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育桃李
呕心沥血育桃李
———记二龙山农场高级中学中级教师郑晓鸿
罗道杰 李海君
“惊人的熟练程度,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这样评价他。“听他的课几乎是一种享受”。学生们这样夸奖他。
他就是佳木斯农垦总局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二龙山农场高级中学中级教师郑晓鸿。
打铁需要自身硬
1980年11月,而立之年的郑晓鸿经过考试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光荣地成为一名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担起了高三历史把关的重担。
只有初中文化的郑晓鸿为了尽快地适应教学,每天上完课后,就一头扎进教材里伏案苦读,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多。有时脑子实在不好使啦,他就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到室外去备课。历史课的有些章节,他至少背了10遍……就是靠着这股拼劲,厚厚的1400多页的教材,他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背下来了。
刻苦的追求,终于换来了金色的收获。1981年高考,郑晓鸿教的历史科平均成绩名列北安管局高中之首。
面对成绩,郑晓鸿没有过多地沉湎于首战告捷的喜悦之中,因为他深深知道: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仅有初中文化和现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此他更加勤奋了。1982年郑晓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师大历史系本科函授班。
多年来,郑晓鸿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1988年1月,在宝泉岭垦区历史教研会上,郑晓鸿撰写的《浅谈归纳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获农场总局一等优秀论文奖。1989年5月,他的又一篇力作《展拓学生思维与提高历史教育质量》被省教委学委会授予一等教育科研论文奖。
启迪心灵慈母心
1987年,他担任高三文科班班主任时,班里有一名“双差”生,经常逃学,言谈粗俗。这个学生的家长找到郑晓鸿说:“这个孩子就交给你啦,只有你能管了他。”为了使这名学生走上正路,郑晓鸿经常找他谈心,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以后班里组织讲演时,让他登台;劳动时让他负责;家访时让他陪着去……渐渐地他变了,变得对人有礼貌了,学习也刻苦了。第二年,这名学生考入了佳木斯财会学校。
几年来,郑晓鸿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开发学生智能为手段,寓德育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7年,高考历史平均成绩74.2分,超省历史平均成绩近6分。1986年以来,连续4年超省高考历史平均成绩。
呕心沥血终不悔
郑晓鸿在教育战线上已经默默地耕耘了12个春秋。12年来,他带过九届毕业班,培养了近百名大中专生和本科生。这是他时时感到欣慰的事。1990年高考前夕,为了更好地教好功课,他毅然卷起行李搬进学校宿舍。这一个多月里,他几乎每天都工作14个小时以上。白天上课,晚上辅导,夜里备课。经常连饭都忘了吃,就是一台机器也承受不了超负荷的运转啊!整天劳累的郑晓鸿再也挺不住疾病的折磨了。
1991年11月,经医生诊断他患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他的双腿从膝下都变了颜色,脚趾呈紫黑色。
“这么重的病还工作,简直是不要命了!再不尽快住院治疗就有截肢的危险。”医生说。
住院治疗期间,郑晓鸿总是惦记班里的学生,白天还是到班里给学生辅导功课,晚上回到医院。三个月后,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办理了出院手续。
现在,郑晓鸿每天一边打针吃药,一边为学生上课。晚上。当护士长的爱人为他打吊瓶,夜里他腿疼得睡不着觉。妻子心疼了,几次找到学校,要求校领导让他继续住院治疗。但他一如继往。今年1月,他被北安管局科委授予“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有人说郑晓鸿傻,有人说郑晓鸿是为了出名,但他只认准了一条路:献身党的教育事业这条路,我是走定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一种高尚的事业”。
郑晓鸿就像北大荒沃野中的一棵无名寸草,朴实而又默默无闻,然而又无时不向大地倾诉着爱的心声。
(选自1992年10月1日《北安农垦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