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改革与整企

第六节 改革与整企


一、实行生产责任制
  1980年,农场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制定了“专业承包、分业核算、定额管理、以分计酬、以分浮动”的经济责任制,这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农场在经营管理上第一次新的改革,它初步改变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状况,使劳动管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80年的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
  1、全场普遍实行年浮动工资和月浮动工资。年浮动工资即;本人每月基本工资总额百分之十做为浮动工资额,由本单位会计逐月在工资中扣留后存入银行,到年终根据本单位经营成果予以兑现。年初,总场对全场各经营单位都下达了包定指标。以年终决算为准,对完成计划指标的单位,将其扣留的浮动工资一次性全部退还给本人。凡完不成利润指标的,按所完成利润指标的百分比领取年浮动工资额的百分比,亏损单位,除全部扣留浮动工资外,还将视亏损多少按比例扣其基本工资。月浮动工资:以农业一级32元为基数,扣发百分之十,即3.2元,做为当月的浮动工资。本月采取定额计分,以分计酬的形式领取工资和浮动工资,作业工资一律打乱,按分计酬。
  2、采取一线包干,上挂下联的方法。机关各科室根据业务范畴由总场下达承包指标,如生产科包总产量,机务科包修理费用等,年终以百分制由总场统一考核。没有经济指标包干的科室,如组织、宣传等政工部门,采取包办公费用的方法进行包干,同时都制定了岗位责任制进行衡量。如完成任务还不到60分的,则不能领取浮动工资,完成任务达80分以下的按比例领取浮动工资。场级领导也都和所分管的科室、部门完成任务的好坏挂勾,年终兑现。
  在“一线包干、上挂上联”总原则指导下,农场各行各业均按本单位不同项目分别拟定人员、任务、费用指标实行包定。大大提高职工群众当家理财的自觉性,生产成本下降,劳动效率提高。实行“浮动工资”和“一线包干”都是新生事物,是以前传统的管理形式的一个改革,一开始,难免有些干部和职工对这一改革不习惯,认识不高,也曾出现了不愿承包,不大胆现象,担心这样包挣不回基本工资。还有的担心这种管理方法行不通或不能坚持下去。为了解除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顾虑,使责任制能在全场各行各业顺利推行,场宣传部门利用“情况反映”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1980年初,党委主要领导王维新、刘昌和带领有关科室深入基层,在2分场6队抓了试点,并提出了较为适合我场情况的《分业核算、评工记分、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以这个点带动了全场的面,使生产责任制在全场很快铺开。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768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870.6万元,增长了97%;粮豆总产量达到26,928.5吨,平均亩产为109公斤,其中小麦总产为22,210吨,亩产为130.5公斤;大豆总产为4,718.5吨,亩产为62公斤,全年盈利77.6万元,全场有11个单位的职工得到奖金,得奖人数占全场职工总数的50%以上。
  1981年1月,在总结1980年经济责任制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981年{龙镇农场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形成后,上上下下几经全场职工讨论,对个别条款做了修改和补充,最后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981年的经济责任制方案中,又增订了生产队对班组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及对机务联合车组,农工组、菜组、养猪组等各种专业承包组的具体实施和奖惩办法。
  为了落实1981年承包定奖办法,场劳资科于3月份对生产单位的奖励办法立下了包定合同。
  1981年经济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利用率,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如1分场5队过去是个比较落后的生产队,这个队的职工是“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工具哪都放,歇气坐个坑”。一年费用不少花,可效益总提不高。对于这种情况,干部急的团团转,“懒、娇、滑头”一边站,老实人气的不想干。实行责任制以后,这个生产队一反常态,在大灾的1981年,最先完成各项农业生产,上冻前翻完了应翻的11, 000亩地。各种费用与1980年同期相比都有所降低,仅麦播一项就比1980年节约300个工日,节约资金500多元。耙地与1980年同期相比节约费用2,400多元。
