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土地开发和利用

第四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土地开发和利用


一、概况
  龙镇农场(龙镇劳改支队)创建于1955年,土地现已大部分被开垦成农田,土壤类别有淋溶黑土、草甸子土、森林土、棕壤土、沼泽土、强度生草土等,以草甸子土、淋溶黑土面积较大,耕层约25厘米以下为黄土层,渗透性差。
  1955—1967年,龙镇劳改支队隶属省公安厅劳改局领导。当时劳改农场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劳动改造犯人和安置刑满就业人员,劳改工作方针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1968年,知识青年下乡,劳改就业人员遣送,改变为国营农场,34年来逐年开垦,耕地面积逐步增加,详见下表:
            1955—1981年开荒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1955年开发初期的播种面积为29,175亩,到1979年最高达292,067亩。由于建设防风林带,造林,房建,道路和水涝弃耕。1989年全场耕地面积为246,234亩。
  建场初期,人们穿着靴子种大豆、玉米,用木棍点籽种。1972年6月至9月份连续降雨总计达718.6毫米,给农作物的管理和收获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人工点种补大豆,水中夺粮,粮豆平均亩产23.5公斤。由于1972年春秋大涝给1973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播种面积由 1972年的229.098亩下降到144.179亩,湿耕湿种,播期推迟,亩产只有19.5公斤。1975年十年浩劫之后,耕作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化肥、农药、化学除草剂和新农药的大量应用,粮豆产量有较大提高,1975年至1980年,粮豆平均亩产分别为102公斤、95.5公斤、84.5公斤、85公斤、92.5公斤、109公斤,为建场以来产量效益较好的时期。
  建场34年,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共生产粮豆511,425.5吨,平均亩产72.5公斤。粮豆总产 1955年368.5吨,1989年达到10736.5吨,增加了29.1倍。单产超过100公斤以上的有3个年份,低于50斤的有2个年份,详见下表:
              粮豆亩产最高和最低年份          亩、公斤、吨



  二、开荒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荒建点规划不合理
  建场初期,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只急于建点,结果造成分场、生产队布局和规模不合理。特别场社合并后,龙镇农场由4个分场一下增加到12个分场,1962年引龙河农场、襄河农场和龙镇公社退出后,农场的分场最多发展到16个,后又合并为6个分场。1978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原1队、20队撤销,1队土地由2队和3队分管,20队由18和19队分管。1982年农场取消分场,实行场、队两级核算制,减少了层次,并进行科学的划分,改变了不合理的状.态。
  (二)坡地开垦成耕地,没有保护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经营效果差。由于龙镇农场地处丘陵地带,起伏连绵,随着垦荒面积增加,由原来的凸地种植逐步向凹地伸延,水土流失加重。严重的是1983年冬季降雪大,1984年春融雪时,全场造成水打沟面积20,162亩。
  (三)建场初期,农场以劳动改造为主,执行先生产后建设的建场方针,造成只开荒种地,不抓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中蝶形洼地得而复失,涝年有种无收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