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一、机构概况
农场于1956年建立良种场,由农业技师汪福林主抓种子工作。1962年良种场搬迁至5分场2队改称良种队,耕地面积3,000亩,汪福林主抓技术。1964年农场将良种队改称为良种站,为独立核算单位,耕地面积3,000亩,由王玉贵担任书记兼站长,技术员安松林。1966年又重新建站,站址建在距场部东3.5公里处,土地面积3,000亩,属总场直属单位,书记高振祥兼站长,技术员安松林、王振华。1972年良种站改称实验站。1978年实验站为场直科级单位,领导干部8人。其中:科级干部3名(2名书记,1名站长),5名副站长。技术员12名,其中:农业技术员8名,机务技术员4名。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
建场初期用农家品种,抗病抗灾能力差,产量也低,自建立良种站以后,有试验区开始引种、鉴定、试验。边试验、边繁殖,选出适合我场栽培条件的优良品种在大田生产中应用,大豆选用大比例黑龙江41、(黑河1号)。用早熟高产抗灾质佳的优良品种代替了农家品种。
1966—1975年,小麦选用克坚、克旱、克旱2号;北新1号,北新2号,克进5号,北新5号,北新6号等品种;大豆选用黑河1号。黑河3号、黑河51号、黑河104号等品种。玉米选用杂交种,1969年—1971年连续3年,由李凤祥2次去海南岛,南繁玉米双交种子,选用北新1—4号,在生产上利用。
1975年为加速农场良种繁育工作,建立以总场良种站为中心,分场良种队、生产队科研班的3级良种繁育体系,开始使用种子提纯复壮机,好、少、新品种的繁殖工作。在这一年种子工作进展很快,并大见成效。如:2分场4队科研班,高繁小麦克69—701繁殖倍数达320多倍;5分场13队科研班从二龙山农场引进了小麦品种沈68—71号,1.25公斤种子繁殖,2年就到大田生产利用,麦收后场又到二龙山农场调入沈68—71做为农场早熟品种推广利用。
1975—1985年,小麦选用推广沈68—71,北新4号,克丰3号,克69—701,克69—697、克旱7号,克旱8号,垦北1号等品种。
大豆选用北丰1号、2号、3号、黑河3号、黑三一早,北丰3号为主栽品种。
1985年以后农场小麦主栽品种,克丰3号为主栽,垦北2号,龙麦12、克丰4号、克丰5号、克旱9号,新克旱9号,到现在以新克旱9号为主栽、搭配、龙麦16号,垦九3号。
大豆:选用北丰3号,黑河8号,北85—3308为主栽。
各时期农作物品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