  1982年1月,农场下发了《龙镇农场1982年经济责任制方案》。此方案规定“全场除教育、卫生、幸福院、商业托儿所、招待所及6个月以上的长期病休人员外,不实行浮动工资,也不参加农场分奖其余单位一律浮动工资,即以本人每月基本工资定额百分之十做为浮动工资,待年终视本单位经营成果而分别处理”。1982年经济责任制还规定:各生产队一律实行三包的办法 (即:产量、成本、利润包干),在实行三包基础上,实行包产到组,班组核算。具体方法是;各生产队根据本队机械配备和土地面积分为机务组、木工组、菜园组、晒场组、大车组、后勤组和多种经营组。各作业班组实行单独核算,班组外出支援工或雇用工及使用拖拉机、农具、车马工等需按成本收(支)费用。作业组实行联产计奖罚。实行专业承包后,不再实行阶段奖或其它奖励。生产队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利润指标,视各作业组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别处理作业组内部的浮动工资。如生产队没有完成总场下达的计划利润指标,个别班组完成了计划利润指标,可根据完成情况区别兑现年初合同,进行返还或扣留浮动工资。为了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劳模进行重点奖励,可以从利润留成中提取百分之四做为奖励基金。
  1983年4月18日,农场下发了1983年《经济责任制方案》,这个方案是在总结前3年生产责任制来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方案中提出了“定额上交、盈亏包干、全奖全包定额计分”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形式,这个形式与1982年类同,但在具体作法上,有许多区别之处。如规定联合承包组实行单车核算,实行零件、油料节约奖,节约奖按节约费用的百分之八提取奖给车组。超过指标以上部分则按议价价格计算。零件、油料超支,按超支部分的百分之十罚车组人员,节约奖的奖金全计入生产成本,年终兑现。农业承包组织的确定,要本着能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发挥大机械化农业的优势,一般为机务、农工联合承包。承包组以承包面积确定人数,每人承担 150亩左右,农场对生产队定面积、定作物比例,定上交利润,上交利润根据各队的土地条件和历年经营情况可分为几种类别,总场按类分别确定各队定上交指标。划为一类队的有;2、3、4、5、6、7、9、10、11、12、)4等11个生产队,每亩定额上交20元;划分为二类队的:8、13、17、1等4个生产队,每亩上交19元;化分为三类的有16、18、19、良种站等4千生产队,每亩上交15.5元。
  农场对修配厂、制材厂、工副业队、水利队、汽车队、实行三七浮动的浮动工资责任制,超计划利润者,将超过部分按2:8比例奖励个人(Bp农场得80%,个人得20%),单位得奖额不能超过两个月的平均工资额),个人之间得奖允许有升有降。对砖厂、鹿场、基建队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全奖全赔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的经济责任制较之前3年又改革了一步,更具体、更完善了,提高生产力的效果也更明显了。
  二、整企
  根据国务院(1982)2号文件和省农场总局关于《黑龙江农垦企业整顿方案》的要求,在管局整企蹲点调查组的帮助指导下,农场于1984年1月24日下发《龙镇农场企业整顿方案》。从此农场开始进行企业整顿。
  企业整顿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的。1984年1月23日,在机关早会上党委书记李景和就整企工作作了动员并指出:企业整顿是对企业工作的综合治理,包括整顿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党的作风和政治思想工作等一系列工作。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1984年2月,农场成立了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李景和、场长李可然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同时成立了企业整顿办公室,主任由党委副书记谭玉明担任、副主任由党办主任担任,并抽调3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整企工作。基层各党支部也都相继成立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各组有3—5人组成。机关的整顿小组以办公室为主,由机关各支部分别抽出,人组成。全场共成立整顿小组38人,其中农业单位20个,场直单位18个,成员167人,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整顿机构。各单位成立了整顿组织后,农场又组成了5个蹲点工作组,成员24人,其中科级干部 8人,一般干部14人,离休干部2人,工作组人员一律与原工作脱勾,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整企工作上。
  农场从8个方面进行了整顿:
