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饲养繁育

第三节 饲养繁育



                    马
  马以使役为主,主要用于服务农业生产。建场初期,机械力量较少,大都用马开垦荒地运输农用物资。因此,50年代,马是农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经常往返于北安和龙镇之间,运输农用物资。马的品种主要有黑龙江挽马、阿尔登,1961年购买300匹蒙古马。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机械力量的加强,马逐渐变成场内的交通使用工具。1955年建场时,繁殖母马110匹进行自繁,粗饲料以青草为主,还有小量的豆皮子、玉米桔。精料有豆饼、大麦、玉米、草籽和燕麦等。1962年购进的马匹开始检疫,鼻疽感染率占35%左右,检出的275匹病马全部送到六公里进行饲养和治疗。健康马在老三站(现六队)和三九六饲养,并开始从鼻疽马匹中培训健康幼驹的试验。5—6个月进行点眼,阴性幼驹长到3岁送到老三站和三九六进行饲养。1963年从内蒙购入300匹马,分到各分场饲养。1964年部分连队马群中出现持续性高热马,死亡200余匹。诊断为马传染性贫血,总场兽医院对全场所有马匹进行血液检查,共检出200多匹传贫病马,全部捕杀。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制度。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测温,把有热型的马匹再进行临床检查,经过检疫,农场的马匹基本上达到了健康状态。1960年马匹实行人工受精。当时的畜牧技术员张国栋、郭跃荣负责配种工作。从1960年到1979年共获改良驹280匹,更新了农场的马群。建场34年来,经全场畜牧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长期采取防疫灭病措施,各种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马群不断扩大。
                   黄牛
  1957年从外地购入黄牛188头,露天放牧每年5—10月份都在草场放牧和遛豆茬子,冬季雪大年份就转入喂青干草和豆皮子。因精料少,很少补料。牛膘较差,在饲养管理上也很粗放。冬季喂不上盐,饮不上水,长期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第二年春季干百死亡。繁殖和犊牛的成活率都比较低。1960年全场共死亡黄牛100余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加强了黄牛的管理,部分生产队建立了土坯牛舍,同时对病牛和育成牛冬季进行补料。犊牛生后服亚硒酸钠。由于采取措施。1961年以后,黄牛数量逐渐上升,到1969年全场黄牛已发展到1,814头。1967年12队牛舍发生火灾,烧毁牛舍500平方米,烧死黄牛48头,1974年农场在炮台山建立肉牛基地。新建牛舍两栋400平方米。1976年进牛330头。种植部分青割玉米和青割豆饲料,采取本交和人工冻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黄牛改良,获改良犊牛30余头。1978年因受自然灾害缺草,缺料的影响。牛场冬季和春季死亡黄牛60余头。加之雨季道路泥泞,无法运送牛场所需物资,亏损严重,牛场于1979年解散。剩余的黄牛转入6队饲养。
                   奶牛
  建场时,奶牛只有7头,1968年从安达购买30头黑白花奶牛,自繁自养达到124头,由于当时饲养和管理跟不上,奶牛当成黄牛养。饲料供应不足。奶牛经常发生疾病,加之牛奶销售困难。自1973年以后公养奶牛数量逐年减少,到1980年奶牛大部卖掉和转入役牛群。1981年中央指示黑龙江省养100万头奶牛,省农场总局给赵光农场、长水河农场投资各建1处小型乳品厂。由于牛奶价格比较合理,国家又降低豆饼价格,扶持奶牛户。北安又在龙镇农场建立了收奶点。1983年户养奶牛出现了发展的好势头,发展比较快。养牛户逐渐增多。1985年农场筹集资金购买奶牛准备分给奶牛户饲养,但由于购牛人员从中贪污,谋取私利,购买了50头质差、生产性能低的奶牛。结果没有分下去。农场将50头奶牛调往14队饲养了1个多月。由于当时正值春季,饲料、饲草准备不足,奶牛逐渐消瘦。在这种情况下,农场又将这批奶牛转卖给个人在六公里饲养。但因管理不善,奶牛经常发生死亡,到1989年这批奶牛所剩无几。给农场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1985年奶牛开始人工授精。近几年来,随着农场畜牧业的发展,户养奶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到1989年全场户养奶牛已达了710头。品种主要有黑白花奶牛和西门塔尔牛。饲养和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并定期的预防检疫,因此,经济效益比较好。
                   猪
  农场的养猪随着农场的发展不断扩大。建场以来,猪的饲养大致分为2个阶段,1957年以前基本是传统喂食饲养方法,各种饲料都要经过蒸煮。按饲养规定强调三定,即定时、定温、定量。1976年以后,全场实行机械化养猪,饲料蒸熟化,饮水自动化,运输轨道化,喂饮食量化,为养猪业开辟了新路。建场以来,养猪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不同年代,政策不稳定,养猪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1975年全场要求达到一人一猪,1976年开始建设千头猪连队。各生产连队大兴土木建筑猪舍。全场共建猪舍20余栋。其中畜牧场猪舍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17畜牧队猪舍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同时实行机械化养猪,建立完善各种岗位责任制,养猪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了一批养猪先进单位。17畜牧队荣获总局千头猪先进单位称号。1978年实行压马增牛。赔钱不干的方针。猪的饲养头数开始下降,1983年农场开始承包。1984年春季部分公养猪开始转卖给个人,到1985年公养猪全部转卖给个人。全场大部分猪舍被拆掉,从而结束了农场公养猪的历史。
