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苗圃建设1957年在支队直属4大队(现总场部粮油加工厂位置)建立495亩的中型苗圃1处,设备简陋,人工操作,生产能力很低,由李天池主抓苗圃的工作。1959年,为了发展苗圃的苗木生产,增设1名技术员袁相,到1965年又增设1名技术员佐忠正。1966—1974年“文革”期间,苗圃的工作无人管理,苗木生产不能达到全场的造林需要,其表现是领导力量弱,设备差,缺乏规划,没有形成规模,产苗量低,造林靠突击,缺苗靠外买,存在着有钱买苗无钱建苗圃的状况,致使苗圃发展缓慢,苗木、果园损失严重。1975年重新成立苗圃,书记冯江,主任乔鹤连,技术员佐忠正,同时组建了林业队,队长潘会雨,职工达140人,加强了苗圃专业队伍建设,育苗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1977年苗圃迁至20连(南大洼)后,苗圃受益不好,产苗量低,质量差,在 1978年转入农建队,(东山林场)组建苗圃。1986年由于受土地面积限制,加上管理不便,条件差,生产能力低等条件,于1987年新建了中心苗圃(现林业公司),同时组建了中心林场,利用少量耕地发展林业生产,使林业生产初具规模,苗圃总占地面积900余亩。育苗由过去单一的杨树向多样化发展。
一、苗木产量及品种
随着苗圃不断发展,苗木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1980年以来,苗木产量迅速上升。在品种上由单一品种向多样化发展,扩大了松树类,品种选择采用以兴安岭、长白山落叶树,樟子松为主,杨树小黑杨,小青杨为主栽品种。除主栽品种外,还增加了丁香、桃红、山丁子、山核桃、黄波罗、水曲柳、紫椴,垂柳和绿化花卉树种,同时还扩大了经济树黑豆果生产。
1980—1989年各类品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单位:亩、万株
二、苗圃新技术的应用
80年代苗圃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苗木产量成倍增长,很重要的原因是讲科学,应用新技术。
(一)通过人工选择的办法确定了杨树为主栽品种,采取举办培训班,到外地参观学习等方法,使技术人员掌握了小黑杨良种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对过去引进的小黑杨进行了技术鉴定,把杂品杨树全部淘汰,统一了小黑杨(小青黑杨)为主栽品种。
(二)采取绿枝杆插法,快速培育杨树良种。经过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采取绿枝杆插法.使苗木产量迅速提高,对造林起到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杨树绿枝杆插是快速省工的好办法。
(三)除草剂在苗圃上的应用。经过小面积试验,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好,拿捕净对消灭苗圃的针叶草效果最佳,现已推广。从而使化学灭草代替人工灭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