  1、整顿企业的领导班子;2。改革和完善经济责任制;3.整顿和加强管理基层工作;4、整顿劳动组织,5、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6、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会制度;7、进行企业体制和经济改革,8、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1984年2月12日,全场整企工作全面铺开。2月12日至3月26日,第一阶段重点是忆、摆、揭、查。全场干部、职工在回忆1983年工作的基础上,摆本单位亏损或迟迟打不开新局面的原因,摆班子、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发贪污盗窃、违法乱纪等经济刑事犯罪现象。通过忆、摆、揭、查工作,重点解决了“五治五变”,即:一是在班子上治“软”变“硬”;二是在队伍上治“松”变“严”;三是在管理上治“乱”变“顺”,四是在生产上治“粗”变“细”;五是环境上治“脏”变“净”。
  4月7日至9日,场党委听取了各单位忆、摆、揭、查和“五治五变”的情况汇报,并结合整企工作的进展情况安排了下步“两查四清”工作的具体部署,同时转发了场整企办《抓紧抓好两查四清工作安排意见》。
  两查四清工作共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查阶段(4月8日至14日)。第二阶段为互查阶段(4月14日至5月2日)。在此阶段,农场集中了有关科室的领导和业务能力较强的财会人员共22人,组成了4个检查组,在全场范围内对4户核算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的重点是财经纪律、基本建设、清理粮食、资金、物资、小金库等方面。通过这次大检查,全场共查出财经纪律问题636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坐收坐支较为普遍。全场有六分之一的单位有坐收坐支的现象。
  2、应收款而未收回。全场共有未收回的应收款80.000元左右。
  3、产品、物资赊欠现象比较严重。
  4、材料、物资管理混乱。
  5、产品管理,包括畜产品、工副业产品的管理比较混乱。
  6、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两查四清的第三阶段(5月3日至6月10日)是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和专案查处。为了搞好第三阶段的工作,农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7个重点检查工作组(专案组)进行调查工作,工作组共有35人组成。
  1984年10月,农场又组成验收组,对全场各单位进行检查验收。通过“听、查、看、问、算、评”等手段,对各单位进行了验收。验收中发现,这次企业整顿工作的效果是显著的,其表现是:
  (一)按照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在整顿中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整顿充实场、队两级领导班子,并妥善安排退居二线和离、退休的干部。
  (二)整顿、完善和落实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工作,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整顿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纪律,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四)整顿财经纪律,建立新的财会制度和物资、产品管理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五)健全和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党风逐渐好转。
  农场在整企的同时,结合本场实际情况,不等、不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1984年3月开始,按照人财物统管,产供销一条龙原则,先后将7个科室改为7个公司,将3个事业单位改为3个中心。改为公司的7个单位是从行政管理型改为经济实体,实行自负盈亏,定额上交。农场还对机关人员进行了精简,先后精简人员26人,每年可减少管理费17.008元。
  7个公司是:
  基建公司:成立于1984年3月。公司成立后,成为经济实体,银行开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有人、财、物的调动、使用、管理权。
  林业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24日。公司成立之后,开展自建场以来的人工林普查工作,历时67天,共普查林带532条,制作各种表格近百份,绘制图纸8张,并查清了建场以来人工林的详细情况。
  畜牧公司:成立于1984年4月。公司成立后担负了全场(包括三个水库渔业)畜牧生产任务,对所属的鹿场、水库、收购部等单位实行承包经营,同时在站前开办了龙兴饭店。公司成立的当年就提前完成了年上交生猪600头的任务。
  服务公司:成立于1984年2月。同年8月份撤消了工副业队,并入服务公司。服务公司下属有水棍厂、被服厂、电工组、豆制品加工厂等4个单位。
  粮油公司:成立于1984年7月。公司重点是解决各生产队“卖粮难”的问题,加快了原粮处理速度。
  物资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负责全场的各种物资的购入、分配、保管、储存等任务。
