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门类一、粮油加工厂
龙镇农场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56年。全部生产设备是从北安劳改分局迁移过来。厂址在现在13队(原日本飞机修造厂的锅炉房),由田志成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张孝忠任干事,全厂职工80余人,有5台辗米机、2台摔谷机、1台钢滚磨、2台石滚磨,主要加工一部分杂粮和面粉,在正常情况下可日产面粉2,000公斤,(粉质无标准等级)。由于满足不了场内口粮供应,不足部分还需从外地加工或购进。1957年为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加工厂购置了10台小螺旋榨油机,采用半机械化作业,日产豆油200公斤左右。1959年加工厂又增添了9台螺旋式榨油机,豆油生产达到机械化。1959年二道河子农场与龙镇农场合并,其粮油加工厂日产面粉2吨左右的4台磨粉机,也随归龙镇农场。到1959年底,熊万祥任加工厂长,粮油加工厂已拥有工人100多人,拥有4台辗米机,2台磨粉机,10台小榨油机,新加工生产的杂粮、面粉和豆油基本上满足了场内职工的需要。1963年—1969年梁广学任加工厂主任。
1974年,粮油加工厂失火,除了座机房之外,其余设备全部烧毁。1975年粮油加工厂搬迁到场部(现粮食科院内),新购和修复的面粉加工设备共11台,并安装了2台200A型螺旋式榨油机。增加了蒸炒压坯等工艺,采用蒸洗加热,油水化处理,设计能力年产豆油200吨,出油率10.5%,由于设备的更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较60年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1980年因技术、工艺、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面粉质量比较差,对此群众反映很强烈。1985年小麦到外地加工,并淘汰了原有的面粉加工设备。1986年董淑英任粮油加工厂厂长,于1986年初购置了6台河北产FPS150型磨粉机,利用原厂房恢复了面粉车间,并当年生产,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出粉率达76%,每年加工小麦3,000吨。1987年为解决水洗麦在冬季排水困难等问题,购置了两台辗米机,这不仅解决了冬季排水问题,而且面粉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1989年粮油加工厂归属粮食科管理,在豆油加工方面因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及计量等因素,豆油出油率始终达不到要求,经济效益也很低,因此,1989年农场在二龙山农场加工豆油 96.7吨,以解决全场职工的食油。近几年由于新的承包形式的出现,口粮供应结构发生了变化,面粉需求量降低,设备利用率不高,面粉车间处于吃不饱状态。
历年粮油加工量
单位:吨
二、酿酒
酿酒是农场最早的工业。1955年建场初期在现13队办公室后面建起了土木结构的小酒坊,由龙万富负责,日产白酒50公斤。其主要原料有碎小麦、燕麦、玉米、高粮等。1959年— 1960年支队各生产队多数都建起了小酒坊,除场内自销外,还有一部分外销。1960年白酒生产达到了高潮,年生产白酒达116吨,创建场以来最高记录。1966年酒坊搬迁到原日本飞机场西侧,厂房有200多平方米,年产白酒5吨左右。1986年各生产队的小酒坊都相继停产,场办酒坊迁至现粮食科榨油车间的水化室,厂房170平方米,年产白酒25吨左右,由粮食科供给部分原料并负责管理。
三、建材
龙镇农场的制材生产开始于1959年。当时建有1座小型淀粉厂,在现中学宿舍盖了1栋木结构车间,安装了1台圆盘锯,用CAl0B解放汽车引径为动力,带动两盘(100厘米、80厘米)的园盘锯进行生产,由石文轩任大队长,刘怀让任副大队长,工人15人,每天可加工原木 15立方米。加工的木材除用于建淀粉厂外,还供给支队建设使用。
1960年淀粉厂厂房建完后,园盘锯搬迁到现基建队院内,驱动动力改为匈牙利产413型座机,并将原来的人工推车上料改为人工绞盘上料,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有了提高,日加工原木20立方米左右,由于匈牙利产413型座机常出故障,1961年又改用东方红— 75引径做动力,基本上满足了生产和基本建设的需要。1972年春制材厂进行了扩建,盖起了1座54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加工车间,安装了2台43英寸的带锯机,采用机械化的跑车进料,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1973年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建厂施工进度很快,7月1日制材厂正式投入生产,至此制材厂已拥有2台带锯机和1台园盘锯,1台电动上料车等主要生产设备,有31名职工。由杨廷相任厂长,徐庆双任副厂长。
1975年由于制材厂的供电紧张,从上海购进1台无锡产6160型座机,安装使用后,基本保证了生产需要,该座机一直用到1985年。
