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学创作
第三节 文学创作
1985年以来农场的文学创作是无组织的零散创作,期间搞文学创作的大多是年轻人。其中颇有成绩的是王,她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万字,出版袖珍散文诗集《珍惜》,《王小说选》。
农场初中、高中先后在学生中创办了文学社和文学刊物,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写作水平,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1985年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
一、北安农垦报上发表的作品
小小说:《阿发和阿发嫂》李海君
《石四》李海君
散 文:《菜园寄情》李海君
《母爱》李海君
诗 歌:《春的记忆》樊正武
《收获八月》邵景喜
《我们爱农场》郭丽瑛
《心的季节》李海君
《寄爱》李海君
二、地区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散 文:《爸爸难当》李海君
诗 歌:《山里人》娄永海
《秋》娄永海
《八月飘香》娄永海
《北大荒组诗》樊正武
《温情》杨丽娟
《情怀》韩元信张伟丽
三、省级报刊发表的作品
诗 歌:《山民》娄永海
小小说:《本份人的迷惑》李海君
散 文:《梦着的蝴蝶》李海君
四、文学作品集:
《珍惜》王
《王小说选》王
五、文学作品选
姥 姥
王
姥姥是满族人,大脚,今年80整。长长的白发卷成一个大疙瘩盘在脑后。姥姥眼睛不好,她自己说:“我看东西的时候,乍一看,绿乎乎一片;再一看,又红乎乎一片。”但有一点,大家都纳闷儿,她看钱的时候眼神出奇的好,一分钱硬币和二分钱硬币她凑到眼睛底下,马上就能认出来。她每次在地上或院里拣到几分钱,就用手使劲儿地抹,然后再在大襟上蹭几下:“啧啧,现在的人……我过门那会儿,一年到头看不到一吊钱。”然后就把钱牢牢实实地放好。
实际上姥姥一点儿也不缺钱花,姥爷临死时给她留下两千元的存款,煤粮也都由队里工会按期送来。
这个月我的工资早已花完,可场里又流行新的服装款式。我无奈跟姥姥借钱,她嘟嘟囔囔不愿借:“没事要知道攒钱,往后有个为难遭灾咋办?”
姥姥看什么东西都好,沙发底下或窗台缝儿里抠出的药片,她放在嘴里就吃了。我一喊,她还蛮有理:“都是花钱来的,扔了不白瞎了?”要是家里哪儿放了老鼠药,一天得告诉她好几遍。可就这么个老太太在解放战争时期却把家里惟一的一个儿子送上战场,自己成为老烈属。我对同伴说,他们都不信是姥姥主动送去的。直到有一天,他们跟姥姥唠起来,问当初怎么舍得,他们才服气。那天姥姥说了一句很闪光的话:“先有其国,后有其家,那阵子……”
春播开始了,队里动员大家集资购买化肥。队长给我们做了动员,回来我对姥姥说:“衣服钱我这个月先不还你了,工资让我集资了。”姥姥问:“什么叫集资?咋回事儿?”我说:“就是大伙儿凑钱,队里没钱买肥料。”姥姥说:“七十二行,庄稼为本哪!种地这事儿耽误不得,马虎不得……”叫她吃饭的时候,还听她在念叨。
下午,姥姥拿出一个存折,还有一大堆零钱,说:“把这个给队里吧!这些零钱,你再给我填点凑个整。”我当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使劲儿地点头。
我把钱交给队长的时候,队长很受感动,说:“我要去看看这老太太,你姥姥是老英雄呀!”我非常骄傲,心里说:“有了一个老英雄的姥姥。”
回家的时候,我看到姥姥神采飞扬,头发梳得光光的,带大襟的黑大褂一尘不染,两只大脚稳稳地站在院里,我说:“队长说你是老英雄,还要来看你。”姥姥得意地笑笑:“你以为你姥姥真是死脑瓜筋骨哇?这会儿都时兴改革,电视里说的我也懂,那个叫经济的就是钱。”最后,两手打扫几下大襟,语气一转,又接着教训我:“我说过嘛,用钱早攒,你知道啥时候有正用?”
