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五节 植物保护
一、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
(一)病害
小麦病害有根腐病、散黑穗病、赤霉病、锈病(叶锈、杆锈)历年较重。大豆根腐病、紫斑病、细菌性斑点病(以灰斑病最多)。玉米细黑穗病及少量的大小斑病。
小麦叶锈、杆锈病在50年代末发生严重,60年代推广了耐腐品种克刚、克强、克壮等才有所减轻。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等发生于80年代,赤霉病宜发生于7月份高温期,在采用农药后有效率达70%,并逐步推广。培育抗病新品种,克旱8号,克丰2号,新克旱9号等。玉米黑穗病、大豆根腐病在70年代末期发生较重,以药防治为主。
(二)虫害
地下害虫有金针虫、大豆根蛆、地老虎。地上害虫有跳甲虫、粘虫、大豆食心虫、玉米螟、草地螟、蚜虫,危害最大的是粘虫、草地螟。
1、粘虫。历史上曾普遍发生粘虫的有5个年份,即;1963,1967、1972、1980、1987年,1980年小麦粘虫最重,受害面积占小麦面积的3.4%。
2、草地螟,在低洼地常年局部发生,1982年7月大豆地较为严重,虫口密度达50只/平方米,最高达150—200只/平方米,危害面积达5万亩,减产达90%。由于采取措施喷洒敌敌畏药剂与人工挂袋捕捉相结合,使受害面积没有继续扩大。
3、大豆食心虫年年都有发生,虫食率5—15%,特别是1979年以后发生面积逐渐增多, 1989年发生面积14,000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15.9%。
4、大豆根潜蝇,以1976年、1980年为最多年份危害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3%。
5、玉米螟及蚜虫。玉米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危害程度较小。蚜虫对麦、豆、甜菜、玉米等作物危害较大,1979年危害面积2.5%,1983年危害面积4%。
(三)杂草
杂草的种类比较繁多,野燕麦1970年至1980年在农场是高峰期,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良种的推广,轮作体系的改变,药剂综合治理而逐步减少。但其它种类杂草如稗草、鸭跖草、苋草、藜草、蓟草、蒿类、鬼针、红蓼草每年都有发生。
二、病虫害及杂草的防治
(一)病害的防治
龙镇农场防治病害的措施主要是选择抗病的品种合理轮作及药物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施用0.3%克菌丹、0.2—0.3%多菌灵、0.2%拌种霜伴种;小麦黑穗病用0.3%克菌丹或0.3—0.4%多福粉、0,3%多菌灵防制;根腐病用0.3%克菌丹、0.2%拌种双效果甚好。大豆根腐病、灰斑病、菌核病采用大豆种子拌福美双,多菌灵或多福粉,拌种双防治。
(二)虫害的防治
对小麦危害威胁性最大的虫害粘虫,通过多年的防治呈减少趋势主要是选择抗病虫的品种,合理轮作,在发生较多的年份,在小麦抽穗初期人工喷洒敌敌畏和六六六粉剂防治。大豆根蛆虫、金针虫、地老虎等虫害的防治,历年在大豆拌种时用灵丹粉和多菌灵;锌硫磷对于大豆食心虫目前还没有达到防治效果,跳甲虫对油菜、蔬菜等刚出土时的幼苗期危害极大,特别是甜菜和蔬菜,一般采用苗后喷洒六六六粉,甲基硫环磷,菊脂类杀虫剂。目前采用甲基粉或1065苗后喷洒2—3次或呋喃丹拌种进行防治,确保幼苗正常生长。
(三)杂草的防治
建场初期主要以人工锄草为主,到目前为止对于杂草的防治,主要采取人机药相结合的综合灭草方法。
1、化学药剂灭草。喷施方法:①播前土壤处理全喷;②播后全喷:③播后苗带喷;④手持超低量喷。化学药剂灭草的演变过程在60年代虽然也使用过2.4D丁脂,但没有大面积应用,进入70年代把化学除草作为灭草的主要措施,2.4D丁脂开始在小麦作物上应用,施行苗期喷洒,杀草率在90%以上。1978年大豆田除草,开始施用氟乐灵,其次是拉索,结合整地进行播前土壤处理,占播种面积的50—60%。进入80年代用拿捕净面积有所增加,1984年后开始大面积应用。经过10多年的药剂综合治理验证,48%含量的氟乐灵有效剂量为1.5—2千克/垧,消灭野燕麦效果77—90%,灭稗草71—88%,43%含量的拉索有效剂量41克/垧,灭稗效果 92—98%,灭野燕麦60—65%,20%拿捕净乳油灭野燕麦及一年生本科杂草3—5叶期,商品量1—1.5千克/垧,灭草率98—100%,运用超低量喷雾省工、省药、效果好,当前广泛应用播前药剂灭草的有氟乐灵加灭草猛、乙草胺加赛克津、乙草胺、稳杀得、盖草能、拿捕净、野燕枯加入4D了脂或2甲4氟等药剂灭草。
2、机械灭草
①苗前耙草。苗前耙草是60—70年代盛行的大豆机械化灭草措施,大豆在播后出苗前,利用轻型除草耙进行耙草,灭草率80—90%,伤苗率1—2%。
②蒙头土,这一措施是建场到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械化灭草措施,特别是春季阔叶杂草的除草效果最好,灭草率达90%以上。
③窄苗带中耕,在大豆照垄后大豆叶片展开前进行。用翼形齿,尽量压缩护苗带,一般在 15厘米左右,配带杆齿和翼形齿分层深松12—14厘米,不但提高地温,疏松土壤,促进豆苗生长,而且灭草效果在70—75%。
④苗后耙草一般针对大田作物,草荒较严重的地块进行,多应用于70年代以前,70年代后期基本上已不使用苗后耙草。
⑤中耕培土是建场34年来一直大面积应用的灭草措施,80年代后中耕培土配带深松杆齿,其优点是深松、放寒、增温。
3、人工灭草,人工灭草一直是综合灭草的重要环节,既弥补了药剂灭草和机械灭草不足,又对彻底消灭苗眼草确保苗全苗壮起到重要作用。拔大草是一季管两年的好措施,关键是适时彻底,一般在7月中旬进行,这项措施从始至今坚持不懈,从没间断,灭草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