(温察尔河桥)为起点,以温察尔河流域两岸草茱湿地为依托,至二龙山农场砖厂南202国道温察尔河公路桥为终点,长9公里,宽0.5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确定为二龙山农场“温察尔河流域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
  由于对保护区管理认真负责,1998~1999年度农场被分局授予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
  (三)温察尔河流域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概况
  温察尔河又名“温泉河”,属讷谟尔河系,全长62公里,在二龙山农场境内全长26公里,该河流经二龙山农场中部,是讷谟尔河上游的一个支流,发源地在二龙山农场五分场和凤凰山农场境内,在(德都)现五大连池市城东注入讷谟尔河,该河的水为红黄色,水质不好,不宜饮用,但可以作为农田灌溉用。
  1、保护地的植被。苔藓和蒲草植物,如“芦苇、三棱草、水葱、蒲草等。土层深厚,表层暗灰色,含厚薄不等的未腐烂草根类,大部分腐植层,再下层为青灰色泥浆,潜育化明显,由于长期积水,有机质缺乏好气性细菌分解作用,形成一层薄厚不同的20~30厘米的草炭层;这种土壤很少开垦,但却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三棱草、蒲草、大小叶樟、五花草,形成一条天然的绿色保护带。
  2、保护地野生动物。狍子、鹿、狼、山兔、狐狸、黄鼠狼、水耗子、水獭、青蛙等。
  保护地鸟类有:雁、天鹅、鹰、花尾榛鸡、鹌鹑、杜鹃、百灵、喜鹊、乌鸦等十几种。
  3、保护地鱼类:泥鳅、鲫鱼、鲤鱼、老头鱼、白柳根等鱼种。
  为了保护好这块草原湿地,二垦场发[1999]40号文件《关于温察尔河流域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保护地内,温察尔河水面周围天然的苇塘和草塘不准开垦、烧荒,保证绿色植被不受破坏,保护地内不准狩猎和捕杀鸟类,不准捕鱼,以保持候鸟栖息和野生动物,水下鱼类常居场地,维持生态平衡。
  五、生活环境管理
  农场党委和各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全面重视生活环境建设和小城镇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场成立了以场长、书记为主任、副场长、副书记为副主任,有关科室长为成员的环境保护、环境建设指导检查委员会,并下设环境检查组、宣教组、环境信访组等组织,各基层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组织。为了严格地加强生活环境的管理,场部居民区七个居民委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围绕场区主干公路划成若干分担区,由场部区各企事业单位负责管理,生产队居民区、生产区、办公区由各生产队配备环卫员负责管理。
  实施环境建设工程。这是除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既实行重奖重罚,又实施一票否决,从党委到各基层单位,都要把抓环境建设作为每个党政班子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审美水平,全员动员,全民参与,居民住户门前实行“六包”。把抓经济工作和环境保护、环境建设工作列为党政长期抓住不放的两大工作,一抓到底,环境建设工作,务必实现一年达标准,二年上档次,三年创一流。使龙山洁起来,香起来,亮起来的目标。所有的单位不变环境就变人,对不支持、不参与或反对阻挠环境建设、设置障碍辱骂殴打环境管理人员的人要从严从重从速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美化、香化、花园化,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观念,注意保护环境,巩固场部区、各生产队的景观、小区建设成果。在环境建设上书记主抓,行政领导全面配合,形成领导齐抓共管的格局,本着常抓不懈,坚持标准,落实责任,层层签状,人人负责,奖罚分明,一抓到底,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原则,将环境建设抓出特色抓出成效来。
  环境建设目标管理。每年农场与生产队、场企事业单位签订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各基层单位再与本单位干部、职工签订责任状,使全场环境保护、环境建设工作落实到人、到户,形成干部、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1999~2000年由农场党委书记和场长,主管场领导亲自带队,各单位党支部书记参加的环境工作检查组,全年对环境工作分四次检查,当场打分评出名次,基层领导签字。前三名的给予奖励,电视讲话,后三名给予罚款,电视曝光,及时整改,年底总评后一名的取消评优先资格。由于农场党委的高度重视,目标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坚持了标准,注重了实效,取得了农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北安局级检查前六名的好成绩,2000年从生产队到企事业单位,场居民区,都基本上按照北安局要求,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花园化、道路沙石化、居民区整洁、干净,使全场广大居民真正的生活、学习、工作在舒适、优美、安全、文明、稳定的环境之中。
  六、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保护好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环境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农场按照北安垦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利用场内调频广播、闭路有线电视、各单位墙报、版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的污染、法规、规章、条例,到2000年末农场初步建成环境宣传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公众中形成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各级领导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环境宣传教育队伍。
  七、农场红领巾环保护卫队
  1996年北安局环保局在场直小学搞环境教育试点,接受教育学生40人。试点时间是1996年8~12月,试点结束后,写出了试点总结,上报北安局环保局,并经环保局验收,试点成功。1998年6月5日在场直小学成立了红领巾环保护卫队,由北安局环保局,农场主管领导,环保科、街道办、教委、场小学校长、书记等领导参加并讲话,授旗,场电视台录像。