  二、母猪繁殖率和仔猪成活率低
  50—60年代由于条件差,猪舍不保温,冻死仔猪现象经常发生。母猪的繁殖率一直在 70%左右,仔猪成活率50%左右,到70年代提高到85%左右。仔猪的成活率也由50—60年代平均窝活5头,双月断奶重18公斤,增加到70年代平均窝活7头,双月断奶重25公斤左右,每头母猪年产仔可达16头。
  三、猪的品种单一,近亲退化严重
  70年代以前,饲养的大多数猪都是本地品种,很少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近亲退化严重。 1971年从哈尔滨香坊猪场引进一批优良种猪。主要品种有哈白、长白等,在繁育改良上采取二元、三元杂交。使猪的品种得到改良。同时,在饲养上采取措施,如青贮,用菜换粪的方法。改变了历史上有啥喂啥,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的现象。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组建不合理,损失浪费较大,先进科学技术推广不了。
  1976年前生产水平低,人员设备开支较大。1976年后公养猪舍建立完善各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养猪亏损的局面开始下降。70年代以前猪的传染病多,死亡率较高。1955—1970年猪肺疫、丹毒等各种疾病经常发生,仔猪不注射亚硒酸钠,造成猪大批死亡。近年来,随着农场畜牧业的发展,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加强了防检疫工作,及时注射各种疫苗,逐步消灭了猪的三大疫病,即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在养猪业生产上,广大畜牧技术人员不断摸索经验,猪群由小到大,畜舍条件由差到好,品种逐年更新,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畜牧的技术人员。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的商品猪1959—1980年共向国家交售肥猪7,318头,并且场内肉食能够达到自给。
                      鹿
  1956年李海串等人在山上套野鹿。随之农场的养鹿业开始。鹿场设在四道岗,到1966年已套住大小公母鹿21只,进行自繁,1968年鹿的存栏数已达30只。鹿场并搬迁到三九六。 1972年由于饲养管理粗放,缺草、少料,死亡鹿20多只。到1979年公养鹿已发展到102只。由于鹿发展较快,交通不便,1980年10月份鹿场由三九六又搬迁到六公里,在搬迁余中撞死一头母鹿。在饲养管理上实行圈养,定时进行饲喂。但是,精料单一常年缺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各种添加剂。1956—1989年一直没有引进种公鹿,近亲交配严重,产仔和仔鹿成活率极低。到 1989年末鹿的存栏数只有34只。1986年,鹿的饲养管理走向了正规化。常年饲喂混合精料,各种添加剂得到补充。鹿茸质量得到提高,在采茸方面,司可林麻醉枪代替了昔日用保定栏锯茸的方法。
                      羊
  1957年支队开始养羊,1960年省公安厅调进30头苏联进口美利奴细毛羊,在畜牧场饲养,进行繁殖。1972年从龙门农场购入杂交东北细毛羊500只,先后在18队、6队、14队和17畜牧队饲养。60年代以前羊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夏季放牧,冬季补点精料,羔羊经常发生白肌病,成活率低,羊舍不保温,冻死羔羊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营养不足,各种疾病经常发生。 1975年仅17畜牧队就死亡绵羊150只。1977年以后,绵羊的饲养管理逐步的走上了正规,主要是羊分群管理,建立母羊群,引进优良的种公羊进行绵羊改良,保证常年精粗饲料的供应,每年进行一次羊的布病检疫。夏季放牧,秋季遛豆茬子抓膘,冬季备足饲草,豆皮子、麦夫子、淡好盐,增加饮水。羔羊出生后,及时注射亚硒酸钠。羊剪毛后及时进行药浴。由于采取了措施,公养绵羊的数量比较稳定,羊毛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1985年农场实行承包,公养羊全部转卖给个人,到1989年末个体养羊已达2,300只。
                      家禽
  建场时,三公里畜牧场养殖了3,000只鸡,300只鸭和100只鹅。鸡的主要品种有来航鸡和本地鸡。1960—1970年畜牧场用火炕孵化小鸡获得成功,出雏率比较高。1961—1980年各生产队先后都办起了鸡场,养殖鸡比较多的有:三公里畜牧场、17畜牧队和12队鸡场,长期以来,由于鸡的饲养管理比较差,缺乏饲养经验。饲料单一,缺乏青饲料和植物性饲料,经济效益低。还因防疫工作跟不上,禽霍乱和鸡瘟病经常发生,死亡较多,养鸡连年亏损,1983年公养鸡全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