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类教育一、学前教育
1985年农场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保教混合状态。1985年已具规模的幼儿园(所)只有场直和4个分场及科研6所,随着幼儿数量的减少和农场机构精简,农场实行“两自”,闲置人员增多,分场和生产队的0~3周岁幼儿大多数已经入托。1986年以后分场及生产队幼儿园相继撤销,到1989年底,只保留了场直1所幼儿园,分场也把学龄前的幼教工作划归分场小学负责。同年农场成立了托儿所,把保育从幼儿园中分离出来,托儿所归工会,幼儿园则归属教育管理,农场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成立儿少基金会,每年都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1987年一次投入30万元,重点进行室外活动区的建设并翻修了围墙,安装了自来水,建起了浴池,实现了集体供热。1989年独生子女入托实行个人负担20%,父母所在单位负担40%,剩余部分全由农场负担,1990年独生子女实行全免费,
1991年以后园所实行承包制,取消了免费待遇,入托费用全由个人负担。
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农场教育计划之中,各园所都能按《幼儿园规程》《幼儿园纲要》的要求,开设语音、计算、常识、美工、体育、音乐等学科,以活动游戏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电视、投影仪、录放机等电教手段,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着重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观和语言交际等综合能力,组建了舞蹈队、美术班、电子琴班,创办了“娃哈哈”广播节目和“幼儿天地”节目。引进了“综合教育法”“速算教学法”“游戏识字”等外地先进教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加强了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了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场直幼儿园,因幼教工作成绩显著,连续10年被授予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并被认定为省农垦总局级“规范化园所”和“一类园所”。
幼儿园主要领导一览表
(1985~2000年)
表5-3
二、小学教育
1990年9月分场小学下伸点全部集中到分场后,全场小学由26所并为6所,即场直、一、三、四、五分场和科研学校。集中办学之后,减少了管理上难度,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场以场直小学为龙头,重点放在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上,坚持“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标准,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小学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先后引进“黑山集中识字”实验教材;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小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语文、数学同步实验教材;数学“三算结合”实验教材。为提高教学质量,还引进了“小学序列化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归类教学法”等先进教法;还自创了“五读自测法”、“四步阅读法”、“作文一条龙”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小学毕业合格率从1985年的88%提高到了2000年的100%。
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5-4
小学主要领导一览表
(1985-2000年)
表5-5
三、初中教育
1985年有5所,但都不是独立设校,场直初中在1991年初高中分离后,才正式改名为二龙山农场初级中学。1991~1994年,一、三、四、五分场初中先后撤消,到1995年全场只有场直初中1所。从1992年开始,场直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窗口。1995年正式被省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定为教育实习基地,成为北安管局独一无二的高校实习基地。1996年,黑龙江省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现场会在此召开,受到与会各高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嫩江局、绥化局的主管教育的领导也多次来校参观,从此农场初级中学便享誉垦区内外。1996年9月顺利通过黑龙江省“两基”验收。
在管理上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微观指导;在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合力育人的教育特色;在教研教改方面形成了人人有教研课题的教育科研特色。第二课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校园建设美化净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初中毕业生合格率由1985年的16%提高到2000年的100%,升局重点高中的学生数也由1985年的7名提高到2000年的47名,连续雄踞北安分局前列。2000年已成为1所师资力量强,教学手段先进,方法科学,服务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示范初级中学。
初中教育发展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5-6
初级中学主要领导一览表
(1985-2000年)
表5-7
四、高中教育
1985年高中与初中合一,称二龙山农场场直中学。1989年实行省“会考”制度。高中9科课程会考分3年完成,高一考地理、生物;高二考历史、英语、物理、化学;高三考语文、政治、数学。学校在抓好会考的同时努力抓好每年高考。1991年独立成校,1993年由于生员不足与职高合为一校,对外用“职业高中”之名,1997年对外又改用高中校名。1994年因会考出现雷同卷6份,高中会考点被撤消,1996年恢复。到1999年因生员严重不足而停止招生,从此高中宣告撤消。
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表
(1985~2000年)
表5-8
五、专业教育
1985年职业高中设11个教学班,5个专业共有学生538人。1987年独立成校,1990年被授予“省农垦总局甲级重点职业高中”称号。之后,全省农垦总局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其主要原因:一是专业的设置跟不上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二是生员严重短缺。北安管局各场的职业高中纷纷下马,在这种形势下,农场职业高中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一是创办音乐、体育、美术专业;二是与省教育学会、环宇旅游学校、赵光机校、党校等联合办中专班,开办俄语、商旅服务、中师、家电修理等短、平、快的热门专业,面向全北安管局招生,并深入到外局甚至地方。仅1993年就招生178人,外场的生员就占85%以上;三是请示省农场总局和省教委,经批准,部分专业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四是学生毕业发三证,即职高专业毕业证、中专毕业证、等级证,并负责推荐工作。这些举措的实施,使职业高中从低谷中跨出,跻身于省垦区办学前列。1994年与高中合二为一,1996年开始又出现了生员的严重不足,1997年年招生人数才100人,农场党委对生员严重不足,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影响高中发展表示认同,因此决定从1998年停止招生。
职业高中领导及专业设置学生情况统计表
(1958-1998年)
表5-9
六、职工教育
1990年随着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场尚存在15~45周岁青年壮年文盲(半文盲)151人。由此,农场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负责全场的扫盲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种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经3年的努力工作,1993年经省、省农场总局、北安管局3级验收,151名学员全部脱盲,与此同时,农场还认真抓好脱盲后的巩固与提高工作。成立了业余文化小学,严格堵住复盲和新文盲产生的渠道,严格控制迁入农场人员的文化层次,不使一个文盲流入农场。在1996年9月顺利通过省关于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验收,并在3年后的复检时被定免检单位。
对于职工培训,平均每年都在01万人次,基本上都是短期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财会、农机、生产、粮食化验、安全、自营经济、畜牧兽医、统计等,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七、业余党校
农场业余党校,是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习场所,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肩负着对全场党员、干部采取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分批、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多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1989年设大专班(省委党校下设)经3年函授学习,于1992年毕业85人。1993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北安农垦分院二龙山农场党校辅导站设《经管》专业大专班,有学员73人,本科班学员57人,均于1996年毕业。
各类人员培训统计表
表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