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概述
  龙镇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德都县境内。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缓坡地带。北与引龙河农场相邻;南与二龙山农场相望;东南与三九六林场毗连;东与襄河农场连界。19个生产队分东南,东北和西部3 片,场部及其直属单位居龙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龙镇农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587 ,582 亩。小兴安岭南麓的山林里有松、椴、桦、柞等多种木材。有山参、党参、黄芪、刺五加、云芝蘑等珍贵药材。有鹿、貉、貂、熊、獐等珍贵动物。有都柿、榛子、蕨菜、薇菜、木耳、蘑菇、猴头等野果和真菌。
  土地连片集中,适于机械化生产,雨量充沛,日照长,水热同季,适于麦豆作物生长。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发展林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牧地草原面积大,丰富的山产品,是发展外贸的优势。龙镇农场现已被列为北安农场管理局大豆出口基地之一。
  龙镇农场远离祖国心脏,在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者腐败无能,长期得不到开发,引得沙俄虎视耽耽,日寇野蛮掠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沉睡的荒原才被新中国的拓荒者唤醒。
  1955年,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为内地的安定,开发边疆建设,同时也为改造犯人,黑龙江省公安厅派李强民等同志到龙镇,在日本开拓团旧址的废墟上创建了黑龙江省公安厅型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龙镇农场),开始了劳改农场艰苦的创业历程。到1959年,龙镇农场、二道河子农场、引龙河农场、襄河农场、龙镇公社合并(场社合一),场名:龙镇农场,直到1963年,引龙河农场、襄河农场、龙镇公社撤出。l968年劳改农场撤销,改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龙镇农场。1976年又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北安农场管理局,场名为黑龙江省龙镇农场。1984年10月,龙镇农场戈Ⅱ归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场名为黑龙江省龙镇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到1985年底回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场名仍为黑龙江省龙镇农场。
  龙镇农场的建立,对劳改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占居一定的地位。
  1955年至l958年,龙镇农场耕地面积为253 ,200 亩,l959年至l962年为236 ,932 亩,1963年至l988年为206 ,900 亩,l989年为246 ,234 亩。
  据农场(不含场社合一时期其他单位数字)统计资料记载:1955年至l967年(劳改时期),粮豆总产为148 ,709 吨,平均亩产64公斤。
  1968年至l989年(农场时期),农场生产粮豆362 ,716.5 吨,平均亩产88.2公斤。从l955年建场到l989年,单产最高的年份是l989年,单产为131 公斤,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l975年,总产量为24,057 吨。
  龙镇劳改支队的创建,先后为国家改造罪犯12,000 多人,留场参加边疆建设5 ,863 人。
  其中:50%在农场安家,对有一技之长的刑满就业人员,有的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工程师、医师、技术员等。
  经过34个春秋,现有l9个农业生产队。18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ll,587 人,职工4 ,425人。
  在总人口中有汉、满、蒙、朝鲜、回等9 个少数民族,其人数占总人口3.6 %。在19个生产队辛1.2 ——2 万亩以上的生产队有12个,0.5 ——=1.2万亩的生产队有4 个,0.5 万亩以下的有3 个。农场拥有各种类型的拖拉机l22 台,联合收割机63台,农用汽车62台,从建场到l989年苠场共生产粮豆511 ,425.5 吨,上交商品粮177 ,910 吨,平均商品率为34.8%。从1978年开民出口贸易以来,共出口大豆8 ,949 吨,豆饼325 吨。
  客观的影响,主观的失误,也使农场走过弯路。大跃进的浮夸冒进,“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浩劫,隶属关系的频繁变动等。都使农场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材匮乏,陈规的束缚,也影响了农场的阔步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政策,全面改革,使农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经济体制,兴办家庭农场,使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粮豆l23 ,062 吨,比第五个五年计划的44,886 吨,增长l74.2 %。在劳改农场初创时期做出贡献的龙镇农场,如今农业生产在国营农场中仍占相当地位。1989年农场播种面积24万亩,占北安局播种面积的8.32,粮食总产量为19,120 吨,占全管局总产量的5.7 %。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生产,辽阔的土地更加郁郁葱葱。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龙镇农场共造林24,651 亩,相当于前五年造林面积的2.3 倍。截止l989年底,农场人工造林面积已达33,192 亩,相当于北安局人工造林面积的11%。
  畜牧业的发展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并有较快的发展。现在全场个人养奶牛700头、羊3 ,336 只、貉210 对、禽32,643 只。发展畜牧业已成为改变农场面貌,和农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改革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了龙镇农场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截止1989年,已兴建了粮油加工厂,建材制砖,饮食等工业企业6 个,产品逐步打入市场。饮料厂生产的汽水和小香槟,食品厂生产的糕点,也销往外地。
  龙镇农场的教育、卫生等事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l984年至1989年为上级学校输送重点高中、中专生l34 名,在北安管局名列前茅。龙镇农场职业高中是全国垦区第一所职业学校,10年为农场培养了大批的专业骨干。场直小学,为农场培养后代,尽职尽责,被评为总局级先进集体。为农场职工服务的职工医院,设备先进,环境优良,服务热情,实行承包制后,面向社会,减轻农场的负担,曾被评为总局级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
  改革给龙镇农场带来新的生机,但可喜的变化仅是个开始,农场还有很大潜力。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经过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龙镇农场一定会成为以农业为基础,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和商品基地。
  回顾艰苦的历程,展望美好的未来,农场职工波澜翻滚的心潮,充满着对老一辈拓荒者无私奉献的由衷敬佩,寄托着对正在健康成长的新一代北大荒人的殷切期望,孕育着加快改革步伐,把龙镇农场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