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建场初期,为适应场内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先后建起了粮油加工厂、制材厂、砖厂、修配厂等。生产设备及生产环境都十分简陋,经济效益不高,但为农场生产和职工生活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为农场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过30多年的工业建设已经从最早的粮油加工厂发展到拥有10几个企业的工业体系,产值从1956年的18.32万元增加到1982年的 240万元。
建场初期的粮油加工厂、修造厂、制砖厂、制材厂被称之为“老四样”,是当时支队主要的工业生产项目,其产品主要是供场内生产和职工生活,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但基本上能满足当时自给自足的要求。在“老四样”工业得到相对稳定后,又相继成立了酱菜厂、酒坊、被服厂、皮革厂等,工业生产有了初步的发展。
在建场初期,工业与副业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二者合称为工副业,管理机构叫工副业队。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龙镇地区经济逐年繁荣,工业生产得到了加强,其设备逐年增加或更新,产值也逐年上升,原有工业得到了充实。并增加了新的小型工业生产项目,到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4.7万元。
70年代到80年代是农场工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先后建起了几个工厂,如:水泥厂、白灰厂、糖厂、无线电厂等,从事工业生产人数最多时达到926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12.2%。几个厂因为技术设备、原料、产品质量等原因,到70年代末都相继停产。设备被淘汰,厂房闲置,直至80年代大部拆掉。
1981年农场成立工交科,由陈执忠任科长,配备3名干事,负责场内交通管理和工业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工业管理开始走入正常轨道。1984年周义君任工交科科长,负责工业管理工作。1986年下半年,根据上级要求,为适应农场工业发展,农场决定由副场长田维学主抓工业,并成立了工业科,由陈文彦任科长,并配备1名工业统计,和1名工业主管技术员,工业管理工作开始被农场纳入议程。
工业管理机构成立以后,为发展场办工业,1987年3月田维学、陈文彦、江宏、潘义、陈勇一行5人前往南方进行项目考察,经过1个月的调查研究,完成了羊毛粗加工、菜籽油厂、饮料厂等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确定了上菜籽油厂、饮料厂两个工业项目并于当年6月建成了日产100箱果汁饮料的饮料厂。1988年由索明华等到江苏省的江阴、无锡等地考察,完成了建设日处理100吨油菜籽浸油厂可行性报告。1988年管局将此项目落实给工业处。1988年索明华任工业科科长,下设1名技术员。1989年,在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经上级批准建设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厂,并于当年破土动工,年末完成土建工程的60%,订购了部分生产设备。预计1990年10月末试车生产。
截至1989年底,全场工业生产能力已达600万元,拥有粮食加工、机械修理、建材、、锯材、糕点加工、饮料制造等行业,累计固定资产168.2万元,净值107.6万元。
附:历年场办工业总产值及历年来工副业生产盈亏情况表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