  工交公司:成立于1984年10月20日,它负责对场汽车队、修配厂、电讯站等单位的管理,并对其制定了定额上交,超支自负的包干指标。
  3个中心:
  卫生中心:1984年8月成立,同时农场下发了龙农字(1984)37号文件,并转发了卫生中心的3个改革方案:一是改革劳保医疗费用;二是试办家庭诊所;三是实行院长负责制。
  教育中心:1984年8月24日成立,农场下发了龙农字(1984)39号文件,并转发了《龙镇农场教育改革方案》,方案中提出了4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调整部局集中办初中;二是实行校长负责制;三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四是实行职务津贴。
  商业中心:1984年2月商业中心成立后,将设在生产队的分店、代销点大部分撤消,改为个体经营。当年7月1日晨2队召开的供销社社员代表会上,恢复了供销社的集体性质,实行群众集资入股,仅5天时间,入股者达925股,股金达9,250余元。
  1986年场汽车队从工交公司分出,成立了运输公司、工交公司撤销,电讯站、修配厂也成了独立的经营单位。同年商业中心改为商业公司,教育中心改为教育科。1988年农场将渔业生产从畜牧公司中分出,成立了渔业公司,主抓全场的渔业生产。1988年末,农场对场直10个企业单位实行了招标承包,其办法是公开招标,公开答辩,由评审委员会评议确定中标人。经公开答辩和评审,10个中标人是:商业公司崔凤秋、广达公司张福洲、林业公司莒世海、畜牧公司栾守胜、渔业公司曲占龙、基建公司于永久、运输公司花丛林、粮油公司刘树森、电讯站涂德义、修配厂林键,中标人分别与场长秦学权又签订了为期两年的承包合同。
  三、兴办家庭农场
  兴办家庭农场是国营农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冲破旧的办场模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场的重大措施。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取得农业生产的最佳效益,发展商品生产,使农场和职工尽快富裕起来的战略决策。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1980)4号文件《关于垦区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职工家庭农场是国营农场最基层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全民所有,计划指导,家庭经营,合同制约,包干上交,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也是实行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使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和家庭经营的长处同时得到发挥的一种承包形式。它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保证国家多得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职工家庭收入。为彻底摆脱过去照搬苏联办场的老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国营农场“一死二穷”的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垦区创造条件,积累经验,探索一条新路。
  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办阶段,第二阶段为兴办阶段。
  试办阶段:
  1983年11月21由,农场颁发了《试办家庭农场方案》,方案中对试办家庭农场的原则、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其性质是土地国有,按计划种值,单户和联户承包,一定5年不变,定额上交,自负盈亏。为搞好试办工作,1984年初,农场党委决定在常年亏损的1、16、18、19等4个生产队搞了试点。这4个点当年试办家庭农场183个,其中联户49个,单户108个,其它26户,参加承包者381个。
  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牺试办,显示了它潜在的生命力。这几个队都是常年亏损的生产队,试办了家庭农场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家庭农场试办前后经营对比表单
                                  单位:万元



  从对比情况看,试办家庭农场的1984年各队的经营情况比前两年有了明显的好转。常年亏损的19队,地处讷谟尔河北岸低洼地带,面积3050亩,大小72块地,分布在10华里的沼,泽、低洼地中,年年受灾,生产很不景气。1981年全队被水淹,几乎绝产。自1972年建队到1984年,经营12年,亏损12年,累积亏损额达799,970元,年均亏损6.6万元。1983年亏损6.9万元,人均亏损1,000元。1984年试办了家庭农场后,干部、职工、家属的主人翁责任感得到了充分发挥,一举变亏为盈,甩掉了亏损帽子,干部职工扬眉吐气,感谢党的好政策,拥护和赞扬家庭农场好。
