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队伍

第二节 农机队伍


一、基本情况
  1956年,北安劳改分局开荒大队56名拖拉机驾驶员调到龙镇劳改支队,这是龙镇劳改支队第一批农机驾驶员。1959年四场一社合并后,全场共有农机人员200多人。1963年,引龙河农场和襄河农场从龙镇农场分出,这时全场农机人员约有120人。
  随着全场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农场装备的增多,农机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截止到1989年,全场农机人员达548人,详见下表。
            1989年全场各类农机人员情况统计表



  二、人员培训
  1955年建场以来,每年利用冬闲时间对农机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农机电器、农机液压、农机管理等。讲课人员都是有理论知识和有实践经验的农机技术人员。
  1962年8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农机校由海伦农场迁到龙镇农场。农机校的任务是为各劳改农场培训农机人员。农机校开设的课程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拖拉机和汽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农机校为龙镇农场培养了一大批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管理人员以及优秀的驾驶员。通过学习,学员们能够绘制和识读一般机械零件图,掌握拖拉机和汽车的工作原理,能了解一般的金属热处理和加工工艺,这些学员在全场的农机战线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场每年培训人次达120人以上,1965年农机校停办。
  1983年后,黑龙江省赵光职工中专(原机校)在北安垦区各农场招收驾驶员,通过学习培训,使之成为农机技术管理人员。据统计1983年—1989年,全场选送赵光职工中专学习的人数有10人。
  1983年以来,北安农场局利用每年冬闲时间,举办全局机务队长学习班,主要学习农机管理知识,液压传动和农机电器,据统计1986年—1989年,全场机务队长参加培训有76人次。
  三、文化素质
  1955年建场以来,农机驾驶人员的文化逐年提高。50年代至60年代,农机驾驶人员的文化一般在小学水平和初中水平,还有少数文盲。70年代后,随着农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场内分配到农机战线上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年龄较大农机人员是小学毕业生。进入80年代,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机人员,有的退休,有的调离岗位,离开农机队伍,取而代之的多数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初中毕业生,因而使农机人员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1955年—1956年,由国家分配到龙镇农场农机队伍中的中专毕业生3人。
  60年代由国家正式分配到龙镇农场农机队伍中的大学毕业生有10余人,中专毕业生4人。
  80年代由国家分配到龙镇农场农机队伍中的中专毕业生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