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气象1957年6月建立气象站。根据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站初期阶段(1957—1958)
1957年春原笔架山农场的两名气象员调入龙镇农场,筹备建站工作,站址选在总场场部东边(当时试验区和苗圃的田间)。5月下旬建起观测场,各种简陋仪器安装完毕,6月1日开始每日进行3次定时观测,从此,龙镇地区的气象预报工作开始。
气象站是农业科的直属单位。8月份工作人员增加到3人,负责人陈滋和,观测员张全金、于生江。1958年3月精减机构,干部下放,只留张全金坚持工作,年底于生江调回。
资料状态:由于制度不健全,观测时间掌握不准,观测记录缺乏校对;1957年6月—1958年10月记录完整,1958年11—12月降水量最高最低气温记录完整,其他项目缺测太多。
二、巩固提高阶段(1959—1966)
工作人员:1959—1964年两人,1965—1966年3人。他们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困难,各项业务不断巩固和提高。
1、测报工作
1959年每日进行4次定时观测,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对资料加强校对和整编。从1960年起改为3次定时观测,观测项目逐渐增加,不堪使用的破旧仪器不断更新,获得的资料基本达到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第一次迁移观测场:为服务和生活的方便,1959年6月,观测场迁到场部水塔北侧约100米处,在原场地的西北方,相距约1公里多,南北差100多米,海拔高度相似。
2、开展单站补充订正预报
以群众看天经验为主要手段,1959年7月,正式发布短期天气预报和旬报,1960年发布长期天气预报,经过辛勤探索逐步形成“图资群”相结合、“长中短”相结合的天气预报方法,各种图表工具配套,并有所创新,初步掌握了龙镇的地方气候特点和天气演变规律。1960—1962年短期降水预报准确率平均为61.9%比省(专)台预报提高14%,显示出单站补充订正预报的强大生命力。单站预报的突出特点,是能密切结合当地当时的生产需要。只要准确的预报信息与领导指挥生产的决策相结合,就能趋利避害,获得经济效益。例如:1962年长期预报提出,春季偏旱,秋季雨水集中,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收获。据此,场领导开会决定缩小小麦播种面积,结果预报与实况基本相符,当年小麦单产47公斤,比历年减产21%。
短期预报通过场广播站向全场发布,遇有重要天气及时向场领导汇报,旬报和长期预报印发到各单位,服务面扩大到周围场社,如引龙河农场、襄河农场、龙镇公社、龙镇粮库等。龙镇农场气象站是黑河地区的雨量点,每年汛期通过龙镇邮局及时准确的向德都县、黑河地区防汛指挥部报告雨情。
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7—1972)
工作人员1—3人,2名老气象员先后调出,新老人员青黄不接,人员之间不团结,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观测项目随意停止,缺迟漏测等事故屡屡发生,仪器损坏很多,有减无增,气象资料达不到“三性’’标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短期预报基本停止,长期预报时断时续,制作草率,准确率很低。
第二次迁移观测场:因观测场妨碍铁路线路的铺设,1968年10月迁到良种站田间(M48度42分,E126度45分)向东距离约4公里,南北距离不超过200米,高度差不超过10米。
管理体制1968年10月之后,业务归生产科,行政归良种站。
四、发展阶段(1973—1989)
1973年11月于生江归队,任命为站长,人员增加到4—9人,加强了站务管理和人员培训,添置了设备,增加农业气象,人控等项业务。
1、测报工作走上正轨
19q4年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执行气象观测规范及有关规定,测报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1974年全站错情每月平均15.6个,到1989年每月1.8个,1981年开始气表由管理局业务部门审核,1981年每份报表错情5.5个,到1989年每份0.6个。1974—1984年总场每年拨给一定的资金,设备不断更新,1975年以后压温湿仪器完全配套,保证了气候资料的“三性”标准。1985年以后农场经济困难,无力增添新设备。
1970—1972年原始资料比较混乱,1973年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的校对和整理,使其达到使用状态。1974年黑河分局中心气象站审核了1959—1973年的历史资料。1979年北安农场管局中心气象站审核了1959—1979年的历史资料,为整编奠定了基础。
2、预报水准在提高
1973年恢复长中短期预报业务。1974年大搞预报改革,充实了短期预报图表,重新普查长期预报因子。1976年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起长期预报工具。1984年秋购进气象传真机,结束了10多年自绘简易天气图的繁重劳动。1987年试做年景预报,经3年验证效果较好。1988年借用兄弟台站的PC一1500计算机,重新普查长期预报因子,用不同的方法建立预报工具。据统计,80年代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81.8%,比70年代提高了3.4%,一般降水预报, 80年代平均为65.7%,比60年代提高了3.8%,与我国气象科学发展步伐一样,经过20多年的艰苦实践,单站补充订正预报逐步发展到气象站预报阶段。
为了方便服务,1988年预报室迁到场部。
3、农业气象
1973年始利用简易烘箱测定土壤含水量。
1974年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作,开展物候观测,于生江任观测员,观测地点在实验站,观测项目包括木本植物17种,草本植物9种,候鸟昆虫两栖类7种,以及农作物,气象水文现象。
1975—1988年开展了农作物生育状况的观测,其中小麦大豆观测9年,玉米、谷子观测4年,马铃薯观测3年。1975—1976年进行了土面增温剂,721石油助长剂,化学药剂催熟等试验。1976—1983年小麦大豆分期播种试验,1984年以后,由于人员少,停止此项观测和试验。
4、建立气象哨
为了掌握场内不同地形的气候特点,1975—1978年,在南片的6队(老三站)设立气象哨。还在西片的17队(西大洼)设立气象哨。经过几年的观测,对气象站和气象哨的资料分析结果如下;4—10月,6队的气温比气象站的同期气温高0.34℃,大于或等于10℃积温多62℃,昼夜温差相似,4—10月6队的降水量比气象站多37毫米,月份间变幅在—5—52毫米之间,6— 8月6队每月平均雨日比气象站多2—3天,其他月份相似。4—9月17队的气温比气象站低 0.11℃,积温少20℃,17队的昼夜温差比气象站大2—4℃,4—9月17队的降水量比气象站少 45毫米。
5、人工增雨和群测群防地震工作
龙镇的春末夏初常发生旱灾,1977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利用碘化银降雨弹,开展了三七高炮人工增雨,共作业24次,累汁降水量达140多毫米,解除或基本解除了当年的旱情,据统计这4年的小麦平均单产比多年平均产值提高17—43%。
1977—1979年设专人负责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筹备一些土设备,没有开展观测。
智力投资和科技论文(成果)
1956—1986年,气象站先后有15人47人次进行27次培训,累计学习时间达19年7个月。1979年前以省地气象局省农垦系统主办的各种短训班为主,1980年后以选送学员到南京兰洲等院校进修为主。培养出相当于大专生两人,中专生四人。
1988年评定职称,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中青相结合的气象队伍。
主要科技论文(成果)见下表:
附:1959—1989年龙镇农场各类气象资料统计
历年逐月平均气温统计表(一)
单位:℃
历年逐月降雨量(二)
单位:毫米
历年逐月日照时数(三)
单位:小时
历年气象资料表(四)
1、初冻霜冻无霜期
历年气象资料表
2、稳定通过0℃、5℃、7℃、10℃初终日期积温
单位:月 日℃
历年气象资料表
3.历年逐月平均风速及五级以上大风年次数 单位:米/秒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