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广播电视

第五编 文化教育卫生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广播电视


一、机构沿革
  1985~1988年广播电视台台长张学元。
  1988~1990年广播电视台台长刘显涛。
  1990年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文胜。
  1990~1993年11月广播电视局局长徐善明。1993年11月~1994年11月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承祥。1994年11月~1995年7月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本伟。1995年7月~1999年8月广播电视局局长张本伟。1998年8月~1999年8月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韩元信主持工作,副局长于丽。
  1999年8月~2000年底广播电视局局长韩元信,副局长于丽。
  二、体制改革
  1985~1989年广播站、电视差转台一直隶属农场党委宣传部管理。1990年广播电视局与宣传部独立设置机构。广播站、电视差转台合称为:二龙山农场广播电视局,单位级别是正科级,属机关科室,归党委副书记直接管理,广播电视局日常工作及人、财、物自行管理。
  1990~2000年广播电视局人员配备:局长、副局长、新闻部主任、技术部主任、记者、播音员、技术员、人员在8~10人。
  1999年生产队有线电视,由广播电视局统一维护,保证有线电视网络的畅通。这时农场已进入经济困难时期,急待更新的广播电视设备没能得到投资的同时将广播电视局这一新闻媒体由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由原来的农场负责全局所有工作人员工资变成只负责工作人员的档案工资,效益工资差额部分由广播电视局自筹。
  2000年农场将广播电视局全面推向市场,实施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自立门户,开始创收。加强有线电视维护收视费收缴力度。在农场各单位开工资都比较困难的形势下,依然保证了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广播电视设备维护保养,新闻节目制作材料的购置,使农场党委确立的广播电视宣传节目得到有效播出,出色完成了农场党委交给各项工作任务。
  三、业务建设
  1985年开办《电视新闻》节目。
  1986年正式成立了新闻部,设主任1人,编辑、记者1人,播音员1人。规定在每周三、周六定期播出2期《龙山新闻》,15分钟以内的专题片,拍摄有价值的消息,向北安市台、黑河市台投送电视新闻稿件,平均每年在40篇。《龙山新闻》播出时间在每晚天气预报之后占用1套频率播出。
  1988年农场投资3万元从北京广播器材厂购进1台50W电视差转机,并于春节前开通使用,从而使农场电视差转台对外播出的节目套数增至为2套,全天播出时间达10小时,转播内容为中央1套节目、中央2套节目。
  1989年农场又投资2万元从北京电视设备厂购进5.5米卫星接收天线1面,并在原办公室西南侧接40平方米的机房,将天线安装在机房顶部,经调试于1989年11月25日调试接收成功。从而改变了多年来电视信号只能接收北安918台和五大连池808电视转台发出电视信号的历史,直接接收中央电视发射中心传输的卫星电视节目信号,更清晰更明快的电视信号传送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面前,使收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1984年购进的1820型单管摄像机的老化,制作播出的新闻画面质量较差,观众难以接受。1993年5月电视台经多方努力工作,自筹资金1.5万元在北京大瑞有限公司购进1台M9000一体化1/2摄像机,同年11月农场又拨款1.5万元再购1台M9000一体化摄像机,使《龙山新闻》的节目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外投稿的中稿率也大大增加。
  1994年4月在农场场部区建设有线电视系统,系统前端设在电视台。经考查论证,场部区2500户居民,决定采用美国进口邻频前端,开通12套有线电视节目,工程总造价60万元。于4月10日由北安管局广播电视局安装公司组织施工,本单位全体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在5月1日前将七委440户居民的有线电视第一期工程正式开通,电视信号达到设计要求,工程经过7个月的紧张艰苦的施工,农场10个居民委2200户居民都看到了12套图像清晰、声音悦耳的有线电视节目,使农场的电视从无线到有线,从开路到闭路,从1套到12套质的飞跃,也使龙山人民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1995年5月17日农场拨款20万元,在北京购回一台DP800大1/2一体化摄像机,AG7600、AG7700编辑机1套,“字幕王”三维字幕机1台,D-200特技机1台,FS88高带录放机1台,并很快投入使用,使电视节目的采、编、播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广播节目更好地发挥其空中传输的优势,广播电视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论证,1995年6月26日自筹资金3.5万元从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购进300瓦全固态调频广播发射机1部,调频广播接收机30台,经过11天的调试与安装,7月8日正式开通调频广播节目,场部区及20个农业生产队同时播收农场广播站的调频广播节目,开设10个栏目,使农场的广播事业又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有线广播传输信号的历史也宣告结束。据实地监测,本台的广播节目在北安、引龙河、龙镇农场能收听到。7月至9月农场的七队、十七队、十九队、二十三队和三十队安装了有线电视系统,系统内传输7套电视节目,使边远生产队的职工群众也看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也为这些生产队晋升“小康队”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场部文化宫到电视台之间又架设了一条传输电缆,实现了文化宫大厅及运动场两处文艺活动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成功地进行了春节文艺汇演、职代会、烟花爆竹晚会等8场次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创北安管局同行业的先列。
