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制度一、轮作制度
龙镇农场轮作制度开始于70年代。建场初期的1955—1969年,连年开垦荒地,耕地面积逐年扩大,边开荒边生产,没有正规的轮作体系,只限于一般的作物换茬,小麦、大豆重迎茬很普遍,造成单产不高,总产不稳。1970—1974年,轮作体制基本建立,形式为麦、豆、麦、杂四区轮作制,作物比例为小麦50—55%,大豆25—28%,玉米、谷子15%,其他5—8%。
1975年至1978年,由于谷子、玉米面积减少,轮作制度演变为六区轮作制,即:麦、豆、麦、麦、豆、杂,作物比例小麦50—60%,大豆25—28%,玉米、谷子10%。
1979—1985年,由于增加小麦面积,淘汰杂谷,建立了以小麦、大豆为主产区轮作的三区轮作制,即麦、麦、豆。由于小麦面积大,收获时比较集中,再加上8月中旬之后,雨量较大,收获机数量少、质量差和粮食处理设备的不配套,小麦收获只能完成应收面积的50一80%,后期损失严重,容重变低,产品质量差,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不理想。1986年全场开始种植油菜,面积为15,820亩,小麦面积逐年压缩,当年油菜亩产为8.25公斤,总产26.14万斤,最高的是1队,亩产为51公斤,为轮作体系的改革辟开了一条新路,轮作制演变为麦、油、豆三、三制。到1990年我场油菜生产已有突破性的发展。
历年农作物轮作形式 表一
历年农作物种植比例表 表二 单位:%
注:表中各年份比例之合不足100的部分为其他作物。
二、耕作制度
龙镇农场耕作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5年一1969年,用五铧犁伏秋千翻耕作制度,年年都有一部分声翻春耙地。
连年翻地有利于开垦初期土壤熟化,土壤熟化后,由于连年同层耕翻形成犁底层,降低了耕层土壤紧密度,耕层土壤结构不良,作物后期雨水较多时,耕层水份过于饱和,满足不了前期抗旱,后期排涝的安排,影响机械作业,增加了土壤耕作的难度,农作物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都不尽满意。
第二阶段,为解决年年翻地对土壤犁底层结构的破坏,60年代后期2.4DJ脂除草剂在麦田的应用,1970—1974年依据麦—豆—麦—杂四区轮作体系的推广并应用了大豆耙茬播小麦,原耙茬播小麦的草荒问题得到一定控制,豆茬播小麦的面积不断扩大,粮豆产量比前15年增产27%。
第三阶段,1975—1978年进入三翻三耙,全面深松阶段,这一阶段的轮作为六区轮作制,其中小麦茬秋翻,下一年份种小麦和大豆,一般采取耙茬的方法,下年播种小麦,耕翻作业时大犁上配带深松铲,俗称“小飞机”,上翻20—23厘米,加深下松5—8厘米,使耕层加深到25— 28厘米,大豆杂粮的中耕作业中,代杆齿深松加深8—10厘米,经过平翻深松后,土壤理化性状变好,表层土不乱,犁底层打破,土壤供肥供水能力增强,粮豆平均亩产95.5斤比前阶段平均亩产83.75公斤增产14%。
第四阶段,由两翻一耙,向一翻两耙(松耙)过渡阶段,自1979年建立了麦、豆为主的三区轮作,其中2%的绿肥复种,大豆耙茬,向一翻一松一耙演变。在连续涝灾5年的情况下,1979年—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91.5公斤。1985年开始搞家庭农场承包,管理体系跟不上需要,种植、轮作、耕作、植保等等,不能适应农业技术的要求。而且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低下,粮豆单产大幅度下降,由1984年粮豆单产91.6公斤下降至1985年44.5公斤(同时因冻雹等灾害影响)下降了51.4%,而且80%的面积原茬过冬,给1986年的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种植面积比1984年减少86,713亩。1986—1988年通过深化改革,实行统一轮作,统一耕作,但生产力仍未得到完全恢复,1985—1988年粮豆单产平均39.9公斤。比1979—1984年的前6年下降51.6公斤,4年亏损额合计2,585万元,到1989年进一步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生产队的职能作用,增强了管理中“统”的功能,改革稳中求进,耕作制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夺得了丰收,粮豆平均亩产131公斤,种植面积比1988年多完成90,478亩。
