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在三公里(现1队)组建了畜牧场,牲畜品种较多,繁殖母马110匹,繁殖母牛 60头,奶牛7头,母猪200头,禽类3,400多只,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主要以饲养役马、役牛为主。1956年养鹿业在农场兴起,1957年开始养羊。1973年在17队建立了畜牧队,除养殖马、牛、羊、鸡外,还养殖了300多只肉兔。
畜牧业因受自然灾害,疫病和政策的影响,从建场到1989年,畜牧业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道路,1955年马存栏1,327匹,役牛188头,奶牛7头,猪271头。在农场畜牧业发展的历史上,马最多发展到1960年的2,388匹;黄牛发展到1969年的1,814头;奶牛发展到1989年的710头;猪发展到1960年的4,172头;绵羊发展到1988年的2,300只;鹿发展到1980年的113只;家禽公养发展到1982年的36,600只;蜂蜜产量达到1971年的6,400公斤。1964年由于马匹使役过重和传染性贫血造成死亡。牲畜数量急剧下降,马由1955年的1,327匹下降到 1964年的745匹。到1970年全场马匹存栏数只有411匹。马匹的急剧下降,业务部门进行了调查,对马匹的饲养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加快了马匹的繁育改良工作,因此,马匹的数量开始回升,由1970年的411匹回升到1973年的775匹,1978年管局要求农场要扭转畜牧业亏损的局面,提出压马增牛发展草食动物的方针,到1980年马匹存栏数下降到521匹。黄牛数量也开始下降,公养奶牛全部处理光了,繁殖母猪和羊也随之下降。只有鹿比较稳定。特别是受当时刮一起“以机代马风”的影响,公养马匹数量急剧下降,到1985年,公养马全部处理掉。到1989年末全场私养马匹存栏数296匹。
建场34年来,由于受“左”的路线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饲养管理制度被废除,畜牧业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挫伤了畜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各种畜群数量逐年下降,亏损逐年增多。随着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1985年成立畜牧公司,公司下设兽医院,废品收购部,皮革厂,饭店4个单位。经济状况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