  1996年6月5~13日电视局又自筹资金4万元在苏州无线电厂和杭州西湖控制桌厂购回了晶体管广播开盘编辑机1套,采访机1台、播出控制桌1台、话筒2只。设备到位之后,取代了原有的电子管编辑机,从采访、编辑到播出实现了专业化、正规化,广播节目更精彩。
  1997年11月4日为了进一步丰富广大龙山电视观众的银屏内容,满足大家收看到中央加密电视节目的愿望,农场拨款5万元,自筹2.5万元,共计7.5万元作为入网费,正式入网五大连池市有线电视台。又自筹资金2万元,从哈尔滨购回3.5米卫星接收天线1面,调器5台,增补调制器4台,将五大连池市有线台传输的中央5套、6套和8套和黑龙江1、2套共5套加密节目在农场有线电视系统内正式播出,从而使农场有线电视系统内传输的电视节目达到了16套。
  环境建设一直是摆在全体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大家坚持常年的爱护保养机械,保持室内外的清洁,但自1982年建成312平方米的办公室,已16个年头未做任何修缮,室内破损严重,演播室、播出室、办公室的面积、设施、布局均达不到要求。
  1998年4月28日农场拨款5万元对原213平方米的办公室进行了全面维修与合理布局。经3个月的全面修缮,电视、广播编播室重新设计,增设灯光,吸音板,地毯控制桌、磁带柜等必要设施,办公室更换办公设施及用品,内外墙壁及门窗进行更换。沈阳仓储设备有限公司派2名技术人员来农场实地设计播出机房的电视屏幕墙机柜和控制桌,并于7月8日送货到门,组装调试成功,使播出机房和布局实现了专业化、正规化布局。经过全面维修的广播电视局办公室及演播室达到设计要求,走上了规范化的健康之路。
  2000年已有七队、十六队、十九队、二十三队、二十六队、二十七队、二十九队、三十队、三十一队9个生产队安装了有线电视系统,系统播收9套电视节目。
  1998~2000年间农场广播电视局与省农垦总局和北安分局广播电视局多次沟通联系,在农场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了由省农垦总局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出资筹建,农场广播电视局按月按户提缴收视费办法,于2000年6月开通了由省农垦总局至北安分局至农场的二级电视光缆传输系统。在北安分局农场第一家开通,传输节目达到25套,传至场部2000户收视效果较好。1998年广播电视局开始加大节目质量和新闻宣传力度,采取现代最流行的电脑三维技术制作龙山新闻和电视台标,使开办节目档次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北安分局广播电视系统开了一个先例,广播电视工作仍然占领先地位。成为省农垦总局广播电视系统标兵单位,成为在北安分局广播电视系统获此殊荣仅此一家。
  四、获奖情况
  1987年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学会成立并坚持常年定期举办优秀广播电视作品评比以来,农场广播电视一直参与其中,并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
  1987年12月19日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靳羽西女士龙山行》被评为1987年度黑龙江农垦专题片二等奖,这也是自1984年开办电视节目以来第一部获奖的电视作品。主创人员徐善明、张本伟、韩元信。同年农场电视差转台被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授予“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记者徐善明被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授予“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1988年拍摄的水利专题片《旖旎的龙山水库》在省农垦总局组织的水利专题片评比中获二等奖,主创人徐善明、张本伟、韩元信。1991年制作的抗灾抢收专题片《龙口鏖战》在省农垦总局抗灾抢收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电视新闻《抗灾夺丰收,小麦超六百》获消息类二等奖,分别由徐善明监制,张本伟编辑,韩元信撰稿。记者张本伟被北安管局授予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及抗灾抢收先进个人等称号。12月他再次被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命名为“文明职工”荣誉称号。
  1992年韩元信撰稿,韩元信、张伟丽采写并播音的广播消息《二龙山抗灾夺丰收》及电视新闻《引进美国新型肉鸡》被评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三等奖,制作的纪录片《黑土寄深情》在7月20日省农场总局举办的电视专题片研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北安、佳木斯、黑河台播出。主创人:张本伟、王铁男、韩元信。
