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奉献无悔

奉献无悔


               张本伟 娄永海
  1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人来说,又是漫长的。和元浩,二龙山农场一位普通党员,自1985年离休到现在,他已义务修车500余台次,为有机户节约修理费20余万元,而他自己却很清贫。他何以这么去做,又抱着一种什么想法呢?
  一顿饭不吃没啥,机车趴窝一天,
               损失可不得了
  他有过白天黑夜修车连轴转的时候,也有过步行十几里地修车的时候,即使过66岁大寿,他也被人请去修车。1990年农历6月22日是和元浩生日,席未开始,十六队领导便一头闯了进来。“康拜因坏在地里,麦收急着用……你能不能看看……”屋内刹时间悄无声息,孩子们默默地瞅着父亲。“今天过生日,不去不行吗?”孩子们感到非常扫兴。“哦,过生日啊,那就别去了。”队领导神情复杂。和元浩理解队领导的心情,他说:“麦收急着用车,我不能看着不管,我争取快去快回。”事后他说:“这事很平常,一顿饭不吃没啥大不了的,机车趴窝一天,损失就不小。”1993年,十九队职工谭雨平的拖拉机漏水,却查不出原因,于是他请来了和元浩。和元浩戴上老花镜,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位,最后在气门推杆和机器缸套的间壁层里发现一个小眼。他找来水泥和502胶水,将二者拌在一起糊在眼上,再开机一试好了。和元浩说,如果换部件,得四五百元,我这么做,五块钱就解决了问题。据人们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份,和元浩已为有机户节省修理费21万元。
  你给我修车费等于骂我,
               我干这个不是为了钱
  有一次,王百岁请和元浩修车。待和元浩修完车后,王家已备好了酒菜。四十六队距十七队3.3公里,和元浩一时疲劳,便留了下来。正吃饭间,王百岁掏出一沓钱,用手推给和元浩。和元浩一看急了眼,说:“你这是在骂我!我干这个,不是为了钱,给钱,你下次就别找我!”此事不胫而走。慢慢地,场内不少人都知道和元浩修车不要钱了。一天,和元浩又要出去修车,正碰上老邻居穆敦娥。穆敦娥笑眯眯地和他打招呼:“又去修车呀,和队长!都改革开放了,开个铺子挣点钱吧!你要一开始就收钱,早发了。”和元浩低头笑笑,这样的话,他听得多了。就在前两天,他去了趟场部,见大街两旁,修理部接二连三,连他的老部下于福元也开了个修理铺,生意很好,于福元说:“老队长,你要干,肯定先富起来。”和元浩说:“人活在这个世上,总得有个互相帮助。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教我学会了一门技术,我怎能用它为自己挣大钱呢?再说,我已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若不赶紧回报给党,那就晚了。”
  既然自己已经走上无私奉献这条路了,
               那就不能半途而废
  1997年除夕之夜,正当家家团聚之时,和元浩却因胃出血住进了医院。此时,场队领导来看他,这使他很受感动。但是,平时总请他修车的人,却没来几个,出院后,有的亲属埋怨他:“让你修车收点钱,你不干,这回住院了,有几个人看你去了?”和元浩听了,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是啊,人只有在有病有灾之时,才需要别人给以精神上的慰藉啊!但转念一想,自己义务修车,就是为了让人家到病床上来看你吗?既然不是,又何必强求呢!5月中旬的一天,我们走进了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家,家中的摆设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简单,惟一值钱的就是一台12英黑白电视机。
  谈到和元浩,农场副场长杨荣斌十分钦佩:他不愧是位老党员,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现在虽然搞市场经济但无私奉献精神仍然需要大力发扬的。
  和元浩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修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为此,除平时修车外,每年农场办科技之冬培训班,他都去讲课。
  望着和元浩欣慰的神情,人们感到是在与一个高尚的心灵在交流。
                           (选自1999年第6期《思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