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田间作业

第四节 田间作业


一、人机结合、畜机结合的半机械化时期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龙镇劳改支队是以开荒为主,全场的耕地面积在逐渐扩大。当时还没有大批引进配套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除机械作业外,也曾出现过人机结合、畜机结合的半机械化作业。常见的有马拉耙,2匹马拉1台耙,耙的工作幅宽约2米,班次100—150亩。1匹马拉1台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班次120—180亩。还有的用人拉小型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 10余人拉1台,每天可播种100—150亩。人拉犁或马拉犁多用于起垄或中耕除草。进入60年代末期,农场大批引进配套的农业机械,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
  二、整地作业
  1955年—1959年,翻地作业用S—80牵引2台5铧犁,班次为90亩。从60年后,开始用东方红—75或东方红—54,牵引1台大犁进行翻地作业,班次约45亩,翻深在18—30厘米。
  1955年一1959年,耙地作业主要使用波兰园盘重耙和钉齿耙。进入60年代以来,开始使用PY—3,4轻耙,工作幅宽为10.2米,班次300—450亩,耙深在5—10厘米。60年代末又引进使用了PZQ2.2重耙和PZQ2.5重耙,耙深可达15—20厘米,班次200—300亩。进入80年代又引进使用中型液压耙,工作幅宽4米,耙深可达20厘米,班次200—300亩。
  三、播种作业
  建场以来麦类作物播种作业主要使用24行播种机和48行播种机,每台拖拉机牵引3台播种机,工作幅宽10.8米,班次400—600亩。豆类作物的播种作业,建场以来到1987年,主要用24行和48行播种机、种肥同位,随播随起垄的作业方法,班次350—550亩。1988年以后,豆类作物推广“垄三”栽培,开始用精量点播机进行豆类作物的播种作业。“垄三”栽培技术的推广,节约了种子,提高了产量。据生产科调查统计,在品种、土壤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垄三”种植比“种肥同床同位”种植大豆增产3.4%,节约豆种14.4%。
  四、夏管作业
  龙镇农场从60年代开始使用万能中耕机进行豆类作物中耕除草作业,每台拖拉机牵引3台中耕机,工作部件的间距和整机幅宽,与播种机工作部件间距和整地幅宽相同,班次300— 450亩。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来,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小型中耕机进行豆类作物中耕除草,不同程度地取代万能中耕机。1988年以来开始用精量点播机进行中耕除草作业。
  1973年以后,开始使用麦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的化学除草,当时使用的喷药机械有波兰进口的牵引式和芬兰进口的悬挂式以及修配厂自制的隔膜泵,80年代开始使用国产的DB— 4200和DB—2100药泵,药械幅宽10—11来,班次600—800亩。1987年后使用手提式超低量喷雾进行化学灭草。
  五、收获作业
  1955年到1973年,麦类作物收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依靠人工割捆,然后人工喂入脱粒机进行脱粒,这种方法劳动强度高,生产率低,损失大。另一种方法是用GT—4.9B收获机联合作业。1974年以来麦类作物开始实行分段收获,由前悬割晒机打道后,机引割晒机进行割晒,晾晒后的小麦由收获机拾禾。前悬割晒机打道面积一般占割晒面积的8—12%。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后,前悬割晒机打道面积比例有所提高,达到20—30%,割晒作业1973年— 1982年采用“三度一线”的作业方法,1983年后开始推广“鱼鳞铺”。
  建场到1978年,豆类作物的收获作业,一是人工割捆后喂入收获机脱粒,二是用GT4.9B进行联合作业,作业质量差,损失多。主要表现是大豆底部豆夹难以割下造成损失,另外泥土和大豆一同进入收获机造成“泥花脸”。1979年以后,全场对GT—4.9B、东风90、东风65收获机进行改装,使切割部件前伸下降。从此,全场大批收获机投入大豆联合作业,提高了豆收作业的进度。80年代大豆挠性割刀的使用,使大豆收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