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第五节 疫病防治
1955年到1980年,农场范围内曾发生的畜禽疫病有37种。其中病毒性传染病有10种:即猪瘟、猪流感、猪传染性胃肠炎、口蹄疫、鸡新城疫、牛瘟、马传贫、马传染性支气管炎、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羊传染性肺炎。细菌性疫病有18种:即猪肺疫、猪丹毒、猪李氏杆菌病、猪化脓性淋巴结炎、猪坏死杆菌病、仔猪白痢、仔猪付伤寒、禽霍乱、鸡白痢、牛结核、马腺疫、马鼻疽、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破伤风、羔羊痢疾、腐蹄病、牛羊布病、牛放线菌病。寄生虫病有4种;即蛔虫、绦虫、旋毛虫、猪囊尾蚴。原虫病有1种:即球虫病。蜘蛛昆虫病有3种:疥癣、马胃蝇、牛皮蝇。1981—1989年发生畜禽病有20种。病毒性传染病有7种:即猪水泡病、猪流感、口蹄疫、马传贫、犬温热、狂犬病。细菌性传染病有10种:猪丹毒、猪肺疫、仔猪白痢、仔猪付伤寒、禽霍乱、雏白痢、牛结核、牛羊布病、破伤风、腐蹄病。寄生虫有2种,即绦虫、猪囊尾蚴。原虫病有1种:即球虫病。
上述疫病,在建场34年里,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每次疾病流行,都造成了大批的牲畜死亡。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对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由于领导的重视,对防治畜禽疫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广大兽医人员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方针。对各种畜禽疫病认真的采取了“养、防、检、隔、封、消、杀、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由于兽医防疫卫生制度的不断健全及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畜禽疫病逐年得到控制和消灭。至今已经消灭的畜禽疫病有:牛瘟、马腺疫、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猪化脓性淋巴结炎、猪坏死杆病、马传贫性脑脊髓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感、猪口蹄疫、羊传染性肺炎、马传贫性支气管炎、马鼻疽、牛放线菌病、鸡新城疫、猪李氏杆菌病、马胃蝇。
基本得到控制的畜禽疫病有:猪瘟、猪肺疫、仔猪付伤寒、牛结核、牛羊布病、马3号病、腐蹄病、破伤风、禽霍乱、猪丹毒、球虫、蛔虫,绦虫病、牛皮蝇、疥癣。
一、疫病防治
1、马病
1963—1966年全场马鼻疽感染率较大,发病率在35%。给农场养马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是:马鼻疽的防疫体系不健全,放松了对马鼻疽的防治。马鼻疽发病较大,引起了农场的重视。采取了每年春秋两季大检查,检出的病马进行彻底的隔离,对开放的鼻疽马进行彻底的捕杀。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阳性病马逐年减少,1979年全场所有马匹再近行彻底检查,检出的鼻疽马全部捕杀,至今农场没有再发生马鼻疽,从此马鼻疽在我场彻底消灭。
2、牛病:
牛结核、布病是农场养牛业的主要疫病。1975年全场黄牛、奶牛共1298头,经检疫,检出结核阳性牛84头,其中黄牛69头,奶牛15头。结核阳性率占6.2%。检出布病阳性牛70头。其中黄牛58头、奶牛12头,布病阳性率占5.2%。对检出的结核、布病阳性牛采取捕杀措施。从此,全场牛群每年进行定期检疫、消毒,对布病凝似牛和结核牛彻底隔离。对阳性牛坚决捕杀,使牛结核、牛布病检出率逐年减少,1979—1984年农场再没有检出结核布病阳性牛。1985年以后,公养畜逐渐转卖给个人饲养,不经检疫私自从外地购买牛。至使牛结核、布病又传入农场。1986年秋畜牧公司对全场617头黄牛、奶牛进行结核、布病检疫,检出结核牛7头、布病牛 5头,全部进行了捕杀。以后农场又制定了购牛制度,不经业务部门检疫的牛不许购买,使我场牛结核、布病得到控制。
3、猪病
猪瘟是农场历史上经,常发生的流行的主要传染疾病之一。本病在50—60年代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比较大,一年四季不同程度的流行和蔓延,发病率为70—80%,死亡率为60— 70%。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975年以后,农场采取措施,春秋两季定期注射疫苗,加强平时猪的补针工作。本病流行逐渐缩小,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1984年猪瘟在全场范围内被消灭,至今6年没有发生猪瘟病。
4、羊病:
建场到1980年,我场羊曾发生的疾病有腐蹄病,羊已氏杆菌病。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条件差,羊舍潮湿等所引起。1983年—1985年农场曾发生羊痘和布病,危害较大,死亡羊200多只,本病的流行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农场兽医院并对全场所有的羊进行了布病检疫,检出的布病羊全部捕杀。以后定期的进行羊痘、布病疫苗注射,1986年布病在全场被彻底消灭。
二、重点病分析
1、口蹄疫:
危害较重的口蹄疫自1963年—1985年曾在农场2次大流行。第一次大流行是1963年— 1964年。危害较重的有牛、猪,口蹄疫持续时间14个月,发病牛108头,猪245头,死亡率为 15%。犊牛、仔猪死亡率更高,达80%左右。第二次大流行时间是1984—1985年,在农场1队发生猪口蹄疫,流行4个月,发病猪113头,发病率为85%,死亡3%,成年猪为最重。业务部门采取了严格的封、隔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本着尽快、彻底消灭的原则,疫情得到控制和消灭,1985年以后农场再没有发生口蹄疫病。
2、鸡新城疫:
1955年—1970年由于不按时注射疫苗或注疫苗密度不高,造成鸡新城疫病连年流行。死亡率极高。1971年以后逐渐引起重视、每年的春秋两季按时注射鸡的疫苗,注射密度达100%。1976年以后再没发生鸡新城疫疾病。
3、狂犬病
1984年4月至8月,场1l队发生狂犬病,发病猪78头,奶牛2头,山羊5只,死亡率 75%。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野疯狗把猪咬伤,造成此病流行。在措施上采取了封锁、隔离和捕杀野犬、家犬的措施,很快控制和消灭了狂犬病。
4、幼畜白肌病:
建场到1965年,幼驹、犊牛、仔猪常发生白肌病,造成大批死亡。仔畜成活率不高,每年幼畜成活率都在50%以下,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1966年以后开始对幼畜进行补硒工作。逐步摸索出一套防治幼畜白肌病的方法。使仔畜的成活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