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事业进行了全面改革,整顿机构,精减人员,设有卫生科,职工医院,五分场二院,卫生防疫站,计划生育办公室,妇幼保健站,基层卫生所23个。进入90年代,随着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战线改革也在进一步发展,卫生系统制定了《卫生系统改革方案》强化了内部管理机制,在继续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根据服务范围,工作任务量的大小不同进行定编、定岗、定员,推行“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动态管理办法,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能者上,庸者下。1987年五分场医院在编37人,上岗18人,1997年职工医院精减了不必要的工勤人员,1998年和1999年实行了尾数淘汰,8 名基层卫生人员因考试不及格而下岗,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做好卫生窗口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向社会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卫生科成立了医德医风领导组织,建立了医德医风档案和考评制度,把教育、考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据统计:仅1997年职工医院各科拒收红包0.3 万元,拒吃请20次。加强医院正规化管理,发挥医院整体功能:一是加强了卫生人员业务训练,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提供一流的技术和服务,卫生科,职工医院坚持每年2 次的专业知识考试,增强医务人员的竞争意识,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86人;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及时选送卫生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深造,不断为卫生事业增添后劲,卫生系统2000年有大专毕业生68人,中专毕业生54人,从1985年平均每年有6 人外出进修学习,(北安管局医院、大庆医院、哈医大二院),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截止到1999年卫生系统共撰写论文51篇,其中国家级25篇,省级26篇;三是广开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适应不同人群医疗保健需要,减少病员外流,从1989年到2000年,农场职工医院、五分场医院先后增添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群众防病治病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三基三严”训练,在医院分级管理中,1996年职工医院顺利通过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进入90年代,农场医院不论是在人才上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已初具规模,这个时期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场,基本上做到了常见病一般可在生产队诊治,重危病人一般在场医院可以得到及时抢救。一般常见外科手术,剖腹产手术等能正常开展,特别出血热高发期,内科病房全体常年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治愈了无数名出血热患者,把出血热死亡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993年由于农场经济形势不景气,农场对卫生系统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差额拨款)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减少了农场对事业单位的支出,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内部改革,增强医务人员的危机感、紧迫感。农场职工医院实行了科室承包,基层卫生人员的工资由原来农场全额发放到农场发给50%、连队发给25%、自己创收25%,1997年五分场医院由原来比较偏僻的地方,搬迁到了分场部中心,每天有数10名患者前来就医,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农场职工医院在火车站附近,场部七委家属区、三委家属区、六委家属区分别成立了分诊部,一方面方便了群众就医,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农场实行了医疗保险。改革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农场职工医院曾先后被评为北安管局级“精神文明单位”“文化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