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重点,全面实施“理论武装”、“精神塑造”、“文明窗口”、“创建活动”、“环境建设”、“优化细胞”六大工程,为农场深化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农场自1984年起连续8年被省农场总局命名为文明单位,自1992年起又跨入省农场总局文明标兵单位先列,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农场先后下发了《环境建设检查验收标准》、《环境建设方案》、《环境建设保证金制度》、《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实施细则》、《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条例活动的通知》、《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奖罚办法》、《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农场党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具体工作措施贯彻到基层组织。农场还规定了双文明建设“四个同时”、“五项运行机制”。即同时制定规划、同时明确要求、同时组织落实、同时进行考核奖罚。班长负总责的负责制,协调管理制、检查考核制、文明单位申报制、奖罚制。在奖罚制中明确规定,被评为文明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年薪提高10%,撤消文明单位称号的党政一把手年薪下浮10%,精神文明综合得分连续两年后三名,当年后一名的单位党政领导就地免职。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大家同坐一条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把手抓两手,一班人两手抓的局面。全场文明单位(厂、队)、文明科室达到70%,文明单位标兵25%,文明班组35%,文明户85%,文明职工75%。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场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逐步实施的原则,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年年有投入,时时有新观。先后投资100万元兴建“龙山场标区、龙山中心公园”占地28万平方米的小区景观,改建270平方米的职工文化娱乐中心,1991年农场投资10万元建成容量5000人、面积1万平方米的大型体育场。1998年又修建门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和灯光篮球场。环境建设每年投入不少于70万元,配备专职清洁工人120人,环卫车辆35台。安装路灯2.4公里。环境建设达到了“五化”、“五条线”,即“住房砖瓦化,路面沙石化,四旁绿化,禽畜圈养化,垃圾专人管理化”。“房舍一条线,道路一条线,障子一条线,树木一条线,排水沟一条线”。场直居民区和农业生产队还设立宣传标语,场(队)雕,广告宣传牌,将企业精神融于载体。
中小学达到了班班有电视,实现了电化教学。1994年农场筹资60万元为场部区2500户居民安装有线电视,先后又为10个生产队进行安装,调频广播节目覆盖率达到100%。1000部电话走进职工家庭。全场85%的单位“三室两场”(图书室、会议室、综合活动室、篮球场、排球场)设施齐备。有57个活动室配有电视机、放像机、音响等,有44个计0.2万平方米藏书3万册的图书阅览室。
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干部职工思想、业务培训正规有序。16年来全场共举办文化技能培训班112期,培训2.5万人次,全场有1000人得到大中专学历,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配合技能培训,农场还经常开展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竞赛、农机练兵运动会、工业系统的岗位比武活动、商业系统的优质服务、学理论知识竞赛。全场每年参加竞赛活动达1000人次,有300人受到各类表彰。
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农场每年组织职工群众开展文艺演出,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交谊舞比赛、书画、灯展等各类活动10次。先后投资20万元购买了乐器、服装,扶持场直小学“小山花”艺校、初中军乐队、高中音乐班、老年秧歌队等业余文艺队伍。1997年场直小学4名学生在第三届国际少儿版画比赛中获优秀和佳作奖。成立于1988年的场直小学“小山花”艺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曾多次代表农场和北安局参加省农垦总局的文艺汇演捧回奖杯。16年来有300人在北安局级以上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方面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