历年小麦、大豆耕作情况表
三、栽培制度
龙镇农场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甜菜、油菜等,在建场初期,种植了少量的谷子和杂粮,但因产量收益不佳,1980年被淘汰。
(一)小麦
1、播期。根据多年播期试验和生产实践,小麦播期在4月5日—4月20日为主产期,越是晚播产量越低。适时早播,缩短播期,提高播种质量是小麦高产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
不同播期产量对比表
单位:公斤
2、播种方法。1955年龙镇农场种植小麦采用行距15厘米。1963年后,分期分批购进48行和24行播种机,小麦的行距以7.5X7.5厘米和15厘米。进入80年代,15厘米单条播种稳定下来,到1989年全部采用15厘米单条播种,播前深施肥的小麦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3、密度。小麦的栽植密度从建场开始试验和实践,有中密植的增产,也有高密植的增产。建场初期,垧保苗400—500万株,到70年代为650—750万株,由于标准作业,施肥水平在不断提高,加之喜肥、喜水、高产抗倒品种的应用,到1980年垧保苗稳定在600—700万株。
4、种子处理。小麦播种前种子处理工作,以防虫防病为主要内容,由始至终坚持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变化,农药品种也不断更新。60年代初使用赛力散,六六六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蝼蛄、金针虫。1968年小麦根腐病发生,70年代引进克菌丹、退菌特.80年代推广使用了拌种双、多菌灵、克丹、灵丹粉和多福粉等单方、复方拌种农药。干拌药剂用量一般为0.2—0.3%进行播前种子消毒,做到以防为主,使小麦锈病、黑穗病、颖枯病基本上得到控制,1989年已发展到湿拌种和湿润拌种.
5、田间管理.小麦草荒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50—60年代基本上是人工除草和以机械选种为主的灭草措施.小麦三叶期采用红星2.4型钉齿耙进行过田间耙草,杀草率在50—60%。70年代开始推广综合灭草技术,小麦增加压青苗一次,灭草使用化学灭草剂2.4D钠盐,2.4D丁脂,效果甚好,杀草率在90%以上。80年代末期部分推广了野燕枯混2.4D丁脂。
6、收获。在收获方法上,随着年代的推移,收获力量的增强,不断改变。建场初期,以人工收割、小型机械脱谷为主,1959年全场只有牵引式收割机2台,1967年增加到21台,以后开始应用分段收获和少量机械联合。割晒主要在割茬高度,铺子角度,麦铺厚度,放铺连贯一条线上要求作业质量。由于机械不配套,数量又少,麦收多是雨季,麦铺放倒在地面上时间过长经雨多次,长芽连片,损失严重。1977年全场购进了3台E512收获机,合计收获机达79台。进入80年代,增置了康拜因链轨式防陷装置,采取了割晒与联合并举的措施,深受职工的欢迎。由于小麦种植比例过大,每年种植面积都在60%以上,收获存在困难,不能按时保质保量收获。1986年调整了产业结构,开始种植油菜作物,并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到1989年作物种植比例过渡到麦油豆三三制,麦收的困境有所改善,由于应用新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单产已达到200—250公斤/亩,但收获机数量不足,机型老化,这样新的矛盾又产生,仍使麦收陷入困境。
7、单位面积产量。建场以来,小麦产量总的趋势是呈波浪型,有高有低,影响小麦单产高低不稳的主要因素是夏旱和秋涝。亩产最高的是1980年的130.5公斤,最低的是1973年的 14.5公斤,较为稳定的是1974年—1984年这11年间,平均亩产为123.2公斤,为栽培积累了经验。从小麦产量高低年份的比数看,125公斤以上的2年占5.7%,100—125公斤的7年占 20%75—100公斤的9年占25.7%,50—75公斤的10年占2巳6%,50公斤以下的6年占17. 1%,建场34年小麦平均亩产为84公斤。