  根据试办家庭农场的实践,使农场党委认识到,仅靠行政领导下的责任制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已经满足不了职工的需要,他们需要的是缩小承包组织,彻底改变生产承包形式,将生产性承包形式变成生产经营性承包,使生产者和经营者合为一体,以真正砸烂“大锅饭”和“小锅粥”。这种家庭农场正是他们希望中的组织形式。
  家庭农场的创立,锻炼了职工自我组织和应变能力。19队1个家庭农场是由12户职工自愿结合组成的,他们对所有成员合理分工,实行定额记分,设兼职记帐员进行成本核算。1984年春播时由于水涝,机车作业困难,秋翻地仅有75亩,面对自然灾害,这个家庭农场并未畏惧,不等不靠,全体人员齐上阵,正副场长各顶1台机车,他们一面抢整地、一面抢播种,完成了880亩的播种任务。夏锄时,家庭农场由12户的全体家庭成员齐出动,战胜草荒,280亩大豆长势好于历年。麦收时又遭雨灾,135亩小麦泡在水里,拖拉机牵引康拜作业,1台不行上2台,拖拉机牵引车辆接粮、送粮、日夜奋战,10余天完成了麦收任务。1984年他们取得了小麦亩产 144.5公斤,大豆147公斤的好收成,每人比1983年减亏增盈1,180元。
  家庭农场的创立,使职工跳出了多年来单一种植的圈子,由单一经营型向多种经营发展。第一生产队有家庭小卖店5个,挂面厂1个,照像3户,饲料加工厂1个,缝纫洗衣5处。第十九队职工吴凤河一家4个劳动力,除承包42亩大豆,9亩白菜外,还养了62只羊,2头牛,年总收入8,300元,纯盈利5,373元。
  试办阶段发现的弊病:一是合同不够严密,使各家庭农场之间在生产环节中出现纠纷;二是部分家庭农场的场长缺乏经验、管理组织水平低;三是独立经营、规模效益的生产服务以及产、供、销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试办,找出了成功的试验,也发现了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为全场兴办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
  兴办阶段:
  1984年12月15日,场党委召开了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场党委全体委员、场领导,各生产队支部书记、队长、会计,场直各公司、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共 165人。会议上讨论了《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施方案》。这个会议是农场深入改革的重要会议,它标志着农场继1980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又一大突破。通过这次会议,使全场职工从思想上解决了愿办、快办、办好的问题,从实际工作上解决了方法、步骤问题。
  农场{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方案》自1984年10月1日起,经过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反复讨论,于1985年2月14日正式出台,{方案》共6章56条,对家庭农场的“规模、类型”,“组织、权利、义务”,“服务管理”和“资金费用”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主要内容有:
  (一)职工家庭农场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家庭农场与总场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是合同关系。
  (二)家庭农场承包国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期至少5年。对承包的生产资料实行有偿占用,只有使用权,没有变卖、出租、转让权。
  (三)家庭农场的盈亏,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交够国家和企业的剩余全部归己。
  (四)农业机械全部卖给家庭农场,不允许将成组的农业机械单台出售。各家庭农场之间应互相签订代耕或帮工合同,允许单户的家庭农场自筹资金自行购置农机具,自行经营,不与其他家庭农场发生合同关系。
  (五)原生产队改为管理区,属总场的派出机构,管理区设管理人员4人:书队、队长、会计、统计。
  (六)管理区内所设的学校、卫生所、油料零件保管员、畜牧承包组、座机承包组、农机修理组等单位或个人,归总场有关公司(中心)领导,工资关系归公司(中心)并与公司直接签订承包合同。
  (七)家庭农场应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性劳务,每台链轨车每年2个义务工,每台胶轮车5个台班,牛马车3个工日,每个劳动力(18岁—50岁)每年15个义务工。
  (八)家庭农场每年向总场按亩交纳费用及利润,1类地10元,2类地9元,3类地8元。每年第三季度交50%,第四季度交完。从1986年起每年递增2—5%。土地税另纳。
  (九)家庭农场中的职工、合同工,不再由农场按月支付工资和一切补帖。允许家庭农场随时搞副业收入,解决本家庭农场成员的生活费用。
  (十)管理区工作人员的费用由总场负担。
