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
第三节 植树造林
发展林业生产绿化祖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造福人类,改变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是农垦事业中的重要生产项目。农场自1957年开始造林。至今32年,总发展速度较慢,尤其前20年,每年只是几亩到近百亩的发展速度,近几年才有新的突破,年平均造林4,000—5,000亩。由于组织健全,各级领导重视,充实了技术力量,保证了成活率,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一、植树造林
由于多年受“左”的思想影响,林业生产缺乏科学性,轻视营林,忽视效益,正象群众总结的那样,“1年绿,2年黄,3年见阎王”,“只见栽树,不见成林”。据1980年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全场人工林保存率只有44。4%,比全省国营林业单位平均水平低20.6%。为了把林业搞上去,在尊重自然规律,讲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到1989年全场拥有森林总面积 42.067亩,其中人工造林32.192亩(农田防护林8.677备、用材林22.241亩、其它1.274亩),森林覆盖率7%。
1、抓良种树苗。对70年代末期盲目引进的20多个杨树品种逐一进行鉴定、筛选,淘汰杂劣品种,推广抗病性强、生长快的小黑杨,良种还选用白皮柳、小叶柳等阔叶树。针叶树选用兴安岭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80年代后,北安农管局对林木种子实行统一经营,从而保证苗木质量,降低成本,加速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2、确定造林季节。总结过去秋季造林冻拨严重损失大,成林甚少的教训,把每年春秋两季造林改为伏秋整地,春天造林,一季完成全年造林任务,效果很好。
3、坚持科学造林。过去有在荒山上造林,不整地和窄缝造林的习惯,结果造林而不活或活而不长,或活而不快,,经济效益很差。山地造林采用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林业局推广的灌木一铧犁拉沟技术,既有利于伏秋整地,又有利于人工割带,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成活率,林木生长较快,收到很好的效果。
4、农防林推广秋起垄春造林,采取“小窄良”的方法,即小网格,窄林带,良种化。对农防林实行机造机管技术,大力推广林粮间作,取得了林茂粮丰的好效益。
5、抓科学管理,总结历年重造轻管,管而不严,成林甚少的教训,坚持科学管理,执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的幼林验收标准和“三二一”的抚育管理制度,用材林实行了培土扩穴打带的科学管理方法,对农防林实行全面管理,提高了幼林保苗率和成林率。
二、义务造林
自开展义务造林工作以来,大部分是零星植树或对护路林进行补栽,1985年以前对义务植树重视不够,义务植树总株数为4.8万株,保存株数为2.53万株,保存率为52.7%,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每年完成义务植树3.5万株左右,到1989年共完成义务植树17.8万株,保存株数为15.6万株,保存率为87.6%。义务栽植薪炭林759.8亩,现已收到效益,解决了民用。全场共有21个居民点,现已完成绿化的14个,占66.7%已绿化公路49公里,田间道路156公里,完成100%。特别是1989年全场完成义务植树4万株,完成管局下达任务的114%。
三、自然林
龙镇农场现有自然林面积为8,875亩。1984年经德都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已间伐1,100亩,出材1,000立方米,1987年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批准间伐500余亩,出材495立方米,1989年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批准进行低产林改造面积为634亩,采取块状低改,出材 30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