(二)大豆
1、播期。龙镇农场大豆播种一般在5月5日一5月15日,在正常年份5月20日即可完成,涝年拖到5月末,个别年份如1988年到6月8日播完,但必须采用早熟品种。
经过多年实践考察,5月10—20日播种大豆为最佳播种期,也叫高产期,这期间日温度在6—25℃之间,平均温度15.5℃,大豆在7℃就能正常发芽,在20—25℃之间发芽最适宜。
2、播法。建场初期,荒地未熟化时,采用平播,土壤熟化后,采用条种平播垄管,后来发展到随播随起垄。肋年代末期进入三垄栽培法,垄距开始为70厘米,以后逐步缩小到60、50、45厘米。单条播,通过生产实践以50厘米垄距最适宜较为高产,土地利用率也高。为了大豆稳产高产,80年代向大豆双条播发展,基本上满垄贯,且为随播随起垄,以便田间管理,垄距又扩大到 70厘米。单双条通过对比,双行比单行可增产20%以上,为此,龙镇农场从1988年大面积展开,1989年全部使用依兰生产的大豆精量点播机,实行三垄栽培,70厘米垄作分层施肥精量点播使我场大豆生产登上了新的阶梯。
3、密度。大豆保苗株数,因为在建场初期,有机肥投放数量多。化肥投入少,品种的生产能力较低,密度又大,垧保苗在55万株以下,个别年份达到60万株。到70年代后期,由于品种的更新,施肥水平和作业水平的提高及化学灭草技术的应用,大豆的密度目前定为早熟品种收获株数50万株/公顷,中熟品种为40—45万株/公顷。
4、种子处理。始终是运用药物进行种子消毒,60年代六六六,赛力散拌种;70年代使用克菌丹,80年代使用多菌灵,多福粉和拌种双;目前多使用多福粉,多菌灵,福美双混合剂为主。由过去的干拌种演变为湿拌种,拌种时用水、豆浆或增产菌,大豆根病菌,增加粘着程度。为确保拌种质量,由过去的木制方框地面拌药改装成园桶转动拌种器,并固定种子量,药量,定转数,定时间,效果甚好。1989年开始在种子处理时,增拌微肥元素稀土,增产菌,根福菌等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5、田间管理。建场初期,对大豆的田间管理,由于掌握机械中耕的技术差,而且伤苗较多,管理只有以人工为主,配合机械中耕,一般中耕3次,到7月末结束。管理环节以灭草为主,采用苗前耙、苗后耙,盖蒙头土和人工铲拔大草的方法。这样费用高,既不能完全达到控制草荒的目的,而且伤苗率高。中耕机后边带拉棒的办法趟蒙头土约1厘米,盖苗效果在90%以上,不伤苗延用至今。
70年代初,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农田杂草类由荒地型杂草向阔D十型杂草转变,到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化学农药拉索,氟乐灵除草剂应用,在大豆播种前一周垧喷洒1.2—1.5千克,然后耙地混土,主要是消灭未出土的一年生杂草,灭草率在90%以上,1983年,开始引进国外进口的拿捕净除草剂,消灭豆田杂草,灭草效果在95%以上,这样既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大豆产量。1988年以后,大豆田中采取拿捕净与虎威混合灭草,效果更好,普遍应用,真正形成了人、机、药三道防线的灭草体系。
6、收获。建场初期乃至60年代,农场基本采取人工与机械收获相结合的方法。人工割倒放铺积堆,机械定点脱谷,雪前尚未脱完,冬天顶雪脱谷,个别年份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春天。70年代开始推广大豆分段收割。85—90%的大豆靠J—4.9型牵引式收割康拜因联合,有10—15%人工割倒放趟子靠拾禾或脱谷机定点脱谷,这样收获进度快,但质量不高。时间从9月中下旬开始到10月下旬结束,遇到涝年到11月份,个别年份到12月份才能收完。1984年自走式康拜因进行大豆联合,还进行了低割装置改装,加快了收割进度,提高了收割质量。近年几乎全部用人割机脱方式收获,机械安装了挠性割刀,大大减少了收获损失,亩多收20公斤以上,个别还有联合收获。
7、单位面积产量。龙镇农场1955—1989年大豆平均亩产55公斤,按其比数25公斤以下的有4个年份占1L 4%;25—50公斤的12年占42.9%;50—75公斤的14年占40%;75公斤以上的4年占14.2%。其中最高的1989年平均亩产90.65公斤,最低的1972年平均亩产5. 5公斤。
