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为丰收
默默耕耘为丰收
———记农场科学实验站站长郭文信
娄永海张本伟
二龙山农场农业科学实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郭文信12年如一日,潜心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工作,为农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54岁的郭文信已在北大荒这块沃土上耕耘了33个春秋,1988年,他由一名农业技术员走上了农业实验站站长的岗位。面对实验站亏损、农场科技种田水平还较低的局面,春播伊始,郭文信从引种、拌药、播种、施肥,到田间管理、调查、收获等各个环节,都讲科学、讲规范、讲质量、坚持标准化管理。当年底,实验站农业获得丰产丰收,扭亏为盈。
为了给农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提供科学依据,郭文信带领科研人员建立了标准化种植示范小区,搞课题攻关,种子繁育,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一项项课题被攻克,一个个新技术被推广。
1989年,郭文信在小麦田间调查中发现,由于多年种、肥混施,造成小麦生长前期因肥蚀种子而减苗,后期出现脱肥现象,他连续4年进行小麦播前一次全部深施肥方法试验,结果苗齐、均、壮,产比为114.9%,此法在全场推广后,使农场每年增收近百万元。
1991年,郭文信对大豆施肥比例进行了大胆改革,使大豆平均亩增产22.58%。实践证明,适当增施氮肥,可使供肥过程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基本协调,使作物生长前期不过肥,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脱肥,从而达到高产稳产效果,此法于1994年在全场推广后,大豆亩产由原来的150公斤增加到225公斤。同年,郭文信针对油菜改革试验成功的“N6P6配方分层施法”在全场推广后,使油菜在生长期内克服了倒伏、脱肥现象,连续7年亩产150公斤,每年仅油菜一项全场增收102万元。
针对农场由于多年使用2.4D-丁脂使小麦产生药害,杂草产生抗药性的现象,1993年,郭文信进行了72%2.4D-丁脂0.4公斤+25%绿磺隆30克(每公顷用量)灭草药效试验,取得显著效果。从1995年起在全场推广应用此项新技术,平均每年为农场增加经济效益260万元。
自1988年郭文信担任实验站长以来,接受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省农垦科学院下达的各项试验课题185个,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其中“龙麦16号”、“龙麦18号”等10个小麦优良品种,“北丰5号”、“北丰6号”等9个大豆优良品种,“垦油1号”、“垦油2号”等4个油菜优良品种,经省、省农垦总局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并在北安分局推广。经调查,推广后,这些品种增产均达10%以上。
(选自1999年11月22日《农垦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