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计划

第十二章 计划管理

第一节 计划


1955年至1957年,设置计划统计室,王永发任负责人兼计划员。1956年至1957年初步实行计划指导,年初总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结合农场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项生产计划指标,编制农业生产计划和阶段作业计划,制定完成计划的实施方案,经总场领导研究通过后下达至各基层单位。场基层单位根据总场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和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生产并做出阶段性短期计划,认真贯彻执行,保证计划有效地落实。当时的管理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计划项目和经济指标简便,只能下达种植计划、畜牧业计划、各项产值指标、技术措施落实计划。但都缺少全面性、科学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只是以完成主管上级专项投资项目为主攻方向。
  1955年建场,农业上主要以开荒为主,到1957年末耕地面积初具规模,畜牧业属于起步,自养自食,计划工作在探索、总结中开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领导口头布置现象,没有起到指令性、调节、控制作用。
  1968年由于农场隶属关系改变,生产建设计划的安排和落实,重点项目等各项投资都受到影响。在生产科、计划科、林业科、畜牧科合一为生产办公室(简称生产办)时期,计划统计由 1个人负责。由于科室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编制的计划也只是一种形式,有名无实,习惯于口头上计划,自行其事。计划与实际不衔接,给整个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盲目性、随意性严重,搞想象中的大指标、高产量、高产值,完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农场实际,失去了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70年代,计划受时代和管理体制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先导性作用,严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国家对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投资全部实行拨款制,无偿投入,当时的计划工作只考虑种植业能播多少地,能打多少粮,没有全面安排中、小型工业项目,农业机械、晒场、围墙、仓储、桥梁道路、电力、水井、房屋等基础性方面的投资。在此生产性建设方面国家给了投资,还完不成年度计划,当时是企业完成多少投资,决算上报多少,上级给全部解决投资拨款,在计划安排上失去了不可再有的机遇,导致目前农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短缺、陈旧、严重阻碍再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的状况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变。
  1976—1984年隶属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对计划工作有所重视,计划统计设一专人负责。1978年计划员调出。计划工作由主管会计兼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农场的经济体制、思想认识、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产品经济必须转变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离不开计划经济的重要关系。
  企业开始总结贫困的教训,寻找脱贫的路子,有计划的调整产业结构,对工业生产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完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同时计划工作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按照国家提出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根据本场实际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下年度工农业生产计划,下年度可依据计划落实情况,结合计划年度的再生产发展要求,下达固定资产调整计划。年度生产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种植业生产计划、林业生产计划、畜牧业生产计划、副业生产计划、渔业生产计划、工业生产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1981年至1986年,计划工作由专职变为兼职,农场制定了第七个五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农场“七五”发展的目标。1981年和1982年开展分业核算,1984年基层单位试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实行层层承包,定额上缴,经济责任制有了新的发展,计划管理对上述起先导作用,对利润、产量、产值等经济指标进行了解、调查、摸底、综合平衡、具体落实并下达到各基层单位。
  1988年成立计划统计科,李尚勇任科长兼计划员工作。在1988—1989年期间,按照国家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企业放宽自主权。1985至1987年国家只强调市场经济,忽视了计划调节、计划失控,造成基本建设投资过大,计划项目增多,农场也将计划中指令性指标改为指导性指标,1988年末国家严格了计划管理,生产建设计划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行指令性下达,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实行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以保证建设项目的可靠性、效益性。为此,1989年起企业新上项目必须申报项目建议书,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并填写建设项目跟踪考核登记薄;同时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和承包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建设项目可行性决策承担责任,包投资、包工期、包质量、包效益,由项目负责人同上级主管部门签定承包合同,实行奖罚制度,项目管理档案由计财部门专人管,并进行分析考核,保证项目建设效益。