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技术革新

第三节 技术革新


一、自行设计和制造龙门刨床
  1969年修配厂技术员刘德春设计并组织制造了龙镇农场一台龙门刨床,该刨床可进行金属的刨削和磨削加工,刨床的最大行程2.8米,最大加工宽度1米。
  二、试制气流烘干机
  1973年全场粮食晒场主要靠人工晾晒来降低粮食水份,用工量大,人员劳动强度高,生产率低,如遇连雨天气,粮食损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修配厂开始试制气流烘干机,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修配厂工人,上海知青刘湘宁。这种烘干机的原理是元煤燃烧放出热量,由电动机带动吹风机旋转提供热气流,对粮食进行烘干处理。1973年—1974年两年中,共制造这种气流烘干机20余台,产品销往省外,场内部分生产队也使用了这种气流烘干机。这种气流烘干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使用成本高,工作时用无烟煤,同时能量和利用率低,没有严密的温度控制系统,处理的粮食不能做种子。
  三、制造、修复柴油机三大精密偶件和制造2172K轴承
  1974年,柴油机三大精密偶件和2172K轴承市场供应紧缺,为了保证这些零配件在场内供应,修配厂自制和购买设备以及材料,加工制造柴油机三大精密偶件和2712K轴承,对柴油机喷油嘴进行修复,解决了这些零配件市场供应紧张的困难。修配厂技术员韩晓忠负责三大精密偶件和271 2K轴承制造的技术工作,并写出论文。
  四、设计和制造液压拆卸工作台
  1976年,修配厂机修车间拆卸拖拉机支重台车完全依靠手工进行,工作效率低,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修配厂自行设计和制造了液压拆卸工作台,提高了支重台车拆卸和修理进度,又有利于安全生产。修配厂技术员邢伯林是液压拆卸工作台的设计者。
  五、大豆低割改装
  1979年全场对GT4.9B、东风90、东风65收获机切割部件进行改装,将切割部份前伸、下降。经过改装后,3种机型进行大豆联合作业,增加了机械收获面积,提高了全场豆收的进度。
  六、GT4.9B收获机改装双滚筒
  1979年,修配厂对GT4.9B收获机进行改装,把原机的单滚筒改为双滚筒,取消了原机的颗粒输送带。据统计共改装了8台GT4.9B收获机,农机公司技术员王凤岐和修配厂技术员赵天光主持了改装工作。
  七、引进制造大犁合墒器
  1981年引进并批量制造了大犁合墒器,减少了整地作业层次,提高了整地质量,降低了亩成本。
  八、东风65发动机的改装
  东风65收获机作业中功率不足,经常出现堵塞滚筒,生产率低,脱粒质量差。针对这个问题,1982年龙镇农场对东风65收获机的发动机进行了改装,将原机的空气进给系统改为蜗轮增压式,增加了发动机的充气量,相应提高供油量,使发动机功率由原来的65马力提高到85马力,场农机公司技术员韩晓忠,就蜗轮增压发动机的改装写了专题论文在北安管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九、麦类作物割晒方法的革新
  70年代后,龙镇农场一直实行“三度一线”的割晒方法,这种割晒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割晒后作物秸杆和作业方向成45度角,穗头集中于铺子一侧,重量集中,容易造成穗头触地。铺子厚(10—15厘米),铺子宽度小(0.8—11米),对铺底的压力大,容易造成塌铺,通风性不好,不利于晾晒,容易发芽。此外“三度一线”这种割晒方法与GT4.9B收获机的喂入方式不适应。GT4.9B收获机从喂入方式来看适合于联合作业,切割时作物秸杆垂直于割刀,割后作物秸杆平行于输送带木联条被送往喂入室,进入喂入室以后,秸杆垂直于喂入链木联条,被送向滚筒,秸杆和滚筒轴垂直进入脱粒。如果采用三度一线的割晒方法,用GT4.9B收获机拾禾,拾禾器将作物拾起后,作物秸杆与输送带木联条成一定角度,而不是平行于木联条,这就不利于输送,容易造成输送堵塞,进入喂入室以后,穗头位于滚筒一侧进入脱粒,造成滚筒和清选部分负荷不均,破碎粒增多,作业质量降低,故障增多,鉴于这种情况,垦区从80年代开始推广鱼鳞铺,龙镇农场是1983年开始推广鱼鳞铺的。
  鱼鳞铺厚度在6—8厘米,最厚不超过9厘米,宽度在1.4—1.6米,最宽不超过1.7米,穗头均匀分布在铺子上面,裸露在空间,呈鱼鳞状。鱼鳞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合各种收获机拾禾作业。铺子宽度大,厚度小,对铺子底部压力小,不易塌铺,通风性好,易于晾晒。由于铺子底部的压力小,所以可以适当提高割茬。一方面利于通风和晾晒,另一方面,提高了割茬的高度,减少了割后秸杆长度,减小收获机的实际喂入量,减轻了收获机的负荷,也就提高了粮食的纯净率,提高了生产率。
  十、引进并制造刮板式平地器
  1987年龙镇农场引进了刮板式平地器制做技术,这种平地器和PY—3.4轻耙配套使用,每组平地器3台,中间台长为3.8米,两个边台长度是3.4米,宽度40厘米,厚度8—10厘米。刮板式平地器与地面的夹角可以根据地表土壤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不同的入土性能。刮板式平地器的使用和推广,提高整地作业质量,减少了整地作业层次,降低了作业成本。
  十一、把手提式超低量喷雾器改装在悬挂式喷药机械上:
  80年代手提式超低量喷雾器问世。手提式超低量喷雾器上装有直流电机和直流电源及药液瓶。工作时高速旋转的电机,通过离心作用把药液雾化,这种喷雾器与大型药械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在灭草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省水省药,可省药50%。1987年,龙镇农场用超低量喷雾器取代了悬挂式药械的喷头,由(1个)蓄电池向每个超低量喷雾器电机供电,由悬挂式药械的药液箱向每个超低量喷雾器提供药液,进行了成功的改装。改装后的药械工作幅度11—12米,班次400—500亩,即保留悬挂式喷药机械生产率高的特点,又吸取了超低量喷雾器省水省药的特点。
  十二、把超低量喷雾器改装在小四轮拖拉机上。
  1989年龙镇农场把超低量喷雾器改装在小四轮拖拉机上。把小四轮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经滤波和整流后,向6个超低量喷雾器的电机提供直流电,小四轮上装有药液箱,靠高度差产生压力向6个喷雾器提供药液,改装后的药械,班次3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