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公路

第五节 公路


一、建制沿革
  龙镇农场1983年成立专业公路修路队,队长黄兆顺,副队长孙喜武,隶属场基建科领导,科长慕志国。
  1985年修路队隶属场工业公司领导,队长孙喜武,副队长刘增,公司经理周义君,副经理张万昌。
  1986年修路队隶属运输公司领导,队长孙喜武,副队长郑显忠、范松富。
  1987年修路队仍隶属运输公司,队长慕永来。
  1988年修路队从运输公司分出独立,业务上属交通科领导,科长周义君。
  1989年修路队队长孙喜武,党支部书记李风山,仍隶属交通科。
  二、公路概况
  截至1089年全场公路75公里,其中等外路面60公里,四等路面15公里,有永久性水泥桥1,座,木结构桥梁2座,排水涵洞44个。
  建路机械有:推土机3台、开沟器1台,压路器1台,汽车3台,胶轮(捷克)4台,手扶拖拉机1台,铲运斗1台。
  三、交通地理位置
  龙镇农场是哈龙铁路终点。原哈黑公路横贯农场东西,县级公路和农场自养公路与国路相衔接,公路四通八达,是黑河市、孙吴县、逊克县及各农场人员及物资集散中转枢纽。
  场内公路交通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1、生产队沿国家公路设点,因哈黑公路横贯农场东西,西起14队经场部、良种站,10队到11队,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砂石路面,最大坡度为8‰公路地势较平坦,视线良好,晴雨通车。2、场部通向各生产队的主干路(即自养专用公路),路面宽6米,有15公里为4等路面,其余为等外路面,最大坡度8‰,公路弯曲最小半径为20米,晴通雨阻。
                 龙镇农场公路里程图



  四、公路建设
  1955年建场时,场内只有1条由龙镇通往三九六林区日本侵略中国时修建的公路(老路基),其它生产点的路均为踏荒建点时车马、人行踏出来的便道,只能供车马人行的自然路。
  1958年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公路的需求,开始修建龙镇至二道河农场场部(现龙镇农场7队)的公路。经实地踏查,在原日本留下旧路基的基础上取直加宽而形成的现在场内公路主干路,当时无专业筑路队伍,公路的修建,是利用犯人实行季节性突击抢修,路面多为土质,路况极差,而通往各生产点的支线路段,也由受益生产队修建。平时不设专人保护,根据生产季节搞突击性修理,实为只修路不养路的管理方法,且一直沿用到1983年成立专业修路队方结束。
  1969年在新建3分场16、17队时,由下乡知识青年和农场职工修建了8公里长的公路,后在治理西大洼低产田排水设施时该段公路亦随之得到修整,达国家4级路面标准。
  1972年,支援引嫩工程大队撤回农场后,利用该队兴修水利工程的机械和人员,开始修建水库和公路,修筑了由场部经13队到18队至1分场场部的1条主干路,该路段长达16公里,并在该路段中修建跨二道河木桥1座,从而开创了龙镇农场由专业队伍筑路的历史。
  1975年在兴修“前进渠”的大会战中,利用修筑的渠堤,整修、铺砂压实后,形成了18队通往19队的支路全长5公里,结束了19队自建点以来通行在自然路的局面。
  场内公路网络格局形成后,均由各分场分段负责,其养护的性质也随生产季节性需要实行突击性抢修,且由于当时场内公路车流量较少,公路的损失程度也较轻,所以每年都由场直机关和直属单位集中1—2天时间以会战的形式修路,而后1年之中不再修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场内生产运输和过境的部队农场,林场及沾河林业局运材车辆的增加,社会和个体车辆的增长,旧的养路修路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交通公路状况,农场于1983年成立了专业修路队,隶属基建科领导,负责对场内自养主干公路进行养护,养路作业方式也为一锹一镐式较为原始笨重的养路方法。
  在公路建设中,随着公路状况的逐年改进,作业量的增加,修路队相继调入推土机、压路器、刮道机、开沟犁等修路机械,形成了一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修路队伍。由于农场近些年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经济状况欠佳,在修路上投资甚少,导致场内主干路升级达标迟缓,公路上等级路面占养护里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