(三)玉米
1、播期。
玉米发芽要求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当地温稳定在812以上播种,种子含水量为 16—18%时发芽良好。根据农场的气候条件,历年玉米的种植期限以5月5日—5月15日为高产期,最迟不得超过5月末。
2、播法。
建场初期,玉米种植一般采用春秋起垄,人工穴播,行距70厘米,播深4—5厘米。进入70年代,增加了条播与精量点播面积,玉米种植费工费力,产量效益不佳,截止1979午,玉米不再种植。1987年以后,为发展畜牧业相继又种植玉米,1987年全场播种2,190亩,在种法上仍以春起垄,人工点播为主体。近年面积不断增加,今后玉米将成为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畜牧业重要作物之一。
3、品种搭配。
玉米种植虽然时间不长,面积不大,但品种的更新换代较快。建场初期至60年代,玉米种植以火苞米、白八趟、黄八趟为主栽品种;70年代开始种植北玉2号、3号、4号种子。1987年以后玉米种植德国进口玉米种子孚尔拉、木挺。
4、行距。
在建场初期都是利用大豆垄埯种玉米较好,进入70年代,条播点播行距都在60—70厘米范围内,1978年19队采用平播30厘米种植150亩,因种植不良大都绝产。
5、施肥方法。
利用大豆原垄一般采用刨埯撒放有机肥,条播施化肥的办法,基本上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50—60年代不同程度的施用有机肥,但数量不多,以后又逐步被化学肥料所代替,以购进或自制过磷酸钙颗粒磷肥为主并施有适当的硫铵、销铵氮肥等。到70年代中期以后,全部施化学肥料,采取种子肥料分箱和种下深施。
6、保苗。
玉米保苗株数,早熟品种垧量一般为6万—7万株,中熟品种为4.5—5.5万株。据多年资料记载,1955年至1969年玉米垧保苗为3.5—4万株,1970年至1979年玉米垧保苗为5万一 7万株,保苗株数是以肥力、土地条件和品种类别确定的。
7、田间管理。
玉米的田间管理,主要是玉米前期幼苗时的管理。中耕除草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玉米秋后的产量,而且管理较为细致。中耕作业遍数历年都是两遍。人工除草两遍,最多达到三遍,保证了玉米的正常发育和生长。霜前促早熟和脱水,推广站杆扒皮晾晒。防病虫只有种子药物处理一项而已。
8、单位面积产量。
1955—1979年,玉米的产量一直不稳,50、60年代为最高,70年代呈下降趋势。1955— 1960年玉米平均亩产为80.85公斤,1961—1970年为79.7公斤;1971年—1979年为63.35公斤,1987年开始种玉米,做为养殖业所需饲料,由于面积较小,管理水平也有所改进,产量较以前大大提高。1987年—1989年玉米平均亩产81.8公斤,(因玉米生产这几年多为分户经营,产量统计不准确,生产水平不高)。
(四)、甜菜
龙镇农场的甜菜种植起始于1972年,种植面积为3,089亩,但因涝灾绝产。1973年以后面积逐步扩大,除1979年无种植外,1989年统计龙镇农场有15年的甜菜种植历史。近年来,大都以职工家属承包为主要形式种植。
1、播期、甜菜以5月5日5月15日为最佳播种期,最迟不得超过5月20日—25日,以确保全苗。
2、播法。全场均以机械起垄60—70厘米,垄距以70厘米为最多,大部采用人工刨埯,株距 25—80厘米,随点播随施肥,深度2—3厘米,过浅易旱,播深怕种子腐烂而出苗不全。
3、保苗.甜菜垧保苗一般在5—5.5万株,不易过密或过稀,确保亩产,总产指标的完成。据调查,1973年1975年垧保苗为5.2—5.4万株,1976年一1989年平均为4.8—5.1万株,以 5万株为最适宜,人工刨埯种植,经常出现埯距过大现象。
4、种子处理。一般多采用在克菌丹,多菌灵进行药物拌种,用药实物量为0.2—0.3%。药面与种子进行搅拌多次,以保证均匀度,提高药物效果,近年全面进行种子统一处理,采用甲基硫环磷,广谱增产菌,福美双和土菌硝拌种。
5、田间管理。主要是以灭虫、灭草、中耕提高地温为主要环节,其次还有间苗和迫肥,环环紧扣,甜菜幼苗期不变,跳虫、甲虫为最多,需要杀虫剂进行防治1—2次,人工除草2—3次,草荒较严重地块。喷洒拿捕净药剂灭草,并且拔大草一次,机械中耕2—3次,垄沟深松,封垄前追施尿素2.5—5公斤.