1978年制材厂为简化工艺过程,购置了1台MJ310B型带锯机,从原木到成品材呈流水线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过程,全年加工木材可达3,000立方米,出材率为65—70%,满足了全场建设的需要。1984年又更换了1台MJ3212A型带锯机。1982年建起了28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办公室。1985年成立了修理车间,购置了压锯机、裁锯机、锉锯机、开口机,主要用以厂内生产设备修理。到1989年底,制材厂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立方米,电力正常情况下班加工木材40立方米,拥有39名职工,由田怀金任厂长。由于近几年基本建设逐年减少,设备处于吃不饱状态,年加工量在1,000立方米左右。制材厂最高产量的1986年加工木材达到了3, 238立方米,创历史最高记录。
到1989年底,制材厂已拥有加工车间、修理车间,总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固定资产8.1万元,净值5万元,是龙镇地区最为规模的制材厂家。
1976—1988锯材生产统计 单位:万元、立方米
四、电力
1、发展概况
1956年,为了解决场区生产、照明用电,支队在基建队位置建起了第一台(120马力)100千瓦发电机组,成立了电业所,从而开始了农场的电力工业生产。1958年春,由北安监狱的刘德芝科长负责将原发电机组迁至修配厂发电所。1960年3月,支队自己改装使用30马力发电机组。1964年又购进了2台80马力机组。1965年为加工厂安装了1台100马力发电机组解决了加工厂各车间的生产用电。1969年在基建队建立1个发电所,安装100千瓦发电机组1台,解决了部分生产和家属照明用电问题。
农业生产队的用电问题也是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步解决的。1962年分别为10、13队各安装了100千瓦和48千瓦的发电机组;1963年农场购进了3台28千瓦的发电组,解决了9、12、17队的用电问题,1964年给7队安装了1台100千瓦的发电机组;1965年又为11、14、16队各安装了1台48千瓦的发电机组;1967年,3、6、5、2队各用上了75千瓦发电机组。直此全场基本解决了用电问题。随着农业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电力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农场由自发电逐步改为使用北安电和讷谟尔电。到1989年全场除19队外,其他各单位均用上了讷谟尔电网的供电,各生产队的发电机组相继被淘汰。
1956年秋,架设场区低压线路3.5公里,1958年春架设场部(含电力工程处、龙镇公社)低压线路5公里,1962年至1970年架设生产队低压线路63.5公里,1970年至1986年架设场区低压线践12公里,1980年开始安装电度表,到1989年全场共安装电表(单位装电表箱,住户装子表及母表)2,309块,全场年耗电量为210万度。
1975年架设场部至14队5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使部分单位用上了北安电,1977年农场改为讷谟尔电厂供电。1977年7月至1979年8月完成了架设10、11、12、17、18队、良种站、砖厂、畜牧场的10千伏输电线路38.2公里。1982年7月至1985年12月架设9、16队、鹿场、 18、2、3、5、8、4、6、7队、东山林场的10千伏输电线路45.3公里。
2、管理机构
1956年建立发电所,有电工5名,所长刘忠义。1975年10月成立架线队,归基建科管理,由王泽民负责。1976年3月架线队归修配厂管理,由副厂长周义君主抓,1983年电工队与通信合并成立电信管理站,书记周义君,站长涂德义。
3、电力队伍
1956年建起第一座发电所时,有电工(座机工)3人,由于设备的增加各生产队随之增添电力机务人员,1970年全场共有电工(座机212)29人,到1976年增加到36人,1983年电工队与通信合并后,电力队伍发展到48人。
1988年1月为使业务对口,便于统一管理,农场决定全场(除19队外)各生产队的电工归属电信站管理。1989年1月,各生产队的电工又回归生产队管理,负责本队的低压线路,变压器及定期维护工作。
历年供发电实量 单位:万度
全场用电设备统计表
五、饲料加工
农场最早的饲料加工实际上是伴随粮食加工而产生的,没有专门的生产单位,粮食加工的副产品就是当时的畜饲料,主要有麦麸、豆饼、玉米等,主要供给场内养殖业的需要,直到1988年农场在渔业公司正式成立了饲料厂,董海滨任厂长,从广洲购置了一套饲料加工设备,班产能力6.4吨。将渔业公司东侧240m2的土木结构的空房作为厂房。饲料厂总投资9万元,主要生产颗粒饲料,品种有鱼、鸡、牛饲料等。由于受销路和原料等影响,当年只是试车。1989年渔业公司王殿福负责饲料厂工作,由于销路问题,1989年只生产混合饲料10吨。
六、红砖生产
龙镇农场的砖厂始建于1956年,(旧址在现在的粮库东北一公里),有7个串窑和几个小马蹄窑。生产形式和操作方法都立足于手工,即手扣坯,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烧窑时主要以柴草为燃料。生产的红砖用于场内盖房和维修,年产80万块左右,隶属基建队。1959年场社合并后,原二道河农场也有1个砖厂,厂址在现在的7队,初期也采用手工扣坯和蹄窑烧砖,后期习改为机械制砖,直到1979年撤消。