  1985年全场办家庭农场1,006个,其中联户农场107个,单户899个。承包土地241,982亩,参加承包人数达2,179人。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不便家庭承包的,也可实行机组承包”。根据这一精神和1985年12月召开的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定、完善、提高”的原则,在总结了前两年农场试办和兴办家庭农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6年1月20日印发了《龙镇农场1986年兴办家庭农场方案》,方案分5部分,共50条。1986年兴办家庭农场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承包期最少5年,但承包者向上交的费用、利润必须一年一订。
  (二)在种植业承包时,允许家庭农场、联户家庭农场、专业户同时存在。各生产队情况不同,组织承包不搞一刀切。但是,不论哪种形式,都应按总场的规定向总场交纳经营利润税金和其他费用。
  (三)各家庭农场之间可以自行搞农业生产协作,总场和生产队不搞强迫性协作。同时,总场也不予垫付生产资金,生产资金自筹。交完费利税后,可自行处理产品。
  (四)联户家庭农场应掌握配套的农业机械,独立完成种、管、收、储、运各环节生产任务,其规模应在3,000亩以上。生产资金总场垫付,以后逐年减少,向“两自”发展。
  (五)总场对联户家庭农场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亏损分担”的分配办法,盈利五(个人)三(总场)二(生产队)分成;亏损四(个人)六(总场)挂帐。
  (六)专业户,原则上每户可以经营15亩经济作物,其生产资金自理。每个职工每年上交 250元,合同工100元,从事种植业以外其他经营的,每人每年上交500元,同时从事两种行业,不另加费,什么也不包的,按人交费每人每年500元。
  1986年成立联户家庭农场26个,单户758个,参加承包人数为2,015人,按合同应上交 188万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方案未得到全面落实,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经营成果不够理想,年终亏损941万元。
  1987年2月25日农场下发了《龙镇农场1987年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1987年农场的经济责任制方案是在总结了前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原则制订的。其原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办好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济管理体制,划小核算单位,逐步向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地或兼营它业的方向转化。《方案》共分农业、场直各企业和科室及事业单位3个部分。农业部分强调划小核算单位,联产承包。参加承包人数为1,876人,承包面积为212,694亩,其中;独户为1,179人,面积为54,596亩;联户23个,697人,面积为158,098亩。体现了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地的原则。
  场直各企业单位执行“集体(个人)承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承包原则。
  各科室及事业单位,全面贯彻工作人员守则,岗位责任,实行费用包干,指标挂勾,定期考核和浮动工资制。
  1988年1月农场召开五届三次职代会,通过了《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方案》。198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中农业部分主要特点有4个:
  (一)没有联户农场,全部为独户家庭农场,以生产协作体形式组织生产:(二)向“两自”过渡,生活费用自理,生产资金中种子自理,肥料农药50%自理:(三)农业机械大部分转让给家庭农场,小部分租赁或承包。同时还规定了转让的还款时间。(四)生产队干部取消工资,收入与上交指标、技术指标、安全指标、效益指标、发展指标和精神文明指标等6项指标挂勾。农业承包每亩上交费用11元。
  1989年1月29日场召开了六届一次职代会,大会通过了《1989年度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在1988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生产队领导,以独户经营为基础,发挥统的作用。方案规定,统一轮作;统一制种、供种、播种;统一主要技术措施;统一检查验收标准;统一使用电力、粮食干燥设施;统一处理合同内农副产品;统一协调生产;统一制定费税利标准;统一拖拉机大修;统一场内代耕收费标准。上交费用提高到每亩15元。198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3,860亩,总产达21,473吨,亩产达131公斤,创历史最好记录,其中小麦播种72,095亩,总产11,895吨,亩产165公斤,大豆播种87,225亩,总产8,933吨,亩产101.8公斤。全场工农业总产值为1,754万元。1989年亏损48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