  1993年广播电视局被北安管局授予“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标兵单位”的称号,张本伟被命名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标兵”,省农场总局命名广播电视局为“农垦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94年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丰收锣鼓》在第三届北安文化艺术节音乐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主创人:王铁男、董红光。1994年11月由韩元信、张伟丽撰写的论文:《求实、宜短、求精》、《文学修养与电视新闻节目》获黑龙江广播电视论文评比二、三等奖。12月24日选送的电视作品在1994年度黑龙江农垦电视奖评比中获得历史最佳成绩:电视纪录片《黑土寄深情》荣获电视专题片一等奖;电视新闻《二龙山遭龙卷风袭击》荣获电视消息类一等奖。电视纪录片《黑土寄深情》参加黑龙江省1994年度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比专题类二等奖,再创最好水平,为北安管局广播电视争得了荣誉。张本伟被评为本年度电视最佳编导,被黑龙江省少年工作委员会授予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韩元信、史俊华被北安管局广播电视局授予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张伟丽被农场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选送的广播电视参评作品,有7件作品在评比中获奖。其中电视评论《改革———企业的根本出路》获电视评论一等奖,广播评论《适应改革要靠能力》获广播评论二等奖;电视节目组合,广播消息,电视新闻获三等奖。在北安管局广播电视1995年度作品评比中,选送的6件广播电视作品全获6个项目的一等奖。受到了北安管局广播电视局及农场党委的表彰,其中:被黑河市广播电视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被北安管局广播电视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董红光被北安管局广播电视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于丽被农场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张本伟被北安管局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农场授予劳动模范的称号。
  1996年选送的电视新闻《不幸小生命有了新归宿》获黑河市广播电视局1996年度作品评比三等奖,电视专题片《北京中学生夏令营回访纪实》获省农场总局1996年度电视三等奖,广播少儿节目《小号角》获省农场总局评比三等奖,主创人员韩元信、张伟丽。广播评论《适应改革要靠能力》、《要为跳跃式改革喝彩》,获省农场总局1996年度广播电视二、三等奖。广播消息《诈骗二龙山乳品厂罪犯在大连落网》获1996年度省农场总局广播电视评比一等奖。王铁男、董红光、韩元信、刘显峰合作的电视专题片《希望在这里升起》被评为农场科技进步一等奖,张本伟、王铁男、韩元信、于天吉合作的电视专题片《黑土寄深情》被评为农场科技进步一等奖。张本伟、于丽、史俊华、王锋力、于天吉、董红光的《二龙山农场有线电视系统》被农场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奖金500元。农场发放新闻奖2700元奖励广播电视局新闻部。5月农场广播电视局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垦区新闻战线先进集体称号。
  1998年选送的电视作品《黑土音乐人》在1997年度省农垦广播、电视奖评比中荣获社教类专题节目一等奖。广播消息《二龙山农场经济管理实现三个一千万》获广播新闻一等奖,主创人员:韩元信、董红光、张伟丽。少儿节目《娃哈哈》获省农垦广播电视评比三等奖,主创人员:韩元信、张伟丽。4月14日于天吉代表北安分局参加电视技术比武,并获得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颁发的技术能手证书。韩元信被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系统评为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于丽被评为省农垦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韩元信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
  1999年韩元信、张伟丽撰写论文《浅谈古诗词对摄像指导作用》获省农垦广播电视学会评比优秀论文奖。由于丽、史俊华撰写论文《300瓦高频发射机频率合成激励器频率失锁解决与深析》获省农垦广播电视学会评比优秀论文奖。电视科教片《油菜菌核病预报预测》获省农垦广播电视系统评比一等奖。主要作者韩元信、董红光、张伟丽。广播消息、通讯等5篇作品获省农垦广播电视系统评比一、二、三等奖,主要作者韩元信、张伟丽,同年,广播电视局在省农垦广播系统评比获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广播电视局获得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颁发的广播电视先进电视分站,这是历年来农场广播电视获得的最高荣誉。韩元信、董红光被农场评为1999年度十佳报道员。
  2000年2月选送的广播消息参加省农垦广播电视评比获一、二等奖,主要作者:韩元信、董红光、张伟丽。党建电视专题片《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获北安分局组织部举办的年度评比一等奖。于天吉获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比武三等奖。电视专题片《油菜菌核病预测预报》被评为农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创人员:韩元信、董红光、张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