(选自《王小说选》)
小 强
王
小小的生产队里,几幢有些破的砖房戳在那里,红砖面有些发白,小强从职高毕业后,就呆在家里,他学的是服装裁剪,会做那些“稀奇古怪”的衣服,妈说:“膀大腰圆,做那些细在活,不如开拖拉机。”爸说:“你两个哥哥都在大组里种地,一年不少划拉,比你中用。”说罢又补一句:“明儿个种毛葱,你把葱头栽上。”
第二天,爸把小强叫醒:“快干吧。”小强就一骨碌爬起,干得头也不抬,妈赶过去,气得直跺脚:“咋把葱胡根冲上呢?这孩子,整天价油头滑脸,不知哪头长茅。”小强就又把葱都扒拉出来。
小强坐在窗台上发了几天呆,一声不响就进了城,晚上回来,兴高采烈的样子,在一个日头很晃眼的时辰又进了城,到一个叫“美美”的服装店当师傅,每月三百元,从早到晚,扒开眼睛就是做活,晌午了,饭也吃不上,整天眼胀手麻,到底有一天,一块上好的料子给剪坏了,小强大估摸算算要一百多元,想想,走到水龙头底下,眼泪叭叭地掉下来,他怕人看见,哗地放了很多水。
往后,吃饭钱就不多了,小强抓空对老板说:“我得回家一趟,取俩儿钱。”老板是个很热情的人:“那行,和老爹老妈热乎热乎,我没照顾好你,心里愧呀。”稍停一会儿又嘱咐道:“路上注意车,这点菠菜给你爸妈带回去。”说着就把小强皮包打开,笑模笑样地往里看,小强明白了,这是在查他拿没拿东西,就攥紧拳头,嘎嘎响,但他到底背着提包走出门,使尽全身力气把菠菜摔在地上……
一进家门,爸妈吓了一跳,小强两眼瘦得像个灯笼。妈放下筷子:“在家时时好,出门事事难哪。”最后都说:“咱不去了,图啥?”小强呼噜呼噜地吃饭,心里也不是滋味,三星都老高了,也睡不着。
第二天傍下午时,小强收拾好了东西,妈仰脸跟他说:“何苦,老儿子,妈养你。”小强把妈的白发搂上去:“妈,我懂,可咱又差啥,不能一辈子顺垄沟找豆包!赶明年我自己就有一个店了,再往后,咱队里的人也去些……”妈长出口气:“咋就你不着调呢?”
小强背上包就上了汽车站,远处看到小麦已经娇绿了,想起妈的话:“加小心哪。”心里不由一热,脚步也快了起来。
(选自《王小说选》
阿发和阿发嫂
李海君
阿发有个宏大的发财计划,他要成为村里的首富。
村子有百十户人家,阿发觉得地方太小,难以施展宏图,他要到大城市去闯荡。
阿发嫂怜惜阿发,她怕阿发在外面累坏了身子,想劝阿发别出去,可思来想去终是不忍开口。夫贵妻荣,古往今来,到了三○○○年怕也难变,阿发嫂自然也盼自己的男人有作为。
阿发嫂把家中的积蓄拿出来,用针密密地缝在阿发的内衣兜里。临别阿发嫂送阿发到村口,千叮咛、万嘱托:“挣不挣钱小事,要照顾好自己,别累坏了身子。”
阿发到了大城市。做了几笔买卖,阿发觉得城里的钱也不好挣。从南方倒来一车水果,没等卖完已烂了一半;卖服装却又总赶不上潮流,衣服摆在架子上落了灰也没人问津;几个月下来不但没挣到钱,阿发嫂给拿的钱也赔光了。阿发想回家,可又觉得这样回去脸上无光,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虽然不是做生意的料,但不缺力气。阿发在一个施工队找到了活,搬砖、和泥一天下来也能挣十几元钱,可城里的饭菜贵的吓人,每天去了吃饭钱,剩下的也就能买包“葡萄”烟。
阿发嫂在家很操劳,白天到田里干活,到山里采山珍,还喂了四头猪。晚上躺在炕上就翻日历,算着阿发回来的日期。庄稼熟了,打下的粮食堆满了粮仓;猪养大了,长的又肥又大;山珍多得已像座小山;阿发嫂把这些东西都卖了,换回大把大把的票子。
当落雪的时候,阿发带着一身的疲倦回来了。阿发比走时黑瘦了很多,走时内衣里鼓鼓的装钱兜,现在瘪瘪的。阿发嫂买了好酒好菜为阿发接风,不会喝酒的阿发这次喝了许多,边喝边流着泪给阿发嫂讲在城里的遭遇。阿发嫂陪着落了很多泪,末了说:“挣不到钱小事,人回来了比什么都好!”