1969年为适应农场基本建设的需要,副场长朱殿臣主抓砖厂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厂址定在现13生产队以南2公里处。6月场从各单位抽调工人组成修路队(即砖厂的前身)建设新砖厂。1970年7月砖厂全部竣工,建起1座26轮窑,25个坯棚.,安装了1台450型制砖机,采取人工取土,独轮车运输,由宫臣任厂长,刘广纯任书记,带领200多名工人当年生产红砖50万块。70年代初期是砖生产的高潮时期,多数职工是下乡知识青年,曾多次派人到哈尔滨市郊等砖厂进行参观学习。1975年砖厂修起了运土专用小铁路,长约2公里,用煤矿上用的小翻斗车运土,生产初具规模。1976年产红砖达672万块,人员最多时达500多人。1977年购置了两套制瓦机,恢复了建厂初期的红瓦生产,由叶永星负责。当年生产红瓦10万块。后来因土质等问题停产,设备淘汰。
新砖厂建成不久,建起了修理车间,有1台龙门刨,1台车床,1台电焊机,由刘博华等负责全厂的机械修理任务。砖厂的主要工具是马拉的大胶轮车,直到1978年才配备了粉煤机、引风机等设施,并停止使用大烟囱。改人工取土为推土机送土。在生产期雇用几十名临时工,年产红砖在400万块左右。由于土质等原因,生产的红砖达不到标号,群众称“核桃酥”。对外很少销售,多数只用于场内建筑和维修。1988年春,一把大火烧毁了70多栋坯棚,剩下的80多栋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年只生产红砖50万块。1989年春,为解决远距离取土问题,制砖机迁至大窑南400米处。1989年根据德都县政府的要求,办理了第一个矿山开发许可证,占地49.2万平方米。
1959—1989年红砖(瓦)生产量、产值情况
单位:万块、万元。
工业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
七、水泥厂
为解决农场基本建设所需水泥问题,1974年农场决定建1座小型水泥厂,同时生产白灰。厂址定在现渔业公司后院。1974年3月由曾庆生主抓,宫臣负责水泥厂的建设工作。在建厂的同时派人去克东水泥厂学习。
1975年厂房修缮完毕,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也相继结束。安装了1台日产5吨的小球模机,1台40瓦的粉碎机,1台50瓦的引风机,建了1座小土窑。有15名职工和部分临时工。 1975年下半年由詹春林和杨景山负责,整套机开始试车。1976年上半年开始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257吨,水泥经克东水泥厂检验合格,标号为400号。在生产水泥的同时还生产了一部分白灰,年产量在50吨左右。水泥厂生产所需原料都是靠外进,因而原料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水泥厂正常投产以后有50多名职工,分3班生产,正常情况下班产水泥3—4吨。
1977年为扩大生产规模,从北安庆华厂购置1台日产20吨80瓦的球模机,并于当年安装完毕。由于原料全靠外购。生产成本较高,1977年底,农场决定水泥厂下马。
八、糖厂
1969年6月,在现13生产队原粮油加工厂后院,利用空房建起1座小型糖厂,当年全部竣工。采用亚硫酸法生产,日处理甜菜30吨。主厂房面积400平方米,建厂总投资30万元,南文祯、李景华任建厂负责人。除主要生产设备购进外,其余设备均由维修安装小组制造。主要生产设备有1个浸出器,2个分泌罐,3个蒸发罐,1台切线机,2个洁净罐,1台4吨快装蒸汽锅炉,1个清洗槽及附带的20多台电机,与原面粉厂同用1台座机供电。全厂140名职工,分3班生产。每年从11月份生产到下年度2月份结束。出糖率在14%左右。生产所需原料主要来源于糖厂附近的生产队和糖厂自种甜菜。当时农场下计划到各生产队,要求种植甜菜,但种植面积很小,而且甜菜产量不高。由于原料不足,生产设备没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只能生产 3个月左右。
糖厂正式投产是1971年。当年主要是设备试车调试,边试车边改装当年生产白糖3吨。糖厂建厂后经过几年的生产和不断地改装,整个生产工艺、设备安装等,在当时黑龙江省10几家小型糖厂中是最成型的。
1972年生产白糖8吨,因座机房失火,糖厂被迫停产。在糖厂停产期间派人去齐齐哈尔市糖厂、安达糖厂参观学习,职工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1973年修缮整顿之后,年生产白糖60吨,1974生产46吨。
1975年是制糖最多的年份,全年产糖69吨,1976年产糖62吨。1977年因甜菜的种植面积达不到计划,原料供应不足,被迫停产。
九、无线电厂
1969年,由陈正笛负责建起1个小型的无线电厂,主要生产?管便携式红旗收音机。总投资30万元。整套生产是组装,各种电器原件从上海市引进。厂址在现1队,用两栋家属住房做厂房,有职工30多人。1971年无线电厂迁到现办公室的北侧空房里,由南文祯任负责人。生产的红旗牌收音机经黑龙江省电子局定价,销往黑龙江省五金交电公司,1971年销售500台。 1973年因组装件和技术等问题,无线电厂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