  1、组织形成:利用星期日和节假日以课外活动小组形式,根据居住区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编成8个小组,每组8~10人。
  2、活动宗旨:教育学生爱护地球,爱护家园,从小形成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3、护卫队职责: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协助场环卫人员看护好景观小区、居民区内的公共设施,花草树木,环境卫生,督促广大居民搞好自家门前“六包”,不准随意倾倒垃圾。
  4、组织机构:护卫队设队长,副队长各一名,学校设一名在队辅导员教师兼管。
  5、活动时间:休息日、节假日、放学后。
  6、护卫队制作队旗一面,护卫队每组组长配护卫宣传彩带一条。
  7、每学期末,由环保科、街道办、学校共同协商评出优秀小组、优秀队员,并给予适当的物资奖励。
  农场利用大型会议(场职代会、党代会、政治工作会议),环保节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9.16世界臭氧层保护日、12.9世界多样性保护日)纪念活动之机,广泛开展形式新颖、参与面广、影响大的宣传活动,场领导、环保科发表电视讲话,组织小区秧歌队走街串巷宣传,红领巾环保护卫队散发宣传单张贴标语,少先队发放环境建设倡议书,大力宣传居民住户门前“六包”,即:包维修平整清扫门前屋侧路沟;包绿化树木管理;包种管门前花及铲草;包畜禽管理;包污水排放,积雪清理;包扫门前庭院室内卫生。
  初中、小学以“拯救地球,拯救未来,保护环境,爱我龙山”为主题,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环保教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通过夏令营、知识竞赛、法律咨询、评论会、小制作、绘画、环境征文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
  1999年农场教委、环保科为更进一步普及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和环境道德素质,积极参加北安局教育局、环保局联合组织的“迈向21世纪环境教育活动”征文和环境意识检测题问卷,在此次活动中以“我需要地球,地球需要我”、“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增强环保意识,爱护人类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我的心愿—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反映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心声,在题目自拟,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共选送征文上报北安局50篇,其中高中上报10篇,获奖2篇,初中上报20篇,获奖3篇,小学上报20篇,获奖3篇,获奖征文指导老师、学生是:
  初三(三)班张杨杨获省农垦总局级初中组环境征文一等奖,获奖指导教师于慧。
  小学四年(四)班焦海波获省农垦总局级小学组征文二等奖,指导教师薛艳秋。
  小学四年(一)班杨柳获北安局级小学组征文一等奖,获奖教师赫丽华。
  小学五年(三)班尤司琪获小学组三等奖。
  初三(四)班魏巍获北安局级初中组环境征文一等奖,获奖教师王玉清。
  初三(四)班高文婷获初中组征文三等奖。
  高三(二)班刘丹获北安局级高中组环境征文一等奖,获奖教师曹占福。
  高二(一)班张晶获高中组环境征文二等奖。
  通过征文比赛,使学生在查找资料、图片、各种数字说明等,知道了更多的环保知识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性和意义,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让学生在思想深处形成“环保”观念,做一名“健康、文明、优美、向上”的校园典范,学校少先队、团委还先后组织少先队员、团员学习环境方面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措施和方法。组织少先队、团员讨论学习,找出全体学习并能共同遵守和执行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号召这些学生的中坚分子首先起到模范作用,自觉地保护环境,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环保”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昔日白纸飞扬校园的场面已一去不复返了,在大发展区、主街、巷道随手扔出的食品袋又被弯腰拾起,街道、甬道上又恢复了本来的形象,随着“环保”活动深入开展,龙山大地和龙山校园定会以崭新面貌迎接各方客人的到来。
  中小学环境意识检测题,环保科、教委在各校答题之前,利用广播、电视对环保有关知识以及疑难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讲座;各班利用队会、团会统一答卷,学生们通过答卷掌握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小学共收到检测题1363份,其中初中组595份,小学组768份。
  根据省环保局、省教委联合印发的《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绿色学校”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农垦总局、北安局教委、环保局的要求,切实把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000年在中小学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依照创建原则、创建目标、创建范围、创建标准、创建组织机构、创建程序、创建措施、创建“绿色学校”评选条件和评估体系,中小学道德进行了自查,北安局宣教科来农场进行了指导,在此期间中小学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录制了专题录像片,“六一”儿童节之际,小学组织1000名少先队员去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并站在水库大坝上举手宣誓“保护环境,爱我龙山,从小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动植物鸟类,维持生态平衡”。清理保护区内的白色污染物及各类包装袋,使小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环境教育,上了一堂具体生动的自然课。共青团组织了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保护区旅游人多地段清理白色垃圾,美化了跃进水库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创建省农垦总局级“绿色学校”,9月中旬省农垦总局、北安局联合验收,创建成功,贵在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