第二年春天,阿发没再出去,他和阿发嫂在村里承包了一大片果园,养了几千只鸡,还种了木耳。秋天,阿发和阿发嫂去银行,领回一个五位数的存折。村里人都说阿发家是村里的首富。
(选自1993年7月15日《北安农垦报》第四版)
石 四
李海君
石四思想守旧在单位是出名的,前几年流行的嗽叭裤、迪斯科、烫发他一概嗤之以鼻。为此,石四也没少和儿女们“斗争”。虽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儿女们还是照样穿,照样跳,照样烫,可石四思想上却从没服过软。他自有自己的理:“我四十多岁的人了,没文凭,没靠山,也没啥能力,可公司后勤主任却干了十来年。去年领导班子上台,一顿优化组合,机关人员给”优“下了一半,自己还稳坐后勤主任的宝座,为啥?还不是自己本份,领导放心。”
现在西服流行吧?全国上下老中青全穿,可石四就是不认“露个长脖子,扎个布带子,穿着别扭。哪像咱这个中山装,板板正正,整整齐齐。别人穿西服咱管不着,让我穿呀,没门”。
石四对西服不“得意”,绝不是嘴上说说。前几天石四就遇到这么一件事。
春节前,公司要排练文艺节目,这事往年石四向来是躲得远远的。可今年巧了,大合唱缺个男的。领导找来石四说:“唱好唱赖没关系,为的是队伍平衡,必须得参加。”按说站站队,张张嘴做个样子,没啥难的,可临演出前要求的统一服装,偏偏是石四不“得意”的西服。这下石四说啥也不参加了,为此石四和同事们还闹了个“半红脸”。
春节过后上班,石四接了个“免职通知”。这后勤主任的宝座“优”给了别人,石四暗中打听,据说上级认为他太缺乏现代意识。石四懵了,“这本份咋还成了错了呢”?
(选自1993年4月22日《北安农垦报》第四版)
山 民
娄永海
诞生在
亘古的山的怀抱
用古色古香的脊背
载负着祖辈
山般沉重的目光
一条幽幽的山道
就是一段
刻骨铭心的岁月
或许在山里
挣扎的太久
跨出山外的
脚步好轻松
归程的行囊
塞满山外
水灵灵的新鲜
质朴的山民
开始用
山外采撷的流行色
粉刷大山
古老的容颜
(选自1997年12月10日《黑河日报》第三版)
八月飘香
娄永海
汗滴汇聚的麦浪
溅黄了西沉的夕阳
轰鸣奔放的收割机
高歌日子的辉煌
山丘似的粮堆
托起蒸蒸日上的农场
熟透的八月
四处弥漫醉人的清香
金灿灿的八月
幸福与喜悦溢满沸腾的村庄
沉甸甸的八月哟
压弯了农人的脊梁
带茧的大手挥动不停
书写丰收永恒的篇章
(选自1998年8月21日《农垦日报》第三版)
情 怀
韩元信 张伟丽
七月的太阳火辣辣
七月的河水浪滔滔
七月的芳草绿浓浓
七月的彩蝶乐纷纷
七月的北大荒喜迎亲人来
请亲人看看昔日的山和水
问亲人这方山水留何情
请亲人转一转
看看这熟悉的面容
能否叫出他的姓和名
看看昔日栽种的小树已成荫
问亲人
这耸天白杨留下多少爱
请亲人进良田
看看风吹麦海千重浪
闻闻油菜田里的黑土香
问亲人
这是不是你仰卧荒原时做的青春梦
怎能忘
是你们美丽的歌喉冲破
这山高水远的沉寂
是你们遒劲的臂膀揭开了
北大荒的新篇章
是你们青春的热血谱写成醉心曲
让我们唱出了醉心的歌
(选自1998年7月18日《农垦日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