6、施肥,甜菜栽培历史较短,据观察,甜菜的吸肥量比较大,目前甜菜的亩施化肥量为4— 5公斤,部分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在施肥方法上人工刨埯.边插边施肥,在种植甜菜初期,是以尿素过磷酸钙粒肥混施,1980年以后,粒肥减少改用尿素、三料和二铵混施12.5—15公斤,到甜菜生产中期6月末至7月迫施亩2.5公斤尿素氮肥,近期已推广秋起垄。垄体深施肥,垄上精量点播法进行种植。
7、收获。历年来都是采用人工拔或者用深松机架松垄体的收法。人工切削,集堆,埋土,最后交售,程序比较简单,但劳动强度比较大,费力费工.收获期在9月20日—10月15日,天气逐渐变寒,劳动条件比较艰苦。
8、单位面积产量。甜菜属于高产作物,效益可观,随着种植年限的延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量也逐渐增加。除去1972年因绝产而没有可比性,1973年全场种植300亩,亩产108公斤,为产量的最低年份,1984年种植甜菜6,870亩,总产7103.6吨,平均亩产1,034公斤,为产量较高的年份;从种植阶段来看,平均亩产1973年—1978年(1979年无种植面积)平均亩产为214.5公斤,198 0—1989年平均亩产为346.25公斤,亩增产126.75公斤。近几年推广纸筒育苗后,生育期延长,已有亩产3—4吨的高产户出现,今后可望单产还有较大的提高。
(五)油菜
油菜在龙镇农场是新兴的经济作物,在70年代只有少量的面积试种,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作物结构的调整,逐步向麦油豆三、三制比例过渡,自1986年扩大面积种植,油菜具有适应性强、早熟、增产潜力大、肥地、成本低、销路广、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必不可少的一大经济作物,因此,应搞好科学种植不断探索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高效益。
1、播期。油菜较耐寒,子叶期可短时间忍耐-4℃低温,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即可播种可适时早播分期播种,最早期可在4月底5月初进行,5月5日—5月20日播种为最佳丰产期,早播还可躲过出苗期的跳甲虫害。最晚播期不得超过5月25—5月末,特殊灾害年有播到6月初的,在霜前收获,能确保油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而且还避免收获时与小麦争嘴。
2、播法。1986年—1989年,全部利用机械条播,行距15—30厘米,深度控制在2—3厘米,并且播前、播后镇压,为了解决草荒,便于管理,在1990年改为30厘米平条播,效果甚好,今后高产途径可望向大垄栽培发展。
3、保苗。油菜产量决定因素是株数,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通过1986—1989年4年来的种植生产实践及调查,在15厘米条播种植情况下株数为120—250万株/垧之间,认为最佳保苗为 120—180万株/垧。
4、种子处理。1986年一1989年没有运用药物处理,只是把筛清完毕的种子同化肥混拌后进行机械播种。1990年开始运用多菌灵0.3%加克菌丹0.2%和稀土,增产菌拌种,预防根腐病,菌核病的发生。
5、施肥。油菜是喜肥作物,1986年—1989年油菜施肥种类是尿素、二铵等,有效含量为氮 4—5,磷5—6,施肥数量较低,而且底肥、追肥等均未实行,在大面积机械种植情况下,如何运用尚待研究。
6、整地。油菜籽粒小,拱土能力差。对整地质量要求高,要整平、耙碎、耙深耙透,保住墒情,创造松软、湿润的土壤条件。主要以秋耙地为主,在播种前再耙耢2—3遍,确实整好地,保全苗。
7、田间管理。油菜播前、播后镇压一次,确保播深在2厘米左右。另外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要控制草荒,野燕麦,稗草和多种阔叶草,他们是影响油菜生长的大敌,一定要灭净草。1986— 1989年多采用苗期拿捕净1—1.5公升机械喷洒,灭草率在90%以上,之后10—15天再投入人工拔大草,确保清堂。1990年油菜行距30厘米,一部分连队采用了人工铲与机械中耕结合的办法达到了灭草效果。在今后的田间管理上,要逐步向人工铲、机械中耕、化学药剂灭草相结合的主体发展。
8、收获。油菜收获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搞好田间调查,掌握成熟度,在油菜70—80%变黄,上部角果开始退色,籽粒达蜡熟期时应及时割晒,过早会伤镰影响容重,过晚籽粒炸角,造成更大损失。龙镇农场有这样一句农谚“油菜适时割,割倒获丰收”.因为油菜荚皮有严密的防浸水功能,割倒后不会因雨水过多而导至发芽,但也不要停放时间过长,严防风力过大炸角或雹灾而减产。一般割倒后晒5—7天,水分达9—10%时及时脱谷。同时在拾禾作业中要把住质量关,特别是康拜因堵漏。1986—1989年农场采用多机型的康拜因脱谷,据调查东风65、90型收割机,亩漏粮10—15公斤,比东德E512、514型收割机多损失13—15%,因而在1990年全部采用东德E512、E514收割机作业,大大减少了损失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